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和富人的马太效应

穷人和富人的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的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描述了一种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加剧,滚动累积,出现强烈反差,两极分化,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马太效应,或者叫马太效应法则(Matthew Law:Whoever has will be given more, and he will have an abundance;Whoever does not have, even what he has will be taken from him)。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

首先就自然科学举个例:

水的冰点是0摄氏度。但是0度时,河水不结冰。零下1度,河水开始结冰,主要在河岸边或树枝、树叶边等。零下10度,不光岸边,河当中也会结冰。

水结冰的动力或说能量,来源于与冰点的温度差,叫过冷度。过冷度越大,结冰的能量(Gibbs free energy)越高,结冰的条件就越好。有了结冰的条件,还有个冰粒大小问题。结冰时,冰粒成核过程(crystallization),有个临界成核尺寸(critical nucleus size)。晶核形成后的尺寸,如果小于临界成核尺寸,就很容易被溶解掉,“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当结冰的能量大时,晶核长大,晶核尺寸大于临界成核尺寸,就会自然增长,越滚越大了,“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河的中间,没有依靠,凭空结冰,需要的能量,比在岸边或树枝边,要大的多。

前者叫均质核化(homogeneous nucleation),后者叫异质核化(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概括地说,水结冰时,越冷,结冰条件就越好,越容易结。刚开始形成冰粒很难,一旦冰粒尺寸长到大于临界成核尺寸后,就越长越大了。凭借他物比凭空结冰要容易。

社会现象也一样。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在于,富人钱多,钱生钱,钱滚钱,越滚越多。穷人钱少,钱不生钱,入不敷出。

“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有许多势力,来夺穷人的钱。穷人收入往往只有一条路:打工挣钱。冤枉钱却很多,有千万条:想要什么,就得付钱,没有免费的午餐。穷人要友情,就得礼尚往来、应酬、攀比、面子……;要爱情,就得买单、婚纱、蜜月……;要亲情,有小孩得经历教改、要家教。有老人是医改……;想要有个温暖的家,是房改,房地产热,居高不下,不仅要吸走你这辈子的钱,连你的下一代,都不放过。长工资,涨幅没有贬值快,其实是降了工资,还得更拼命。有存款,利息不抵通胀率,悄悄就把钱取走了,不用谢;想保值、投资,股票是个吸尘器,期货更是个黑洞,不如去赌博,还知道钱是怎么丢的。穷人只能控制奢望,平淡是福了。但是平淡是在平安的基础上的,要平安,还得化钱。火险、人保、健保、意外险、养老金......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富人有很多来钱路,自己都不清楚有多少:工厂、商场、资本市场、金融、贸易、股份、干股、典当……;资金滚雪球式地膨胀,成几何级数倍增,并且可以聚集到更多的资源和机会。需要花费的成本和精力,却越来越少。冤枉钱只为一个:要体面。

穷人怎么办?有一篇和尚打水的文章,很有启发。大意是两个和尚挑水喝。有一天,一个和尚不挑了,问为什么,和尚说,我挑水时,在家挖井。现在井里有水了,不用挑水了。寓意是,打工,是一辈子挑水喝,只有为自己做点什么,一旦成功,就不用挑水了。

做点什么呢?切记凭借他物比凭空创造要容易。不要老是做白日梦,想凭空创造一个事业,前人没有干过的,世人皆醉吾独醒。起码创业时,老实点,老老实实做市场调查,哪行红火干哪行。选个好条件,免得先天不足。



凭借他物,有下、中、上三策:下策,给人打工,学会了,照原样来一个;中策,与人合伙,借鸡生蛋;上策,趋炎附势,让领导安排一个,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凡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形成气候,就越滚越大了。



又想起一个故事,也是两个和尚挑水喝。一个决定要每天多挑一担水,卖给别人。于是每天多挑一担、二担、三担……,生意红火了起来,一直到一天只能挑这么多为止。另一个和尚也每天多挑一担水,卖给别人,但是同时开始布设管道,建立售水站,与人合伙,让人经营。最后管道遍天下,售水站无数,不用再挑水。前者是家庭式作坊,闷声发财,挣辛苦钱,做不大;后者是连锁店式,团队精神,有钱大家挣,服务大众,可成跨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