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法国都是阴谋家

政治和商业死皮赖脸勾搭在一起,为天朝屁民所不齿!

有事为证:
(from 喷嚏网 by xilei)
美国波音和法国空客是阴谋联合体,当美国想卖飞机的时候,就让法国总统见达赖;当法国要卖飞机时,就让美国奥巴马见达赖。我国在不断的抗议中买下大量飞机,最终达到人均一机的世界水平
Share |
Share

[一种声音]新华网评:《孔子》比《阿凡达》拍得好

《孔子》和《阿凡达》两部电影哪部拍得更好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孔子》比《阿凡达》拍得好。

    这样的判断也许一些影迷不会认同,因为就视听特效和票房而论,《孔子》难望《阿凡达》项背是公认的事实。在电影特效方面,《阿凡达》采用了全球最先进的视听特效制作技术,在众多院线实现了3D放映;在票房方面,《阿凡达》全球票房已经突破20亿美元,而《孔子》上映两周,票房仅有6500万人民币,与《阿凡达》比起来简直就像个叫花子。

    可是,评价一部电影,不能只看特效和票房。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只是向大众提供视听享受,其思想性、艺术性,演员的演技、剧本的编排等方面同样重要。特效只是电影艺术众多元素中的一项,不能代表一部电影的全部价值。至于票房,它是评价一部影片商业价值的重要标准,但与电影的艺术价值关系不大。包括奥斯卡奖在内的全球重要电影奖项,没有一个将电影票房作为最重要的评奖标准,也没有给票房单设出一个奖项。去年的国产大片《建国大业》创造了国产片的票房纪录,但我想没有几个人会认为这部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颠峰之作。同样,在评价《孔子》与《阿凡达》孰更优胜时,票房也不应该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除了特效,《孔子》几乎在所有其它方面都超过了《阿凡达》。从剧本编排难度看,《孔子》塑造的是受到两千多年顶礼膜拜的历史人物,而《阿凡达》描绘的是一个谁也没见过的未来英雄。还原历史人物既不能脱离历史的真实,也不能只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白描,更何况要塑造的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圣先师,其剧本的编排,台词构造的难度显然很大。平心而论,《孔子》的剧情和对白总体还是让人满意的,基本上成功地还原了孔子的形象。反观《阿凡达》,虽然描写的是遥远的未来,可剧情依然没有跳出好莱坞英雄救美的俗套,许多情节粗制滥造,对于遥远的潘多拉星球上的生物也长着四肢和尾巴我深表怀疑,而影片中描绘的未来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却不得而知,只有鬼才知道。

    至于说到演技,《孔子》堪称一场经典话剧,而《阿凡达》更像一场化妆舞会。在《孔子》中,所有的台词,每一个演员——哪怕是只有一两句台词的小配角,都给人以精致之感;而《阿凡达》在大多数时候,只让观众看到逼真的电脑特效和夸张的化妆,看不到演员的精采表演。因此,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阿凡达》都不如《孔子》。可和我持同样观点的人少之又少,令我很着急,这也是我写这篇影评的根本原因。

    两部电影上映后,《阿凡达》可说是好评如潮,《孔子》面对的却是冷嘲热讽。像韩寒这些文化名人对《孔子》的批评,尖酸刻薄到让人莫名其妙的程度。韩寒称“《孔子》无论从拍摄意义、艺术追求、电影探索、警世感人、娱乐消遣以及历史记录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

    对一部从剧本到表演、从思想性到艺术性都下了功夫的电影,给予如此极端的评论,只能说明一些文化名人熟谙以极端言论吸引眼球的套路。同时,此类评论也体现出一些国人对华夏文化近乎变态的轻视。其实,这种轻视在骨子里就是崇洋媚外,以贬损他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目的是抬高自己,掩盖内心的自卑怯懦。

    中国人拍《孔子》有什么不好,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部分有什么不对?为什么要用如此尖损的言论评价自己的祖先,评价自己的同胞呢?难道骂了祖宗,骂了同胞,就显出了自己的高贵,自己的洋味?

    作为中国人不了解孔子,不了解儒家文化是说不过去的。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民族性的重要成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如果完全否定孔子,完全否定儒家文化,就等于间接地否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种态度不可取。

    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不断,并不断融合各民族,吸收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儒家思想功不可没。仁义礼智信、中庸、和谐这些思想不仅在过去两千多年持续发挥作用,也是今天中国人能够影响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精神财富。可是现在,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确实面临着不小的难题。社会的功利化,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已经不是靠简单弘扬传统文化所能解决的了,必须从制度、思想、道德、权威等诸多领域寻求改进,方能应对今日中国面临的各种挑战。可因此否定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存在价值,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回到电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发行方都重视票房,这没有错。可是,如果以票房作为衡量一部电影优劣的唯一标准就完全错了。如果按照票房标准,《孔子》和《阿凡达》根本不具可比性。为了追求票房,如果中国最优秀的导演都去拍《三枪》,拍好莱坞式的大场面,对中国电影的长远生存和发展显无益处。抛弃对艺术的追求,单纯追求票房,中国电影将走入另一个死胡同。

    《孔子》上映已经两周,票房不佳似已成定局,这与社会浮躁、观众只喜欢追求刺激有关。但导演、演员和制片方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坚持,不能因为票房受挫就不再拍有思想的史诗片、文艺片。观众和影评人也应多一分清醒,对《孔子》这样的影片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爱护,陪着自己的家人看看《孔子》,既是一次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体现了对自己民族历史的尊重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窦含章)

来源:新华网

TOP

都是够二的电影 一部推崇一个理论2000年前就过时的人 一部么把个叛徒当英雄来拍 一个叛徒神奇什么。。。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TOP

嘿嘿,叛徒其实老好定义了,指谁谁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