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359
- 威望
- 1608
- 金钱
- 34
- 阅读权限
- 80
- 性别
- 女
- 来自
- 山西
- 在线时间
- 27 小时
|
香港电影的本土化、中国化、全球化
自1913年香港创作出品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以来,香港电影已经走过了90个年头了。在这90个年头里,香港共摄制出了9000部左右故事片和戏剧片,远远超过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曾空前繁荣,不仅本土票房屡创新高,92年达12亿4000万港币,整个东南亚市场也呈现出全盛的走势。但97年之后,香港电影市场全线萎缩,到2001年,香港全年票房只剩2亿4000万港币,与1981年全年票房持平。目前香港电影如何走出困境再创辉煌是摆在所有香港电影人心中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香港电影的现状,提出对香港电影走势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 继续推进香港电影的本土化发展
香港本土电影虽然拍摄资金投入少,但在整个香港电影市场上始终占据极大的比重,1992年曾占80%左右,即使1997年后电影票房一片惨淡,本土电影票房仍占半壁江山。以2003年为例,1—11月香港本土电影票房前十位分别为:《千机变》(3000万港币)、《大块头有大智慧》(2700万)、《无间道2》(2600万)、《百年好合》(2500万)、《行运超人》(2500万)、《美丽任务》(2200万)、《恋上你的床》(2000万)、《龙威2003》(1700万)、《忘不了》(1600万)和《老鼠爱上猫》(1500万)。而1—11月外片票房前十位分别为:《海底总动员》(3200万)、《黑客帝国2》(2700万)、《魔戒二部曲:双城奇谋》(2700万)、《捉智双雄》(2100万)、《黑客帝国3》(1800万)、《终结者3》(1800万)、《新铁金刚之不日杀机》(1800万)、《衰鬼上帝》(1700万)、《X战警2》(1400万)和《盗墓者罗拉:生命之匙》(1300万)。由此可见,香港本土电影票房跟好莱坞电影票房相比仍略胜一筹,香港人还是更愿意看自己的电影。毕竟,好莱坞是梦工厂,好莱坞电影只是一场梦,只有香港本土电影才能反映香港生活、香港文化,反映香港人能真正触摸到的东西,使观众产生共鸣。
目前香港发展成熟的几大类型电影都很好地体现了香港本土文化特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第一:武打动作片。其主要包括功夫片(如李小龙的《猛龙过江》,成龙的《醉拳》,李连杰的《少林寺》),枪战片(如吴宇森的《英雄本色》、林岭东的《龙虎风云》、刘伟强的《古惑仔》)及武侠片(如徐克的《笑傲江湖》、《天龙八部》、《新龙门客栈》)。武打动作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集中体现,诸如《英雄本色》中所反映的兄弟间义薄云天、肝胆相照的情义,《精武英雄》中所反映的中国人敢于反抗、疾恶如仇的精神,《警察故事》中所反映的平民警察的勇敢诚实,《黄飞鸿》中所反映的民族英雄锄强扶弱的信念。
第二:喜剧片。其主要包括功夫喜剧片(如成龙的《A计划》、《警察故事》),生活喜剧片(如《家有喜事》、《瘦身男女》)及无厘头喜剧片(如周星弛的《大话西游》、《国产零零漆》)。喜剧片愉悦观众的创作态度注定了其内容必须是充满时代触觉的,影片所提供的幽默感必须随着观众对生活经验的改变而变化。香港的喜剧片浓缩了香港这几十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从喜剧片中,观众能迅速地捕捉到某一特定时期人们所特有的思想情感。
第三、鬼怪灵异片。香港电影中第一部鬼片是许鞍华导演的《撞到正》,之后出现了大量的鬼怪灵异题材的影片,像午马的《人吓人》、刘观伟的《僵尸先生》、徐克的《倩女幽魂》系列、关锦鹏的《胭脂扣》以及古天乐主演的《阴阳路》系列,近几年比较成功的有《山村老尸》、《见鬼》、《三更》。鬼怪灵异片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鬼文化——我国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就出现大量记录神鬼怪异的笔记小说,其中较著名的有明代翟俊的《剪灯新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而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把我国的神鬼怪异小说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倩女幽魂》的故事就是来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国民间也长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鬼故事,有善鬼,有恶鬼,就像人有善恶之分一样。
除了上述三种类型外,赌片也是香港电影一绝。自王晶1989年导演的《赌神》大获成功后,赌片在90年代大肆泛滥,王晶本人之后就推出了一系列的赌片(《赌侠》、《赌侠2上海滩赌圣》、《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赌城大亨之至尊无敌》、《赌神2》、《赌神3之少年赌神》、《赌圣2街头赌圣》、《赌侠1999》、《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及《中华赌侠》),其他导演也推出了大量的跟风之作。赌片也是中国民俗的反映——在中国民间,每到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就喜好打牌搓麻将,这样才够热闹,符合老百姓对节庆的心理期待。
二、香港电影全球化发展举步维艰
1、 东南亚市场全面萎缩
英国殖民者在香港回归之前利用国内89风波渲染恐怖气氛,使一些投机商产生在香港快捞一笔钱就跑的心态。而此时正值香港电影在东南亚市场影响力很大,他们将投资拍摄电影视作赚钱又回笼快的商业,纷纷投资拍片,从而使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市场出现了大量的粗制滥造之作,跟风片、色情片充斥市场,再加上台湾地区又炮制了大量的伪港片,致使香港电影在本土及整个东南亚市场连连遭挫,1997年后几乎丧失殆尽。至于目前香港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的境地,陈可辛导演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举了个十分鲜明的例子——“我们刚刚拍了个新片,有一部分在泰国拍,泰国方面说,只要你这个戏能变成讲泰语,只要在宣传上讲泰语就行了,马上你的价值就100倍以上,但你一讲广东话,一是港片,就只剩1%,港产片就是在这么一个恶劣处境中”。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韩国电影。现在说起亚洲电影,谁都不能忽视韩国的力量,从《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到《朋友》、《我的野蛮女友》、《我的老婆是大佬》,韩国电影连续几年创造着本土票房商业巨片的神话。不仅如此,亚洲其它国家也都掀起了一阵阵或大或小的“韩流”,香港电影金像奖把2002年亚洲最佳影片颁给了《我的野蛮女友》,香港电影中还出现了一系列形式上或内容上的跟风之作,如《我的失忆男友》、《我的蟑螂女友》、《我家有只河东狮》等。此外,在各种国际奖项中,韩国电影也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例如林权泽凭《醉画仙》获嘎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2、 进军好莱坞前途为卜
香港的动作片、枪战片以其精彩的武打动作设计、夸张的枪战场面设计受到全球观众的青睐。90年代中叶,香港电影界众多一线动作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唐季礼等)、演员(成龙、周润发、李连杰、杨紫琼)离开香港,进军好莱坞,但是,从目前来看,他们的好莱坞之路似乎都走得并不顺利。
1) 徐克:由于好莱坞对徐克夸张荒诞的武侠片还不懂得欣赏,他只能拍最国际化的动作枪战片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他在好莱坞先后拍了两部动作片——《反击王》(1997)、《迎头痛击》(1998),在这两部影片中,徐克狂热地追求新鲜刺激的视觉动作,而完全忽视了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设置,使得这两部影片沦为好莱坞B级动作片,票房惨淡,最后无奈返港。
2) 吴宇森:1993年吴宇森完成了自己的首部西片《终极镖靶》,在这部影片中,吴宇森只是对其被好莱坞认可的暴力美学进行了再次复制。随后的作品《断箭》(1996年)、《变脸》(1997年)及《谍中谍2》(2000年),仍然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老套路,但《变脸》和《谍中谍2》在全球范围内票房大卖,赚回了大把银子。然而,2002年吴宇森试图超越自我的转型之作《风雨者》全面崩溃,影片投资高达1.2亿美元,然而北美票房却不足4000万美元,引起了米高梅电影公司高层强烈地震。
3) 成龙:成龙早在80年代就试图进军好莱坞,但屡遭失败。90年代中期成龙第三次进军好莱坞,终于以其独特的动作喜剧风格征服了全球观众,《红番区》、《一个好人》、《我是谁》等影片票房大卖,好评如潮,使成龙在好莱坞站稳了脚。1999年《尖峰时刻》的推出使成龙在好莱坞的地位再上层楼,票房高居榜首数周不下,一时风光无限。之后的作品《上海正午》、《尖峰时刻2》商业上仍较为成功,但近期作品《特务迷城》、《燕尾服》、《上海骑士》票房连连下降,新作《飞龙再生》北美票房不到2000万美元,与同期上映的《加勒比海盗》(北美票房3亿)相距甚远。
4) 周润发:好莱坞时期的周润发是非常不成功的。前两部作品《替身杀手》(1998年)和《再战边缘》(1999年)反响平平;在《安娜与国王》(1999年)中视线完全被女主角朱迪.福斯特夺走;《卧虎藏龙》(2000年)的推出更是无情地印证了发哥的衰老(中年发福的发哥与正值妙龄的章子怡在竹林戏那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新片《防弹武僧》(2003年)中,周润发依然拿枪摆酷,依然飞来飞去,但大多数影迷都已很清楚地认识到,发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三、香港电影的明天——中国化发展
作为拥有1000多从业人员的香港电影工业,仅靠目前香港本地的两三亿的票房显然无法承托起这个行业,然而香港电影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又几乎丧失殆尽,所以,目前香港电影谈出路、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只能寄希望于中国内地市场。中国内地市场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内地市场对于香港电影来说还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市场,原因有二:
1、 中国政府对香港电影的政策优惠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然而这并没有立即对香港电影业产生多大影响,香港电影仍须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公映,花很大力气与西片争夺有限的配额资源。不过最近情况发生了很大的转机,为了促进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共同繁荣,内地和香港于2003年6月29日达成《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该文件在电影方面作出如下规定:第一,“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可不受配额限制,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发行”。这意味着香港电影将不必再与西片抢饭碗,只需通过主管部门审查便可进入发行。而且目前内地的进口影片发行公司也有原来的中影一家变为中影、华夏两家,在发行需求上为香港电影提供了更大空间。第二,“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这意味着合拍片在发行上将会更便利,因为具备国产影片发行权的公司除了中影和华夏外,还有7家民营企业(北京4家,上海、广东、成都各1家)。第三,“对香港与内地合拍的电影,允许港方人员增加所占的比例,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故事不限于发生在中国内地境内,但情节或主要人物必须与内地有关”。这意味着香港电影想当合拍片更容易了。此外,在电影院服务方面,“允许香港公司在内地以合资、合作方式建设或改造电影院,并允许港方控股经营”。所以整体而言,香港电影从2004年1月1日起在内地的生存环境将会有前所未有的提高,这将为香港电影的中国化发展吹响前奏。
2、 内地观众对香港电影的心理认同
自古以来香港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香港人无论是在外貌特征还是语言文字上,都被深深地烙上了中国印。虽然100多年的殖民历史使资本主义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香港人,但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已在所有香港人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所以香港人与内地人在文化上拥有的更多的是共性。香港电影,作为香港的文化工业,是香港本土文化的反映,但在深层次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香港的武打动作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鬼怪灵异片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鬼文化。所以,中国内地观众观看香港电影时往往可以看到自己熟悉的人或事,观众与影片之间的距离也就挨得很近了。
然而,不得不承认,以目前的香港电影是无法彻底征服中国内地观众的,因为观众看自己熟悉的人或事与看自己身边的人或事毕竟是两码事,这中间存在着一个小小的质变,香港电影目前要做的就是完成这个质变——由本土化向中国化的转变。香港电影要完成这个转变必须在两个方面做好文章,一是编剧的中国化,另外一个就是演员的中国化。
目前90%的香港电影在编剧上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大多是讲述发生在香港本土的故事,这必然使内地观众在影片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香港电影要吸引内地观众就必须实现电影编剧的中国化,但同时香港电影又不愿失去本地观众,这是一对矛盾。笔者认为解决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故事的触角伸向多个城市。这一点落实到编剧模式上通常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影片只讲述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在发展过程中横跨多个城市,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杜琪峰导演的《百年好合》,影片的故事从香港开始,然后发展到四川峨嵋,接着又回到香港,最后再次返回四川峨嵋,自始至终都由一个故事贯穿着;第二种是影片同时讲述发生在不同城市的不同故事,由王家卫监制的新片《地下铁》是这种类型的典型,影片中梁朝伟和杨千华的爱情故事在香港进行着,同时张震和董洁在上海的故事也随着张震的到来展开了,导演利用蒙太奇手法把两个故事很好地剪辑到了一起,营造出了一种非常浪漫的整体氛围。
演员往往是电影票房的保证,《英雄》、《无间道》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都产生很大的反响,而《千机变》只在香港市场上叫座,这跟演员的号召力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演员的影响力,香港电影演员可分为国际级的(如成龙、周润发、李连杰、梁朝伟等)、中国极的(如刘德华、黎明、郑秀文、张柏芝等)和香港本地级的(如TWINS、余文乐、卢巧英、林嘉欣等)。香港电影演员的中国化并不是说一定要请中国内地的知名演员参与演出,而是指参与演出的主要演员至少必须是中国级的。
香港电影人最迷惘、最彷徨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香港电影的发展之路已日益清晰。相信通过所有香港电影人的共同努力,香港电影业必将迎来新的曙光,再度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