[动物趣闻] 中国科学家发现鸟类起源迷团新证据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俞铮)中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块与鸟类极具亲缘关系的恐龙化石,为揭开鸟类起源、飞行起源及羽毛起源之谜提供了最新证据。   这个新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福成、周忠和、徐星、汪筱林和外籍研究人员科文·萨利文共同完成。他们的论文《来自中国长有带状长尾羽的奇特侏罗纪手盗龙》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这种新发现的恐龙被命名为胡氏耀龙,是为纪念不久前去世的青年古动物学家胡耀明。
  张福成研究员说,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胡氏耀龙属于鸟翼类,代表了与鸟类关系最接近的一种恐龙。在侏罗纪地层发现这样一个和鸟类关系十分接近的种类,对研究鸟类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他说,不同于其他已知恐龙,胡氏耀龙长有4枚长长的带状尾羽,目前这4枚尾羽只有近段保存,约20多厘米,略等于恐龙的骨骼长度。科学家推测,胡氏耀龙全长(包括骨骼和尾羽)超过40厘米。
  据介绍,在这块化石发现之前,只有一些原始鸟类才具有长的带状尾羽,如一些生活在白垩纪的孔子鸟、原羽鸟和似原羽鸟等。带状羽毛在侏罗纪的出现至少表明鸟类羽毛的起源比原先想象的更为复杂。
  张福成说,有意思的是,胡氏耀龙的其他羽毛均未形成为类似鸟类飞羽的构造。虽然胡氏耀龙前肢长于后肢,类似原始鸟类,但由于没有飞羽,因而胡氏耀龙并不具备飞行能力。
  科学家指出,胡氏耀龙的头短且高,具有类似恐龙中的窃蛋龙类头骨的外形。但是,胡氏耀龙的上下颌均具牙齿且前倾,这与多数窃蛋龙不同。这些牙齿大小也出现了分化,形成类似于一些哺乳动物的犬齿或门齿的咬合结构,这在恐龙中并不常见。
  在骨骼形态上,胡氏耀龙的明显特征是尾椎极度退化,仅有16枚尾椎,远少于始祖鸟、热河鸟等一些原始鸟类。胡氏耀龙的腰带(由髂骨、耻骨和坐骨构成)非常类似于科学家们早些时候在同一地区发现的宁城树息龙——髂骨前端强烈凸起,耻骨直且短于坐骨、略指向前而没有耻骨脚,这些都非常类似于鸟类。
  据了解,胡氏耀龙标本和其他许多共生生物化石标本将于10月25日起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