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 荒诞的早点铺子
  
  ------- 有感于某些学者使用学术术语的频率而作
  
  
  天景泛亮,清光照进夏家的走廊。
  夏小青醒来,跻着凉鞋改造的拖拉板儿开门进了里屋。
  夏小青:爸,起床。
  夏小青摇摇夏青肩膀,然后走出去。
  夏青呻吟:再让我睡……睡会儿,怎么老是这时候起床,饼刚烙了一半儿,这粥也没熟,油条还没黄呢……
  夏小青在外屋:黎明即起,万机待理。
  夏青一翻身:理个什么理呀。我问你,早点铺子的名字你想好了吗?
  
  早点铺子里横着几条桌椅板凳,桌子上摆着醋、酱油、胡椒、辣椒末。
  夏青父子俩为制作早点做准备。
  夏小青伶俐,眼疾手快。
  
  年轻人:嘿,老爷子,早啊,来两只荒诞饼。
  夏青:好嘞,一共五块钱。
  年轻人:怎么,涨了?
  夏青:不瞒您说,这两天涨得厉害。
  年轻人:做法不同了?
  夏青:不是,是原料涨价了。
  夏小青:这都是那个中法合资的荒诞面粉公司的问题。昨天我去那个公司进货,碰见销售部经理,他对我说,近来法国发了大水,洪水把好多优质的荒诞大麦试验田都给泡了。
  年轻人:老爷子,别忘了加那个。
  夏青:知道,忘不了,两个写实种的鸡蛋。这荒诞饼里加两个写实鸡蛋,品位不赖嘛。
  夏小青:你知道这写实种的鸡蛋是怎么来的吗?
  年轻人:你说说。
  夏小青得意:我去过一次国风农场。
  年轻人:在哪儿?
  夏小青:就在汉赋平原的西面。国风农场管理得真是好,那些鸡吃的都是绿草籽,看的都是自然风景,听的都是二泉映月、黄河大合唱。
  年轻人:好种,好种。
  夏青烙好了荒诞饼,递给年轻人。
  夏青:来,得了。拿好了。
  年轻人:呦,新包装。
  夏青:唉,这叫“诗经纸”。用这种纸包装,保温。
  年轻人:嘿,谢了。拜拜您哪。
  年轻人片身蹬车而去,边骑边吃着,闯过了红灯。
  
  中年男子犹豫,轻声问:有魔幻豆浆吗?
  夏青愣:没,没有。
  中年男子:唉,就知道你这儿没有。我已经找了半天了。
  夏青:我这有后现代粥、意象奶、古典豆浆,喝什么不行,非要魔幻豆浆?
  中年男子:你不知道,我早晨喝什么都吐,连喝水也吐。后来试了一下魔幻豆浆,舒服死了。于是,我每天早上都要去喝新鲜的魔幻豆浆。可巧,今天那个卖豆浆的没来,我才找到这儿来的。
  夏小青猛地想起:爸,咱家不是还剩了些魔幻粉吗?你不记得了?
  夏青:噢,对,快去拿!
  夏青心想这魔幻豆浆今天该卖多少钱。
  青年妇女:来碗现代粥。
  夏青:我这儿只有后现代粥,要不要?
  青年妇女:凑合吧。
  青年妇女接过热粥,沿着碗沿儿唏溜:呦——!怎么这么腥啊!
  夏青:给您点儿新感墒咸菜吧,冲一冲腥味儿。
  夏青很有准备地把咸菜瓷碟递了过去。
  青年妇女:唉,好多了,刚才那股后现代味儿还真够冲的,新感伤咸菜倒是挺有效果的,是你自制的吧,我还从没吃到过这种味道的咸菜呢。
  夏青得意地点头。
  长脸男中学生:来碗意象奶。
  圆脸男中学生:有写实种的毛鸡蛋吗?
  夏青:没有,写实种没有毛鸡蛋,写实种的鸡蛋都是整鸡蛋。
  长脸男中学生:谁说没有,我昨天刚吃过,就在那儿。
  长脸男中学生指了指两米外的墙角。
  夏青想起来:噢,对对对,是有毛鸡蛋,不过那是新写实种的,不是写实种。
  圆脸男中学生困惑:有什么区别吗?
  夏小青:区别大了!
  夏小青往热腾腾的豆浆上撒魔幻粉。
  中年男子:好啊!
  中年男子满心欢喜围着豆浆闻了又闻。
  中年男子:呦呦呦,好了好了,也别太魔幻了。魔幻豆浆讲究的就是撒魔幻粉的手工,好好好,就这样,停——。
  中年男子用两只手做了个“T”形的手势。
  夏小青:这写实种和新写实种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国风农场的,一个是小雅公社的。
  圆脸男中学生无奈,要了两个怀旧牌红薯,先查看防伪激光标志,后吃起来。
  长脸男中学生刚把奶喝完,抬头问圆脸中学生:没有?
  圆脸男中学生点头。
  长脸男中学生:那我算白喝奶了。先意象奶后写实种毛鸡蛋,有味儿着呢。
  圆脸男中学生:他们说毛鸡蛋只有新写实种的,没有写实种的。
  长脸男中学生:傻瓜,新写实就是写实种,没区别。
  长脸男中学生一扔勺,当的一声。
  圆脸男中学生:他们说出产的地方不一样,写实种来自国风农场,新写实种来自小雅公社。
  长脸男中学生:你没问问为什么出产的地方不一样品种就不一样?
  圆脸男中学生:没问。
  圆脸男中学生打了个嗝。
  长脸男中学生:我来问。老板!
  夏小青:有什么事跟我说。
  长脸男中学生义正词严:“为什么国风农场就不生产毛鸡蛋?
  夏小青:国风农场是个大农场,要么产鸡要么产蛋,为什么要生产鸡不像鸡蛋不像蛋的毛鸡蛋?
  长脸男中学生:那你是说小雅公社是小单位喽?
  夏小青:差不多吧。
  长脸男中学生:你胡说。国风农场把那些毛鸡蛋偷偷卖到市场上去,还让零售商说是小雅公社的。你以为我不知道?
  铺子里人更多了,坐等时间比吃饭时间要长。很多人用各种方式表示不满,父子俩有些应接不暇,手忙脚乱。
  满脸毛的男胖子:来个新生代糯米鸡。
  夏青:来啦!还热乎呢,赶紧吃吧。
  留八字胡的男瘦高个儿嚷:来四两凸凹煎饺!
  夏青:要什么馅儿的呢?
  男瘦高个儿:你有什么馅儿?
  夏青:这就多啦,像淑女馅儿、问题青年馅儿、白领馅儿、网虫馅儿、教授学者馅儿、成功人士馅儿。
  男瘦高个儿:就半斤问题青年馅儿吧,别煎糊了啊,煎糊了我可不要。
  夏青:那不会,我最能掌握火候了。肯定是外面金灿灿,里面软绵绵,吃完满嘴油,绝对能消化,不留后遗症。
  夏小青问左边的两个外地人:您二位还要点什么不?
  其中一个外地人:再来俩寻根油条吧,要炸得脆点儿啊!
  夏小青仰脸笑:您就瞧好吧!寻根油条再不脆,那不成了异国情调了嘛。
  满脸青春痘儿的男孩:老板,把现实主义辣椒油拿来。
  男孩问旁边女孩:你要不要?
  女孩:我不要。我受不了,一吃就流鼻涕。你还挺喜欢。
  男孩:我是想发发汗,我的汗腺欠发达。
  夏小青:爸,您可真专业。
  夏青:不专业不行啊,竞争激烈啊!……欸,儿子,你想好了吗,我们这个铺子到底叫什么名字?
  夏小青:嗯……
  夏青瞧表:儿子,该关门了。
  夏小青:还有那么多人呢,怎么关呀?
  夏青:关吧!再不关人更多,快累死了!先让没进来的别进了。……去呀!
  夏小青不情愿地把一个牌子挂在门口。
  牌子上写:小铺四只手,食客三百万。赚得千金足,还靠着着鲜。明儿见您哪。
  
  关门后,父子俩在铺子里收拾。
  门外,被牌子挡了的人在议论。
  女声:哎呀,都怪你,一路上罗罗嗦嗦,不赶快走,来晚了吧。
  男声:那咱们去吃麦当劳吧,不远。
  女声:不去,我绝食了。
  父子俩窃窃而笑。
  夏青:你到底想出来没有?
  夏小青:就叫“文心雕龙”吧。
  夏青:好小子,有你的。别以为你爸没念过书。
  
  
Share |
Share

TOP

五十一 建议总理新浪开博
  
  新浪博客天下闻名,如今正期待着一国总理的光临。
  总理素有爱民形象,若在新浪开博,一定能击起千层浪,点击率肯定超过“炒作女王”老徐不知几千里也。
  因为,网民(共和国公民的一部分)还是更关心国家的政治前途以及经济发展的。
  
  在此两会之机、十一五计划制定之时,总理新浪开博,可算是中国民主建设的一个特色了。
  想想中国的最高行政权力当局能够在网络上以博客的身份,倾听同样身为博客或网民的公民的声音与思想,确实是一项创举。
  当然,要赢得这样的创举,似乎需要新浪的仁人志士怀着先天下之博而博、后天下之客而客的高尚情操,努力推动政治入博。
  国务院有自己的网站,www.gov.cn,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而且各个部委大多有自己的分网站。
  看来总理入博也为期不远了,可千万别搞得跟国务院网站似的那么一本正经啊。
  
  根据中国官场原则,总理在新浪开博后,必定能引起一次政治博客大潮。
  各大部委、各个省市一定会跟风而动,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也会在新浪相继开博的。那时候就更热闹了。
  政治民主、经济娱乐,各方人士济济一堂,大话天下。
  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国家信访局的博客了。这肯定成了一个可以公开告状的地方,一纸信访留言立刻天下皆知。
  
  于是博客不仅是个人日记、文集,更是一处中国国情的大总汇了。
  
  那么,总理有没有写博客的时间呢?
  想想吧。
  如果总理每周抽出十分钟来写博客倾听民意与回声,那么中国的官员们似乎也会效仿,而以十倍的时间来这么做。当然效果各异,真诚度不一。
  但希望温总理能用看家信的心思来对待这十分钟。
  但愿他的秘书们能有和总理一样的情怀来替后者完成那剩下的7x24x60-10分钟。
  

TOP

五十二 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中国的文化精英们时不时会脱口而出一个口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们要以此来解决很多棘手的人文文化的课题并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而美国人的逻辑正好相反: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他们想籍此来表明,他们处在世界的中心、全球文化的制高点。
  
  中国的文化精英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口诀,是有着曲折的精神体验的。在新时期,很早就出现了文化上的寻根运动。其代表人物之一的冯骥才,至今寻根不止,而且边寻边保护。然后,就是第五代导演导演的电影频频获得国际大奖,再次使民族文化成为热点。
  虽然有人指出这些所谓的民族文化都是落后的房舍田地和破旧的桌椅板凳,但这毕竟是中国独具的。难道要这些文化的创作者去和外国人比高楼大厦、摇滚、科技么。似乎只能如此了。虽说家丑因外扬而受到了国际上的鼓励,可这只是表面的理解。更深的认识就该是,民族的文化积淀震慑了外国人的神经。
  
  而美国人之所以会反着说,也是因为他们这样成功过。美国人拥有强势的文化,自然不用特别强调其文化的民族性。就民族文化的组成而言,可能更多的是移民带来的外族文化。就其历史来说,当然比不过我们的秦砖汉瓦。
  美利坚民族,其历史渊源尚不及其文化久远,它当然要这么说了: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更为关键的是,美国的民族文化应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新文化,包含了:科学、人文和政治。这样的文化必须依赖广泛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必须是一个新民族才可能包容的。
  
  再看我们的精英们所宣扬的口诀,基本上只局限在人文文化上,和科学、民主基本不能沾边儿。是啊,这样的文化除了是民族的,还能是谁的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啊,我们除了民族的文化,还曾拥有过世界的文化么。以后,我们一定会具有这样的文化。因为我们意识到中华民族可以和美国人一样以博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的交融。
  但现在,在我们还只能以民族文化来论文化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把民族的文化加工得更具有世界性了。所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不仅是个伪命题,更是一句废话。
  
  更为关键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依我的理解(而非那些高唱口诀的精英们的思路),该是民族生产文化的能力和创造文化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文化,恐怕那些精英还没有来得及研究吧。
  

TOP

LZ这妞儿不错啊!:man.giflol.gif

TOP

五十三 汉语的双重人格
  
  汉语实在发达。以前是外来语,现在是网语,还有很多政治社会商业广告的生造,真是众声繁华。而汉语的发达,还在于其双重人格的构造。
  以下举些例子。请看:
  
  有“士可杀不可辱”,则
  有“大丈夫能屈能伸”。
  
  有“是可忍孰不可忍”,则
  有“小不忍则乱大谋”。
  
  有“杀身成仁”,则
  有“识时务者为俊杰”。
  
  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则
  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有“井底之蛙焉能知大海”,则
  有“一叶而知秋”。
  
  有“富贵不能淫”,则
  有“有钱能使鬼推磨”。
  
  有“公仆”,则
  有“父母官”。
  
  有“华山自古一条路”,则
  有“条条大路通罗马”。
  
  有“义无返顾”,则
  有“好汉不吃眼前亏”。
  
  有“士为知己者死”,则
  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就是汉语的双重人格。它和语义褒贬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更多地表现出汉语思维的两面性。这些“泛成语”其实是历史的积淀,是我们的祖先、先人和同代们在各自的生活社会实践中根据具体语境说出来的,一定很是掷地有声。
  每个人,当他得到汉语系统的完整教育之后,就能在大脑里形成完全不同的两套思维模式。一套是儒家式的义理哲学,一套则是世俗的明智文化。两套价值体系并存,常能令人不知取舍。
  每个人都可以从汉语里找到自我辩护的“泛成语”,其实也就是找到了在“泛成语”及汉语背后存在的道德支撑。因为汉语的很多“泛成语”都来自于历史事件,都是从典故而来,都是五千年文明的积累。每个“泛成语”能够流传至今,正说明其道德价值为中国历史社会所容,说明这是世人所遵守的某类规则(无论是法则还是游戏规则,也无论是明规还是潜规则)中的一款。
  更为复杂的是,两套体系又能交叉互动,形成许许多多的子体系。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汉语道德的依据。汉语道德与根本的伦理道德体系的不同在于,它只是一套说辞,一套宽解自己与他人的话语。它不是真正的道德,它只能在精神上得到一点点的胜利。
  
  探讨汉语的双重人格,其实质是映射出道德本身的不确定性。我们的道德似乎正处在一个与汉语同步更新的时期。外来语带来国际的观念、世界的良知,网语影响到新一代人对社会的认知,而商业文化媒体生造出的新词汇更是令人莫测高深。
  众声的喧哗意味着众生对话语权利本身的敏感。每个人在今天都逐渐有了发言的权利,甚至是制造新词、新的“泛成语”的权利与机会。
  因此,汉语的这种二元人格也会更加多元化,体现出现世道德的多义性。
  

TOP

五十四 关于“有尊严的乞丐与服务员小费”的QQ对话
  
  李平 23:25:50
  我给你提供两个细节,你看看有没有兴趣写: 一个是关于中国人在饭店吃饭没有习惯给小费的问题, 其实在中国,服务员的待遇之低,是无与伦比的,
  所以在中国实在是该学习人家西方 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乞丐, 太不专业了
  李平 23:26:07 不知道我说的这两点你写了没有的
  李平 23:26:24 反正在前面的四十多个里没有,
  世纪婴儿 23:26:37 没有啊。乞丐不专业,到底啥意思?
  世纪婴儿 23:29:48 ?
  李平 23:30:34 乞丐应该也可以作为一种职业的, 在西方国家的乞丐并不需要牺牲尊严去换取施舍的, 但在中国,好象形成了一种错觉,就是当乞丐只能穿上非常肮脏的衣服,上面非要沾上很多土才可以, 其实乞丐的衣服破点无所谓,如果把洗干净了是不是就会让人们觉得他们还是有尊严的?
  世纪婴儿 23:33:11 你说得有道理。乞丐也是有尊严的,也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妓女都是职业,凭啥乞丐不行。非得走投无路才能行乞吗。
  李平 23:33:46 可能是我的表达不甚清楚 关于乞丐的问题我也是有感而发, 我看到的大街上的乞丐没有一个不是脏西西的, 难道不能把衣服洗干净了再出来乞讨吗, 我说的意思是这个
  世纪婴儿 23:34:15 跟你讨论一下,引申下来。那有个问题,如果是职业的话,那么乞丐还是该出卖点什么才能换取报酬吧。那他出卖什么了呢?
  世纪婴儿 23:37:12 差不多,乞丐出卖的是可怜
  李平 23:39:27 那可以逐渐的形成这样的习惯啊,我以前也不习惯给, 现在给也是给的很少,但我想带个头, 你知道现在一般酒店普通的服务员收入多低吗? 都是正值青春年华的他们,可能一个月的收入只有600元左右, 我觉得这样下去是会有问题的, 在国外,一般服务员的收入不会低于社会平均收入太多。
  世纪婴儿 23:40:19 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是个美德啊
  李平 23:40:35 恩, 你提的那个问题我以前没想过, 我会好好思考思考,呵呵, 也许包含了其他的道理在里面暂时我们没想到的
  李平 23:43:31 是啊,但是我看现在大部分酒店里,根本没有给小费的习惯啊, 有的三星酒店都没有这样的习惯, 其实每次吃饭都是享受了服务员的服务的,应该为此额外买单啊, 每个月600左右的收入(中部地区普遍是这样,可能发达地区高些)明显不足以补偿他们的劳动啊, 你说对不吧,
  世纪婴儿 23:44:28 可是有的餐厅收费里包含服务费了
  李平 23:44:35 比如说当老师吧, 有基本的工资,但是每次上课都会有额外的课时费啊, 其他的职业很多也是这样, 我想服务员也应该是这样吧,更何况他们的收入如此低
  世纪婴儿 23:47:27 服务员收入低,这主要是由市场和劳动的含金量决定的
  李平 23:50:09 如果你有空的话我希望你也考虑考虑关于给小费习惯的问题, 我觉得这应该涉及到是否尊重人家劳动的意思在里头, 说实话第一次给人家小费的时候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塞了五块钱给人家说是小费然后头都没回头看就走了, 但是走了后我觉得很应该给,收到小费的服务员应该也会因为自己的劳动受到了别人的肯定而感到高兴的
  世纪婴儿 23:51:04 我倒是在洗手间给过几次小费 那里不给反而不好意思了
  李平 23:52:03 你的工作应该是和经济有关的吧,呵呵 那你不觉得如果六百的工资已经严重背离了市场规律了吗? 不能以中国人多就作借口来否定服务行业人员工作的含金量吧
  世纪婴儿 23:52:39 我做IT,网络,VOIP
  李平 23:53:59 那你的经济观念很强, 那你写吧,不打扰你创作了, 等有空可以再讨论讨论关于工作量含金量的问题,
  世纪婴儿 23:54:43 不过我觉得把我们的对话就可以当作54了 这样很自然主义啊。当然,还要加工加工。
  李平 23:56:06 我觉得现在有些工作,比如有些公务员每天一杯茶,一张报纸就混一天的工作更没有含金量。 比如我以前实习过的统计局,我敢肯定我没有见过比他们更悠闲但是福利更好的工作了
  世纪婴儿 23:56:59 是的,我是拿你刚才说的教师和服务员做对比说的
  李平 23:58:49 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应该算是比较成熟的,但他们的社会是比较认同服务行业和体力劳动者们劳动的价值的, 这个从他们的收入比较就可看出来,没有我们这边的悬殊这么大的
  李平 00:01:48 我们国家很多方面的劳动价值其实是完全背叛了价值规律的, 比如矿工这种高危险性工种,收入却不到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他们冒的是生命的危险,他们的付出期望值几乎可以看成是无穷大的,可他们的报酬却没有体现这一点。
  世纪婴儿 00:02:24 对,对矿工绝对是完全的剥削
  李平 00:03:08 那对服务员至少也是很严重的剥削,虽然比矿工的程度要弱一点

TOP

五十五 数字化政党的统计学分析
  
  孙中山
  3民主义
  5权宪法
  
  毛泽东
  99%的干部是好的
  3大纪律、8项注意
  10大关系
  
  周恩来
  4个现代化
  
  邓小平
  4项基本原则
  4个“有利于”
  100年不变
  
  江泽民
  3个代表
  (台湾问题)江8点
  
  胡锦涛
  新“3民”主义
  8荣8耻
  
  中国人喜欢讲虚数,比如虚岁,比如白发三千丈。
  毛泽东说99%的干部是好的,其实是虚指,意思是大部分干部是好的。
  可江青非要说一定有1%的干部是牛鬼蛇神。于是就有了牛鬼蛇神的指标。
  指标是什么,就是概率,就是倒霉的命运一定会落到某个人头上。
  
  邓小平讲改革开放100年不变,其实就是永远不变的意思。
  他讲土地承包50年不变,其实也是永远不变的意思。
  可人们总是不放心,非要个具体数字来承诺一下。于是就有了100和50。
  这时候中国人又要担心虚数太虚了。
  
  我又想到了10000岁。
  这么写10000岁是不是有些怪,但看上去却比“万岁”更明确吧。
  
  所谓“数字化政党的统计学”,就是一门虚实结合的学问啊。
  
  在这些数字当中,可以看到4和8出现最多。
  为什么呢?
  这其实和我们这个民族的语言偏好有关。
  汉语成语都是四字箴言吧,而且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中都是4绝、8律。
  
  至于说孙中山的3民主义和5权宪法,为啥是3、5,那正好说明其来源于“三权分立”学说,这也是为什么他不使用4和8的原因吧。
  

TOP

五十六 说真话的文学巨匠求死不得
  
  巴金,一个当年如王朔一样流行的畅销书作家,如今成了百岁的文学巨匠。
  在他二十多年的病床生涯里,竟求死不得。不能安乐死,一直是我们这个国度仁慈文化的表征。
  这让我想到了晚年的毛泽东,如何被身边的护士、侄子、老婆所控制,挟天子以令诸侯。
  
  巴金的小说全部在四九年以前完成,并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和王朔于今的叛逆是一样的,在三四十年代也是时尚阅读一类,只不过属于红色文学。
  到了四九年以后,他就是一部《随想录》,据说是知识分子说真话的代表文本。
  可综观此书,论述到文革为止,并无深刻的智慧在里面(巴金的小说也如此),更谈不上系统地检讨政治人生。
  其意义不过是一部个人检讨书,于人性、政治上的反思嘎然而止。或许是出版检查制度所致,导致其欲言又止。
  据说删去许多章节,但依旧可称为说真话的典范,可见真话说得如何勉强。
  有这样的制度在,所谓的“说真话”又怎么可能。何必这样标榜,以为读者都是傻鸟不成。
  在中国出书,千万别以“说真话”做封面广告,即使这样的广告非常有成效。
  因为大家都想知道这真话有多虚伪,就像去看《无极》是为了让自己品尝喜剧大餐。
  
  巴金主要病历如下:
  1981年,巴金动作开始有些迟钝。
  1983年,确定为帕金森症。
  1993年,巴金身体的主要问题由帕金森症转为内科。慢性支气管炎,是巴金的又一主要疾病。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1993年后,医院大胆对巴金实行半治疗。
  1999年,巴金病情急转直下。
  从1999年2月病重到2004年2月,时有反复。
  2004年2月,巴金肾衰竭,病情危重。
  2005年4月,发现腹水。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一病不起的巴金已经没有了讲真话的能力,并逐渐成为被政治利用来担当文学巨匠的僵尸。
  他本来是不甘于此的。
  想想也是,一个一辈子追求讲真话的文学家最后竟也被挟天子以令诸侯,岂不是比自杀(如老舍)更悲惨。
  他百岁巨匠的荣光,岂不是比文革遭批斗说假话更可耻。
  然而这样的可耻,竟是在他说了真话以后。真不知说真话到底意味着什么,有时候就是再次反讽。
  但这不仅是一个大反讽,更是千百年来没有的对文人的恩典。
  鲁迅早死,连诺贝尔奖委员会都觉得可惜。
  于是,只好巴金了。
  党和国家不惜重金维持一个巨匠的活身,真是比毛泽东遗体保存更伟大的创举。
  
  至于巴金这许多年作何想,已没人关心。
  他被活活地供奉在上海的医院里,既不能写,也不能说,只能每天跟余华的《活着》有些类似地活着。
  一个思想者、写作者不能思想、写作,只能这样以“活着”为休止符停在人世间的半空里。
  这世上难道有过两个巴金,抑或文学、思想也能被裹成活标本一般的真身。
  为何医学科技的进步能被如此应用,“人道主义式的救死扶伤”就这样代替了人文关怀。
  
  现实竟有这样的谬剧,我只觉得自己所在的“并非人间”。
  

TOP

五十七 娱乐光学研究
  
  谈到娱乐,就不能不说传播。说到传播,又不能不把物理上的传播原理给重复一遍。
  在物理上,能够传播的事物有声音、光(电磁波)、震动波等。它们无一例外都表现出波的特性,那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人们便以为光也要,不然太阳光何以传到地球上呢。于是就发明了“以太”,它就是光的媒质。后来,伟大的物理实验告诉我们,光的传播不需要媒质。
  于是,光的地位才和声音、震动波等需要媒质的可传播事物区别开来。
  
  娱乐是个视觉艺术,没有受众对光的敏感,就不会有娱乐的繁荣。
  
  首先是星光。
  我们都知道,宇宙中的星光来自很遥远的地方,有多少多少光年的距离。就是说,它们传到地球上、人眼里,已经是若干年后的事情了。也就是说,都是很旧的星光了。
  那么,我们为何称那些娱乐人物为“明星”呢?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星”光,而不是“星”本身。正是“星光”掩盖、掩饰了真实的人物,造就了神秘的空间感。
  追星族实际上追的是星光,而娱乐文化公司最擅长的,就是制造“星光”。
  
  其次,每个明星的娱乐光谱是不同的。每个受众会选择适合他的光谱,也就喜欢上了具有这个光谱的星光。有的是可见光,有的是超声波,有的是次声波。
  当某个明星的光谱和某个人的固有光接受频率匹配时,这个人就会成为那个明星的超级粉丝。如果频谱和频率有很大交叉,那么这个人就会说,那个明星还不错啊。如果频谱和频率根本不相干,那这个人估计会说,那是个大垃圾。
  由此可见,明星的走红必须依赖于娱乐光学研究。什么曝光、走光、见光死,什么春光乍泄、人体彩绘、星光大道,什么抓拍、偷窥、透视,什么艳照、三点、视频,都是此类研究的重点。
  
  还有,就是光本身带给人的快感。
  光表达了宇宙的信息,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而明星人物所散射出的光辉更是一个人造的小宇宙,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呢。即便他就在你隔壁,你依旧会葆有那种探索宇宙的精神来探知这星光里的秘密。
  狗崽队就是具有如此职业精神的一群,他们的热情堪比天文学家。
  娱记们尽情搜集八卦花边,就如同射电望远镜捕捉宇宙射线。
  网络更是基于广义相对论原理建造,把明星、流星、扫帚星一网打尽,纷繁杂芜,是一个提供免费稀有光线的所在。
  
  娱乐光学是娱乐传播学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揭示娱乐秘密的主要工具。这门学问属于边缘学科,也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相结合的最新例证。
  它具备足够的量化工夫,能够逐个拆解明星们的光学本质,使他们的星状内容大白于天下。它的研究工具就是我们的眼睛,我们这双极易被光线蒙蔽的球状肉体。只要遵循娱乐光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就能有一双火眼金睛,透探出明星们那气态的内核。
  
  最后,我们不能不说说光学里的错觉。魔术师之所以要把背景弄得黑黑的,无非是想遮掩自己的小动作、小把戏、小诀窍罢了。同样地,化妆也是要利用这样的错觉来制造某种预先设计好的星光。
  像那些明星们的儿童照被暴光,还是可以容忍的。可是,如果暴光的是未化妆的真实生活照,像李湘、王小丫、张柏芝、瞿颖、超女们(除去李宇春),就会给那些粉丝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光谱一下子就不对了。
  科学依靠视觉的错觉发明了电影、电视,绘画依靠视觉的错觉达到艺术的高峰。我们的娱乐也利用这个错觉给了我们那么多快乐。就如同魔术不能公开否则就会失去观赏的意义,明星们的星光必须随时随地地照耀,才可以维持若干光年的距离。
  那些生活照绝对是减弱了那些明星的光强度,使她们有了光学骗子的嫌疑。这样的嫌疑多了,就成了大众的记忆。
  

TOP

五十八 婊子是文学的通行证,文学是婊子的墓志铭
  
  
  综观今日文坛,创意艰难。大作家无不是人世间的创意大师,也不能全面把握吸引芸芸众生的技巧。而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色情化、婊子化。
  
  至于很多女作家的文学,更是以婊子作为自己写作和他人阅读的动力。这些作家众所周知,风云一时,不妨罗列一下。卫慧—《上海宝贝》、尹丽川—《贱人》、九丹—《乌鸦》、木子美—《日记》、棉棉—《糖》。如果不写婊子生涯,她们还能有市场吗。
  
  历数汉字偏旁,只有“女”,没有“男”(一般归入“单立人儿”)。看来自仓颉造字起,汉文学就已有了以女性描写为主的色情化的表意基础。到了《金瓶梅》,兰陵笑笑生算是把仓颉老祖的精髓吸到底了。
  
  文学离不开情色。没有异性,很多妙句就喊不出来。不上床,很多情节就无法展开。不搞多角恋,很多细节就无从揭示。不立一两个放荡女人,整个文本就没有激情。
  
  婊子不仅需要牌坊,也需要文学。
  
  以前的牌坊入了文学,现在的文学成了牌坊。
  
  卫慧后来又出了本《我的禅》,却无法超越《上海宝贝》。人们一定会说,是“上海宝贝”又出书了。没有长篇小说的时候别人不知道你是谁,有了长篇小说的时候人们只记得那个长篇。
  
  《木子美日记》是网文典范。可此后再写什么,都会有种肌无力的感觉。因为牌坊已经立了起来,只需瞻仰便足够了。这就像一个人得了天花,以后再无被传染的可能。
  
  这就是过度写作色情导致的后果。当一个人没有正确使用自己的艺术思维,而仅仅停留在肉体层面的逍遥游上,就容易产生“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抑郁心理,从而不能正确对待接下去的写作。
  
  于是,再往下写,就仿佛进入了墓道。再有灵感突发,便成了自己的墓志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