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北京何日才能告别沙尘暴?

近日,中央电视台预报沙尘天气将再次光顾北京。前两天,连地处东南沿海的上海都被北方来的沙尘笼罩了。为减少人们的恐惧心理,气象预报部门把沙尘暴更名为沙尘天气,或者扬沙天气。进入新世纪以来,沙尘暴几乎成了春季北京必然要接待的不受欢迎的“客人”。 csuchen.de  d& o3 a) c) G( |5 t$ A6 D8 B

* q9 `, {; D0 j/ t; V& u8 K8 h! y- ccsuchen.de  投资近六百亿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实施了近三十年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什么没有有效地阻挡沙尘暴呢?这恐怕就是我们每年面临沙尘暴的核心问题,我们该怎样作为?   U+ P0 M5 {% q1 ~. b( m+ q' a# }# t

. J# T9 A1 j" u  Q: ]. ?  首先是草和林的关系。植被类型按照覆盖度和生物量来划分,最多的是草,其次是灌木,最后才是林。试图在草原和荒漠上种出森林,这就离生态治理的目标背道而驰了。事实上,用草捂盖沙尘暴比用树木阻挡沙尘暴的效果要好得多,幷且草不需要种,保护就行。
8 l* P) Y8 a5 M. G& Vcsuchen.de人在德国 社区9 o8 V: L, o8 ?0 Q6 }
  其次是点上治理还是面上治理的关系。现行的做法是,生态治理多放在了容易验收的点上,这些点多靠近公路。花了大量的钱,治理效果是不错的。然而,对于贡献沙尘物质更多、离公路最远、破坏更严重的地区,却无人问津。
) i/ ?/ H4 ~4 J0 O/ h
' M5 `0 D1 J) ~$ |3 W2 d, @( A  第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国际上,干旱、半干旱区的人口适宜密度是1-2人/平方公里,我们超过了10人/平方公里。必须通过正确的措施,引导分散的人口集中到小城镇上来。这样做的前提是,国家用于生态治理的费用要大部分用到居民的安置上。
9 G. @4 P8 M2 |4 c4 b' Jcsuchen.de: ~2 ]- `5 p+ v0 s6 z8 N
  第四是生态治理与生态扶贫的关系。沙尘暴是牲口“啃”出来的,是农牧民“种”出来的,是人为“治”出来的。目前,生态治理的做法,与当地老百姓的生存发展严重分离。国家的治理费用不是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好处,而是肥了当事人。   ~% o- |5 f& `6 g1 e$ q
' K6 |! R; I# l0 `7 s/ i
  第五是东部和西部的关系。中国畜牧的潜力在山东、河南、河北这样的农业大省。遗憾的是,农区的秸杆大多没有用于畜牧业的发展,而是被白白烧掉了。西部不能定位在畜牧业基地上,而应当是生态屏障,不然草原早晚要被牛羊啃光,国家还要花更多的钱去治理。 0 u$ ~) V' O) i, }

: d0 D4 O  T+ n3 L人在德国 社区  或问,我们能否告别沙尘暴?答曰,上述五大关系不理顺,前途未卜。当然,也可能很快,这就是轻的土壤物质都吹光了,重的物质吹不动了,草原变戈壁,戈壁更荒凉,北京就没有沙尘暴了。但北京也可能保不住了。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