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560
- 威望
- 608
- 金钱
- 8
- 阅读权限
- 7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撞出了四大"惊奇"
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撞出了四大"惊奇"
新华网
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项目科学家6日说,“深度撞击”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揭示了彗星令人惊讶的特性。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认为,“深度撞击”撞出了四大“惊奇”。
惊奇一:“坦普尔1号”的彗核是分层的,彗核表面覆盖着10多米深的细粉状物质,其下是较硬的“彗核之核”。
彗核的平均密度不过0.6克每立方厘米,比水还轻。彗核外表的细粉,是多年以前就存在或是逐年累积的,这也证明彗核的内部含有太阳系初期的原始物质。
惊奇二:彗核在飞近太阳时会喷发,特别是彗核表面朝向太阳的那部分,会经常有小规模的喷发。彗核呈多孔性,表层物质热惯性小,会被太阳很快加热,但太阳辐射的热量不会对彗核内部的物质产生影响,这表明彗核内部的物质受外界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惊奇三:“坦普尔1号”的彗核尽管很小,却有多种地貌,既有光滑平坦的部分,也有类似环形山的坑洼,这表明在“深度撞击”之前,这颗彗核就已经常被太空中更小型的天体撞击。
惊奇四:彗核内部存在大量含碳和氮的有机分子,“深度撞击”之后彗核中喷发的物质中含有氢氰酸(HCN)、乙腈、冰和二氧化碳,而彗核表面的粉状物中却没有这些物质,说明它们存在于表层下较浅的部位,在受撞击或热影响时才喷发出来。这还表明,在彗星和小行星撞击频繁的地球早期阶段,彗星有可能把最早的有机物带到地球上。
赫恩等人撰写的“深度撞击”数据分析成果,将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科学家们6日还在英国举行的一次天文学会议上发表了报告。在“深度撞击”之前,科学界只能根据模型推测彗星的各种性质,大部分理论建立于猜测之上而得不到实际验证,现在“深度撞击”的数据首次揭示了真实的彗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