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从教室占座看潜规则的生成
  
  经常可以在大学自习室里看到有人占座。这些人占座的方式五花八门,但规律却是一个,不见占座的人,只见占座的工具。
  用书占座是最常见的,不怕丢是最基本的,不过有的老兄还要放上好几本,似乎在着重说明,千万别抢,否则书丢了算你的。
  有的在桌上签名就算占座了,看来即将到此一游。
  有的把喝光的饮料瓶往上面一搁,到底是谁喝剩的呢,只有指纹能作证。
  有的用张纸就能代表自己的使用权了,太象征主义了。
  有的用粉笔画上自己的势力范围,做得够绝的。
  
  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也是这样。图书馆的座位几乎被占光了,可图书馆里却没多少人。我很气愤,就把那个占座的书包往窗台上一放,顾自看起书来。
  占座的是个女生,她气哼哼地拿起书包在旁边坐下来。
  我不认识她,却问,你恨我吗?
  她不说话。
  我很天真地说,你读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吗。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说,要认可对于某块土地的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就必须具备下列的条件:
  首先,这块土地还不曾有人居住;
  其次,人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数量;
  第三,人们之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一种空洞的仪式,而是要凭劳动与耕耘,这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所有权能受到别人尊重的唯一标志。
  
  分析一下同学占座的情形,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是很接近的。
  首先,这块自习桌还不曾有人占住。
  其次,同学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学习所必需的面积。确实,很少有太过分的,一下占上十个座。同学们还是比较节制的,谁都不容易。
  第三,同学们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空洞的仪式,而要凭劳动与耕耘。这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使用权得到别人尊重的唯一标志。比如放张纸,也是劳动啊。要是搁两本书,简直就是耕耘了。
  
  大学生的所作所为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未来思想的基础。他们能够把占座思想作为社会契约论的生活实践,实在难能可贵。这种精神足以发挥到对小区物业的管理当中,业主委员会要讨论的占座问题那就复杂多了。
  只是,占座一例似乎是对《社会契约论》的滥用。同学们把个人以为合理的契约强加给别人,然后也默认他人的强加。于是,这个占座的契约就能风行校园,变成一个潜规则。
  中国的潜规则大约都是这样形成的。先是容忍,然后是默认,最后是同流。
  潜规则也是契约。
  那些中国的青年在大学里可以去占座,到社会上就会去买批文圈地,获得不义暴利。
  同学们现在可以用一张纸来宣称自己的不义之权,将来就会动用公共资源为自己的狗肉挂出羊头,就像《无极》那样。
  他们在校园里习得了潜规则的创立、流行之法,必会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并引以为豪。
  这种占座行为其实和业主委员会的所作所为完全不同。后者是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像前者那样无端制造自己的权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说法里包含了更多的契约精神,只是这样的契约精神在于不订立契约。
  我们不订立那些类似潜规则的契约,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简单、清澈。
  
  参考:
  1、 lovervip《大学自习室占座面面观》
  http://edu.sina.com.cn/y/bbs/p/2006/0111/11291900.html
  2、 卢梭《社会契约论》
Share |
Share

TOP

二十三 借古讽今的游戏
  
  司马迁批评了汉武帝,留下千古美名。但到了司马光,就只能资治通鉴。于是后来的人大多学会了司马光那一套,借古讽今的手法越来越精熟。至今,中国人借古讽今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五十年代的人说事儿,必借着明清那点儿历史,像吴晗的《海瑞罢官》、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六十年代的人说事儿,先是说明清史,然后开始研究更加古老的宋元,钱钟书就是这样写下了《管锥篇》。
  到了七十年代,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批林还要带着孔老二,借古讽今达到了最高潮,很多古迹文物因此遭殃。
  到了八、九十年代,说事儿必要上溯到文革,但下追也止于文革,因为文革就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了。
  这就是我们借古讽今的文字游戏。
  那些喜欢这种游戏的人抱着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自以为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却从来不喜欢、不敢于把现实问题说明白、说透彻。我们的民族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中一点点丧失了反思的力量。

TOP

二十四 国民素质的传说
  
  这世上是否有个东东叫“国民素质”,竟然还四个字的,很动听啊。
  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东东就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每每显身用来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实。于是问题迎刃而解,“国民素质”不行嘛。
  不知道这东东是从哪个理论箩筐里掉出来的,真不知道这样生动的理论到底是谁发明的,真不知道这个发明者的住址在哪。
  鲁迅研究了“国民性”,这个人就发明了“国民素质”。
  农民算是国民素质里最次的吧,可正是他们搞起了村直选、乡海选。民工算是低素质吧,可没有他们哪里有高质量的城市呢。
  好的理论决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好的理论总和实践分不开。而一句“‘国民素质’问题”,就可以把行动直接从理论的离心机里甩出去,就可以使我们达到心平气和的地步。
  鲁迅写出了《阿Q正传》,可“国民素质”依旧是个传说。因这东东的一大特征就是要贬低国民性,否则发明出来干吗。
  

TOP

二十五 化妆对美女的贡献
  
  网上经常会传些明星美女们未化妆时的照片,似乎在说,瞧瞧她们,其实底子挺差的。
  必须承认,化妆使大街上的美女增加了两倍,使夜色中的美女增加了十倍,使影视上的美女增加了一百倍。这确实是化妆独特的贡献。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化妆利用的是人类共有的视觉上的错觉。
  正是因为错觉,我们缘木求鱼捉不住河里的泥鳅,我们视觉暂留发明了电影,我们刻舟求剑学会了西方的油画,我们熟视无睹放弃了人生的机遇。也正是有了错觉,尼斯湖水怪、神农架野人、UFO才盛行于世。
  而化妆利用的正是以上错觉的总和。
  而且我们还应明了,化妆更深地是作用在我们的内心。就像圣父、圣子、圣灵是一体,我们内心的错觉认为,真、善、美也是三位一体,是一个东西。它表现为善的时候,我们就会以为其一定是真诚而美丽的。它呈现为美时,我们就认为它的背后有着真的善心。它表达出真时,我们就会觉得是那样的美丽和善良。
  于是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以为漂亮的女人必然善,所以就产生追求之心。同时,轻信漂亮女人的话必然真,于是就倾己所有。毕竟西施素面朝天浓妆淡抹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我们身上所具有的错觉依然故我。人类的进化实在还远未结束,恐怕要等美女们抛弃她们的化妆品那天才算有了曙光吧。

TOP

二十六 你凭什么劝返我?
  
  2006年3月2日上午10时,公安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部开展预防重大治安灾害事故、保障公共安全专项督察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
  请问徐局长,两会期间公安机关对北京的有关人士进行清理,想问一下清理人员是什么样的标准?而且清理的人数大概是多少?是会增加还是减少?
  回答:
  我们没有针对某些特定人的清理,主要是对社会治安秩序的管理。在两会期间对一些无正当职业、固定住所及稳定收入而长期滞留北京的人员,采取集中劝返,减少危害社会安全的一些因素,我们没有特定的数量限制和指标的要求。
  
  虽然我是北京人,有正当职业(虽然不懂何为“正当”、谁来认定)、固定住所(虽然这住所是我父母的)、稳定收入(但这收入会因为失业而波动),但我依然无法理解这样的措施到底想干什么。
  难道难以保证两会安全就可以作为违法操作的理由吗?
  这样的做法根本就没有法律根据,却还在我们这个号称“以法治国”的人民共和国里到处存在着。
  当年的收容遣返制度如今被改成了自愿救助制度,然而“遣返”还是能以“劝返”的面目出现,而且还要以可笑的“集体劝返”方式,是要包专列吗。
  
  再来看劝返的标准,“无正当职业、固定住所及稳定收入而长期滞留北京”。
  “无正当职业”怎么了,我失业了,在找工作,难道就因为一时没找到而且在开两会,就要把我给遣返了。
  “无固定住所”到底啥意思,怎样才算固定的,怎样才叫打游击。我一天换一个地方不行吗,我住旅馆不行吗,我住钟点房怎么了。
  一个人是否有“稳定收入”难道也成了他能不能在北京呆下去的标准了。我今天挣500,明天挣1000,后天挣2000,这样的收入很不稳定啊。
  “长期滞留北京”和“长期滞留中国”是不是一个意思。这是我的祖国,这是我的祖国的首都,为什么不能滞留、不能长期滞留。
  
  万恶的劳教制度即将倒掉,像如此之类的公安部发表的言论为什么还那么落后于时代。
  当然这根本就不是公安部发言人的问题,而是长期人治天下所养成的任意发挥、践踏人权法制的又一次表演而已。
  
  

TOP

二十七 化妆对美女的贡献
  
  网上经常会传些明星美女们未化妆时的照片,似乎在说,瞧瞧她们,其实底子挺差的。
  必须承认,化妆使大街上的美女增加了两倍,使夜色中的美女增加了十倍,使影视上的美女增加了一百倍。这确实是化妆独特的贡献。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化妆利用的是人类共有的视觉上的错觉。
  正是因为错觉,我们缘木求鱼捉不住河里的泥鳅,我们视觉暂留发明了电影,我们刻舟求剑学会了西方的油画,我们熟视无睹放弃了人生的机遇。也正是有了错觉,尼斯湖水怪、神农架野人、UFO才盛行于世。
  而化妆利用的正是以上错觉的总和。
  而且我们还应明了,化妆更深地是作用在我们的内心。就像圣父、圣子、圣灵是一体,我们内心的错觉认为,真、善、美也是三位一体,是一个东西。它表现为善的时候,我们就会以为其一定是真诚而美丽的。它呈现为美时,我们就认为它的背后有着真的善心。它表达出真时,我们就会觉得是那样的美丽和善良。
  于是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以为漂亮的女人必然善,所以就产生追求之心。同时,轻信漂亮女人的话必然真,于是就倾己所有。毕竟西施素面朝天浓妆淡抹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我们身上所具有的错觉依然故我。人类的进化实在还远未结束,恐怕要等美女们抛弃她们的化妆品那天才算有了曙光吧。

TOP

二十八 为什么花瓶总是很大陆
  
  看过超级女声叶一茜的被淘汰,就想到评委何炅的评价:你的唱法或许不是很强势,但你的歌声很适合当夜歌听,你很适合唱歌的,希望你继续走下去。这么客气的评价,其根本的意思却是:没特点、缺内涵、少个性。
  叶一茜很漂亮,标准美人儿,或者说,是个大陆花瓶儿。我想她也一定这样自我认为,她内心那个美的标准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也不会有什么区别。男人们喜欢这样的美女。因为她代表了一个客观的标准,可以作为一个榜样。
  只要看那些电视上的广告就能明白,美女们就是循了社会的一般认识对自己的各个零件进行精加工的。修身的范畴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美女们依照社会商业标准不时自我打磨、抛光,终于百炼成钢。
  一个女孩子的长相跟她的审美观有很大关系。对于美女而言,往往不是审美观影响长相,而是长相影响到审美观。这和中国美女的成长史紧密相关。
  美女们一般都很清楚自己所处的历史地位,更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经常不能自已。美女的外表来自父母的遗传,美女的心理则来自社会、家庭。她们的家庭、父母、亲戚、同学、同事都在时刻潜移默化地造就着美女的心理。
  这样的特殊心理导致了美女的审美观也只能依赖于外界。于是,社会的审美标准结合了美女的特殊性进入到美女的内心。美女们总是扎堆儿去一些商场、酒吧、KTV,就表现了这一点。这就不难解释,何以韩国人美容后全是一个模样,何以花瓶的歌声大多抒情和缓而缺乏个性,何以卡拉OK里听到的歌声很少有耳目一新。
  与此相反的是,网络偶像的出名就在于其不按常理出牌,能够独辟蹊径,敢于向一般的美女标准和审美情操挑战。所以,她们火了。但火的同时,也招来一片骂声。这骂声也就都是来自那一般的美女标准和审美情操。
  花瓶儿们虽然也注重表现自我,但她们更多地依靠她们的美丽来塑造表演特征(就像评委夏青夸叶一茜那样),而不是相反。叶一茜无疑也是如此。她作为最后一个被淘汰掉的大众美女,完全堕入了古典情调的汪洋大海。
  还有很多超级女声,她们长得不够漂亮,比如李宇春、周笔畅、何洁,但她们注意根据自身才智个性特点来安排表演特型。她们的表演反而更容易得到认同,这说明花瓶儿终究不是关键的一件事。
  李宇春靠的是舞台控制。她的中音确实很窄,但她的控制面却很宽。她总是能把一首烂歌通过丰富的表情结合四肢的造型来表现得光芒四射。周笔畅的唱法和她的长相一样中性而且夸张,她在表演当中几乎不笑。张靓颖靠的是脱俗的外貌和嗓音的完美结合,以静制动。何洁则活力四射,她的舞蹈节奏明显快于歌唱。
  而这些,都是叶一茜所没有的。她有的,只是那些软绵绵的诗情画意,是最没个性的风格。这些即使运用到水墨画中,也是犯了大忌。这也可说是技术策略的失误。叶一茜一味抒情,造成齿音过重、表情呆滞、五体静止。这些缺点仅靠长相和身材是无法弥补的。时代终究不同了,人们甚至刻意地想找些审美疲劳的茬儿。叶一茜算是撞到了枪口上。
  可见,超级女声不仅仅否定了权威对电视媒体的垄断,而且让裤子战胜的裙子,使一个个花瓶乍破水浆迸。这对于引导美女们向着更智慧、更个性、更技巧、更创新发展,无疑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不过,美女们是否买帐还是个问题。因为她们心中那个审美观实在是和封建性一样地根深蒂固。
  叶一茜,一个美人儿。据我猜想,出于对自己的长相过于自信和自恋,而忽视了在其它特质上的塑造。这也是花瓶儿们的通病。所以说,于是美得标致,不如美得有个性。与其五官平平而美,不如一官突出而美。与其生来就美,不如成长中美。
  至于那些既有美貌、又聪明、又有专长的美女们,我们当然不能忽略。她们属于美女中的另一类了,很早就知道以色事人不得长久的道理,便积极地和非美女们在一个饭堂里抢食吃。她们以先天的自信和后天的努力造就了今日的辉煌。她们能够得到这些美貌之外的品质和技能,实在算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了。

TOP

二十九 从计划走向市场的美女们
  
  计划经济下的美女带有淑女的气派,在一夫一妻的大原则下规划着小日子。计划经济下的配给制和通货紧缩让美女们陶醉于比较传统的美德当中,相夫教子,把美貌当成遗传学的最佳证据。
  美女们的美色难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到个性的展示,这是因为计划经济只生产产品。产品概念下的美女首先是一个生产人类的产品,其次才是一个具有美貌的产品。由于计划经济没有将美貌作为社会的主要产品,更没有把美女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来规划。所以美女的交换价值被严重低估,美女的使用价值也遭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同时,计划经济受到理论的局限,无法看到人性本身也是生产关系当中的重要因素,也就不能把美女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由此造成美女的购买力严重疲软,相当薄弱,始终徘徊在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的小数位上。计划生育更是不加区别地严格限制着美女的生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计划性对此的极大忽视与轻视。
  
  等到市场经济,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比起计划体制下分配的产品来更加注重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于是美女的美貌得以获得高出生育的地位,并且获得了独立的价值。这个价值在市场自由理性的操作下和其它商品相交换,具有极高的附加值和深加工优势。
  美女们此时也严重地意识到自身的市场经济特征,开始主动寻求适合自身的市场以及可以对自身进行精细加工和优质包装的工场。模特业,演艺业,广告业,时装业,家居业,汽车业,选美业,色情业,都在这样的买与卖的相得益彰中蓬勃起来。
  此时,人性作为生产关系当中对美色举足轻重的要素,深刻地推动了美女经济的发展。人性如乌贼那样把触角伸向了与美女有关的生产、销售、渠道、宣传、公关、社会调查等各个环节,并且使美色越来越远离其自然价值。
  而且,人性还在美女的行业标准制定上不遗余力。各个行业都会制定各自的美女标准,并且严格实行,使得美貌更加客观化、平面化。保险业业加入进来,以保证行业标准在执行当中可能遭遇的风险。
  
  美女不仅是商品,也是稀缺资源。就资源的稀缺性来说,美女更是价值连城。不可再生的差异性,是美女这种商品的最主要特点。既然此种资源如此稀缺,自然要加强保护。于是,护肤、健美、化妆、滋养等功能性商品及服务也应运而起。同时,法律、道德、规章也有相应改变。
  但是行业标准和美容(整容)业对美女的差异性和不可再生构成了颠覆性的影响。化妆术更接近一种魔术,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人的容貌,只是靠制造幻觉和掩盖真实来达到众所周知的目的。但人工美女的出现,人造美技术的发展,实在是天生美女们的死敌。在这方面,韩国人似乎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也使得韩国的美女资源遭到万劫不复的破坏。
  市场经济对美女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说是精耕细作、倾情投入。美女们也回报给市场无限荡漾的春情。美女们在市场舞台上的打擂表演对新一代人观念的冲击与刺激,远比学校还停留下计划体制下的淑女教育要见效快,还有效得多。
  美女新经济的蓬勃,还应归功于运作者的抄袭、创新二合一的精神。他们首先能充分理解中国的独特文化生态,同时也对中国美女的传统和新作风有着精准的把握。而后他们就会为一个时期、一个地区、一个年龄层的美女们定制适合她们的经济开发项目。这很像在不同的地区环境种植或养殖适宜的作物牲畜。
  

TOP

三十 冯小刚的“大便学说”
  
  导演冯小刚说,文艺片是盲肠,可有可无。娱乐片是胃的一部分,切除了就会吃饭不香。冯是拍娱乐片的高手,有高票房,自然是最硬通货的论据。可他却得不到影评家的肯定,艺术上的肯定,这当然源于他的电影取向、趣味取向和市场取向。
  人们只能说,这片子多逗,演员阵容多豪华,布景投资多排场。
  可没人说,这片子多令人感动,拍得多美、多艺术,有多难忘,有怎样的回味。
  于是冯导就将这些他的片子里没有的东西归入盲肠一类。
  如果人类从没有过泪腺,那么伟大的进化历史或许会让我们把唾液当成眼泪。如果这世上从没有过艺术片,那么娱乐电影或许能回到盲肠的地位。
  可是我们曾经被感动过,曾经有过过目不忘的经历,曾经在生命的低潮期见到过令人心潮澎湃的东西。
  虽然这些东西现在被收入盲肠,可冯导正好说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艺术是无用的,只作用于精神,决不会像胃一样最终产生大便。
  所以,冯小刚的几句随便之语,足以构成其“大便学说”。

TOP

三十一 《十面埋伏》里埋伏着张艺谋的职业道德
  
  《幸福时光》在艺术和票房上的惨败两双让张艺谋不务正业地去搞了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此后,他就着重在票房上下工夫,才有了《英雄》和《十面埋伏》。张艺谋说,他必须每年拍电影,因为跟着他得的那几十几百口子都要吃饭啊。
  记得王朔在写出那本让他停笔的《看上去很美》之前曾经感叹说,拷,我终于能为自己写作了。看来大腕儿们的苦衷还挺一致的,都有生计(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别人的)之忧啊。
  《十面埋伏》让张艺谋的艺术道德丧之殆尽的同时,又突出显示了他的职业道德。上对得起投资人——新画面影业,下对得起那些和他一起起早摸黑的电影工作者们,中对得起那些价码颇高的参演明星们。
  《十面埋伏》的出品人张伟平说他看了《十面埋伏》后就知道这部电影如此多的破绽非要借助大型包装形式不可,否则就会血本无归。于是《十面埋伏》大型晚会如期上演,片花继承了《英雄》的华美,而《英雄》里的破绽是不是也被发扬光大了呢。
  具体的破绽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有目共睹。很多进电影院看《十面埋伏》的观众,要看的便是这样的破绽。没想到破绽也能成卖点,张导着实了得。这么破绽百出的电影作品到底哪里埋伏着他的职业道德呢,就是在那些艺术道德倒下去的地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