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国家竟然认为中国人还留着辫子

“贫穷”中国竟然出现大量亿万富翁!乌克兰《基辅报》在报道中表现出来的惊讶也让中国人感到惊讶。在独联体国家,《环球时报》记者时常会遭遇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比如,中国人是不是在屋顶上种庄稼?中国人是不是还留着辫子?显然,虽地理位置相邻,但独联体国家的不少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当现代中国的发展图景突然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吃惊。



    “中国人靠搭人梯进入太空”

    乌克兰《基辅报》在11月14日的报道中,还提到了几个有关中国贫穷的笑话:在一个发电站里,数百万个中国人趴在橡胶木地板上,穿着丝绸睡衣进行摩擦发电。还有一个,就是中国人是靠人踩着人才爬到太空轨道的。文章写道,“中国给乌克兰的印象就是贫穷,生活普遍落后。但是,现在这个被称为‘天朝’的国家居然也出现了亿万富翁,其数量还超过了阿联酋和俄罗斯。”报道称,中国亿万富翁的出现让人们对“贫穷亚洲人”的轻蔑态度有所改观。报道同时说,中国亿万富翁身后还隐藏着亿万月收入少于100美元的人。该报记者还引用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女留学生的话说,她父母为了给她攒学费,每顿饭就是喝些粥,并且不买新衣服。

    《基辅报》在报道中国时表现出来的无知,记者在独联体其他国家也曾遭遇过。在独联体国家,记者遭遇最多的尴尬就是被误认为是韩国人或者日本人。因为当地人大多认为,穿的比较体面的黑头发黄皮肤的亚洲人不是韩国人就是日本人。在哈萨克斯坦,一名中国朋友告诉记者,当地人曾很认真地问他,中国是不是房屋顶上都要种上庄稼,言外之意,中国人多、地少、相对贫困。莫斯科大学的宗教学教授谢苗诺夫对中国的认识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他对记者说:“中国有很多的自行车,人们还有着狂热的革命热情。”这个印象来自于他从一张老照片上看来的信息。除了北京,谢苗诺夫能说出的中国城市屈指可数,教研室中唯一能翻出的和中国相关的资料,是一盘上世纪80年代末天津电视台录制的戏曲《西游记》的录像带。

    记者了解到,2006年白俄罗斯一个机械代表团访问中国,以为中国包括机械工业在内的工业水平尚很低下,能够签订一大批出口机械产品的协议。不料在中国参观了高技术企业和公司后,看到机械设备比白俄罗斯的更先进,没签一个协议就回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近两年来,独联体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还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在白俄罗斯,一些人知道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提高,黄金外汇储备巨大,但不了解中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还有不少贫困人口,国民收入按人口平均还低于白俄罗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很严重。因此,他们在经济合作中对中国的期望值过高,“狮子大开口”,希望中国的大量投资和贷款滚滚而来,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不理解、不满意,甚至误解。在俄罗斯,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强大起来后“迟早要拿回俄罗斯远东的领土”。迄今,独联体国家的媒体和人们在谈论对中国某一事物不好理解时,最喜欢引用的话还是:“东方的事情很微妙。”在他们看来,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民族复杂、文明不同、国民性格特点差异较大的中国仍然具有某种神秘性和特殊性。


    很难在书店买到中国地图    


“我们了解中国的信息还是很片面。”莫斯科大学的教授谢苗诺夫认为俄罗斯缺乏对中国迅速崛起的关注,在苏联解体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限,而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之后,没有和俄罗斯形成有效的文化互动。     一位在前苏联和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工作了近20年的中国外交官对记者详细分析了独联体的民众对现代中国了解不够的原因。他认为,首先,独联体国家自独立以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克服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老百姓打开电视机,翻开报刊,主要是关于他们所关心的国内情况的报道。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事情,百姓无暇顾及。因此,与西方国家相比,独联体国家的驻京记者人数少,报道也少。     其次,独联体国家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总的来说还比较低,能够自费到中国旅游的人较少。以白俄罗斯为例,虽然近年来到中国使馆办签证的白俄罗斯人数几乎翻了一番,但总数还不到5000人。和中国人不同,白俄罗斯人出国旅游和休假,主要不是参观名胜古迹,而是找有海滨浴场的地方休息,如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等欧洲国家。欧洲国家也善于做旅游广告,如大量出版介绍这些国家的图书、在地铁车站和街头张贴广告画等,而中国在广告和宣传方面下的功夫似乎也不够,造成一些独联体国家公民把去中国旅游的计划推迟到其他国家之后。不少白俄罗斯人是在欧洲国家旅行时在商店和市场购物后才了解中国。充斥欧洲市场的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使他们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对中国的这一了解是间接的,而且是很不够的。     第三,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较小。中国新闻媒体的主要受众是国内百姓,在国际上的影响有限。中国还没有像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路透社这样的世界级媒体,国际新闻的话语权基本上被美欧所控制。受语言等限制,中国新闻媒体在独联体国家“落地”的情况还很差。《人民画报》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俄文《中国》月刊,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杂志,深受独联体国家百姓的欢迎。但在偌大的独联体地区,只有一两本关于中国的俄文杂志是非常不够的。另外,在独联体国家的书店里,除关于《易经》、风水、功夫等内容的图书外,介绍中国文化的其他书籍几乎是凤毛麟角。白俄罗斯人想买张中国地图都没有。这与介绍西方文化的英文图书充斥书架相比,形成鲜明对照。     这位外交官告诉记者,近年来,在一些独联体国家掀起了一股“汉语热”,但由于缺少汉语师资力量,其持续性发展的前景令人担心。即使是纷纷挂牌的孔子学院,其实际作用的发挥也仍需要中国付出极大的努力。他说:“在中欧文化交流史上,欧洲传教士利玛窦,郎士宁等人曾发挥重要作用。现在我们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增进相互了解,需要有更多的志愿文化大使到独联体国家去。”


身边的“中国元素”正不断增加

    “不过,总体来说,独联体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正在不断增加。”这位外交官告诉记者,对于中国经济建设的突出成就,如“神舟五号”飞船进行载人飞行,“嫦娥一号”卫星开始绕月飞行,独联体国家的新闻媒体都积极报道。对于中国和独联体国家领导人的互访活动,这些国家的媒体也很重视。说起中国的现状,越来越多的独联体国家民众知道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     独联体国家普通百姓希望他们国家和中国的双边贸易扩大,经济合作项目增多,文化联系加强。人们对中国文化如电影、杂技、美术等颇感兴趣。随着中国电影、电器、汽车等各种带有“中国”标签的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莫斯科街头,俄罗斯人除了惊叹中国发展速度之快外,也更加关注中国这块“新市场”。购买了中国产DVD的俄罗斯人伊琳娜说,中国品牌电器进军俄罗斯“速度很快”。“大概两三年前,在莫斯科的电器超市很难见到中国品牌的产品”。现在,中国电影、中国汽车接踵而来。俄罗斯商人伊万告诉记者,“现在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商人出现在莫斯科。”他的一个中国合作伙伴在莫斯科高档小区购置了房产,而且穿着谈吐相当的有“品位”,和当年的中国“倒爷”有很大区别。   


  “百闻不如一见”    

据统计,2005年以来,去中国的白俄罗斯公民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其中多数是从事鞋类、服装、建筑材料等贸易的个体户。大多从事家庭装修的哈萨克人都亲自到新疆市场上采购,然后用集装箱运回来。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阿拉木图留守处的领事们每天向当地人发放近2000个签证。到中国经商、旅游的俄罗斯人数量近年来更是激增。亲眼目睹中国的发展现状,给他们带来不小的震撼。     最近刚从北京和西安访问归来的一位白俄罗斯学者说,她在去中国前知道中国发展很快,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还是令她非常吃惊。一个白俄罗斯公司的经理从中国回来后,称赞中国工人干活好,并要求他的工人们以后也要像中国人那样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哈萨克斯坦人当中,去过中国的都喜欢套用一句中国话“百闻不如一见”。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瑟罗耶什金对记者说,每次到中国都能看到新生事物。去年到北京参加研讨会时,电动自行车让瑟罗耶什金感到新鲜和好奇。他说,中国人很聪明,发明了这样节能、环保、便捷的交通工具。库拉莱伊是一名医生,她经常利用休假时间去新疆,家里的一切都是中国制造。她说,只有到了中国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价廉物美”。(本报驻俄、白俄、哈萨克斯坦特约特派记者 刘左元 白雪 孙力)


Share |
Share

天那 独联体 那些蛮族居住的地方竟然还知道有天朝的存在
看来文明之风已经吹到那里了啊 人类对蛮荒的开拓又进了一步 可喜可贺 可喜可贺
団員~~万歳~~

TOP

话说回来,我们对独联体国家又了解多少呢?
不同的是我们习惯看了再说,他们习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TOP

还真有人相信,在独联体的中国人海了去了
“For a sailor, home again, prison again.”





TOP

多蒙市中心招周末女帮跑

需有经验  有意者请14点以后和我联系   017624924550

TOP

这种事情不好说,我去过几个独联体国家,有的人竟然问我中国有没有这样的马路,我看了半天才意识到,他说的是我眼前那条破烂不堪的马路。我想想沪宁高速公路,笑着说“你说呢?”。到了大城市,我还再问“我们到了没有”,一看在中国这就是农村呀,感叹一下,他们还说我不礼貌。唉!不过也有很多人觉得中国不错,比如给我打工的伙计。

TOP

我们对他们了解的也不多

[ 本帖最后由 素问 于 2007-12-1 12:34 编辑 ]

TOP

这帮杂夷

TOP

这帮杂夷,   鞑子才留辨子呢,

   总拿中国人的痛说事

TOP

这帮杂夷,   鞑子才留辨子呢,

   总拿中国人的痛说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