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重开平民学校 53名农民工免费就读

发表评论 来源:北京青年报(06/09/24 03:32)  

  本报讯 “CanIhaveyourattention,please!”昨天下午,北大宿管中心清洁工刘俊以一口纯正的英语作为开场白在北大平民学校启动仪式上讲述了自己的求学梦想。包括刘俊在内,首批53名北大校内务工人员将在4个月内接受北大教授免费的传道授业。88年前,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曾倡导创办了“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今天,“平民学校”在北大“重张”。



  平民学校首期培训为期4个月,开课时间暂定为每个周末。教学内容分为两大系列:人生观、发展观系列包含“北大为家”、“快乐工作”、“学会共处”三部分。学员们将聆听著名劳动法专家、北大法学院教授叶静漪讲授劳动社会保障法律常识;文化技能普及系列涵盖日常英语会话和电脑基础技能两方面,所有学员还会有一次与外教亲密接触的机会。“日常英语会话”将根据小测验和摸底情况分为“海豚班”和“熊猫班”,“实际就是快班和慢班”,一位任课老师告诉记者,“叫这个名字是为了避免给学员带来心理刺激”。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北大教育学院与华东师大教育管理系联合组建了“进城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研究”项目组。项目组对北大校内务工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务工人员中61%在离家前仅有初中学历,而未接受更高教育的原因首当其冲便是家庭经济困难。为此项目组决定将研究付诸实践,联合学校工会、法学院等部门开办专门培训务工人员的“平民学校”,任课教师靠招募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北大教师和学生志愿者解决。

  目前,在全国高校中为务工人员开设培训学校的仅北大一家,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平民学校项目负责人丁小浩称,在提供培训的同时,北大平民学校还将探索通过“高校教学资源+志愿者”模式培训务工人员的有效性,如果这项实验成熟,希望今后能推广至全国高校。现场

  “我来北大三年了

  从没进过校史馆”

  本报记者徐笛报道昨天下午一点半,学员们排成一列纵队,依次领取学员卡、培训手册、笔记本和圆珠笔等学习用品。虽然在一个校园内工作,但学员们彼此并不太熟悉,开学典礼前半个小时,几乎无人交谈,学员们各自皱着眉头,“啃”着刚刚下发的英语课程练习(一)。英杰交流中心会务员祝亚萍说:“题有点难。”

  一个小时的开学典礼仪式过后,53名学员被分成四组做自我介绍。“我来自农园(校内食堂),平时就很想学习,有这么一个机会十分珍惜,希望今后大家多帮助我。”农园大厨讲完就不好意思地摸着脑袋坐下了,其他学员“怒”称:“你说得太简单了,你的爱好呢?”他又摸着脑袋站起来:“我没啥爱好,真的。”

  随后四个小组各推举了一名学员上台介绍本组,一组的代表祝亚萍有点紧张,磕磕绊绊地说:“我也不知道要说什么,你们想知道什么呢?”台下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随后她补充道:“我选了英语班,我特想学好英语,希望大家一起练习。”

  随后的活动是参观北大校史馆,一位宿管中心的清洁工刚进门便请人为她在校名前留影,“我来北大三年了,从来没进过校史馆,”她对记者说。

  对话·教务长

  对话人:平民学校教务长丁小浩

  传承平等理念成就平民梦想

  记者:从做研究如何酝酿出开办平民学校的行动呢?

  丁小浩:我们的科研项目主要是探索如何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过去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一个项目结束以后就束之高阁了。在做这个项目时,我们觉得应该加入参与式研究,做成行动研究,通过行动带来一些变化。同时学校和各方面力量都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大家就一起办起了平民学校。

  记者:平民学校的名字是怎么起的呢?

  丁小浩:主要是受老校长蔡元培倡导创办的“平民夜校”和“校役夜班”的启发。

  记者:学员是如何遴选出来的呢?

  丁小浩:我们初步确定第一期培训班的规模为50人,然后通过北大后勤部门来招募,主要是个人报名。

  记者:是否给学员设计了结业考试呢?

  丁小浩:学员平时要完成小作业,结合作业和出勤情况,培训结束时颁发结业证书。

  记者:学员们免费接受培训,那平民学校的运行经费从何而来呢?

丁小浩:第一期培训的经费主要依靠我们研究项目的经费。另外学校里的各种资源我们都可以利用。下一步我们准备向社会筹措经费,争取企业或社会人士的资助。

  记者:平民学校的授课教师都没有薪酬吗?



  丁小浩:我们会考虑付给一点薪酬,但是很低。

  记者:如果没有固定资金支持的话,平民学校如何能办得长久呢?

  丁小浩:我们准备先看看第一期培训的效果,然后再来确定日后如何发展。但现在学校十分重视,平民学校肯定是要办下去的。

  对话·学员

  对话人:平民学校首期学员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会务员祝亚萍

  抓阄决定谁能来我很幸运

  共有53人的一期培训班中,来自河北衡水农村、现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做会务员的祝亚萍年龄最小,仅18岁。她的同班同学中年龄最大的46岁。这个班里最高学历是高中,有5人高中毕业,大多数学员是中专或初中毕业。班里有4人填写了E-mail地址。

  记者:你是主动报名参加平民学校培训的吗?

  祝亚萍:当时英杰交流中心只有1个名额,大家都抢着报名,我们办公室老师说既然是平民学校,就优先照顾农村户口的人,就剩下6个人有机会,大家抓阄决定谁能来上课,我幸运地抓中了。

  记者:你的空闲时间多吗,能保证按时上课吗?

  祝亚萍:空闲时间还比较多,挺想来上课的。

  记者:为什么特别想上这个学校?

  祝亚萍:有学习的机会,人人都想把握住,以前在学校里不珍惜学习机会,现在知道了,想好好学习。在北大工作也受到感染,对我们影响特大。我们经常接待外国人,我特想好好学习英语,跟他们能说上两句。

  记者:有什么内容是你特别想学习的吗?

  祝亚萍:英语和电脑。感觉现在英语是人人都要会的,我连个E-mail地址都没有,电脑就是周围人都会了,自己再落后就不行了。

  历史链接

  蔡元培倡导傅斯年、罗家伦执教

  88年前的平民夜校

  1918年《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的时任校长蔡元培的《校长告白》称,学校将开设“校役夜班”,由北大教授为校内工友讲授国文、算术、理科、修身和外国语课程,每晚上课,授课教师的名字时至今日仍如雷贯耳———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和康白情等。开学典礼上,蔡元培致词“无人不当学,而亦无时不当学”。

  随后北大学生发起创办平民夜校,蔡元培支持道:“听差的来求点学问,于是大学中无论何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权利,不过单是大学中人有还不够,还要全国人都能享受这种权利才好。而平民的意思,就是人人都是平等的。”这位北大之父还响亮地喊出“劳动神圣”的口号。

  1919年北大学生邓中夏、廖书苍等14人又组建“平民教育演讲团”。

  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使得全校230多名工友得到业余读书的机会,北大又首招旁听生,合格者可“转正”并发给毕业文凭。方便之门一开,北大广纳各路求学之才。

富士山上扬汉旗,樱花树下X倭姬
Share |
Share

tolle aktion!!!
vor einigen Jahren wurden solche Kurse für Mitarbeiter angeboten, von studentischen Organisationen, aber können durch die Studenten nicht langfristig halten.
孤独是自由的代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