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北京人在亚琛 at 2004-1-15 09:20 PM:
楼上的不要这么说啊,这不是逃避么,本来嘛,你说说啊,这个不就是讨论公平不公平么,那既然说分数高得不能上是不公平,那就光凭分数,分数低得不能上,那就公平啦?!

今天的中国大学还是主要靠高考分数来录取,本来就是高分者比低分者应该
有更大的优先权,这可能不是很公允不是很科学,但却公平。
你说北京的学生其它能力强,所以应该让上大学,那就放到桌面上公平的
比试,你真的以为那些小地方的人就比你们差吗?

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也是全国学子的目标。大家都在准备高考,你考不过
他们,你以为如果高考比试英语口语甚至足球,你们就可以取胜了吗? 那些
高考能够比你高上百分的人只有有时间去准备,他们照样在其它领域赢你们。

如果低分者可以无缘无故的占有本来属於高分者的机会,干脆取消高考算了,
直接把名额调派给那些北京人算了,何必浪费那些比你们穷的人的金钱与青春!

P。S:大学里真正的好学生还是以小城市和农村子弟居多,清华可以在北京
召50%的学生,但最后这50%的北京学生能名列前茅的不足1%(我说大学)。
顺便可以告诉你,每年大城市(北京天津)的文理状元几乎都是后来为了高考
迁户口进来的

TOP

很多人说世界是不公平的,我赞成这一点。很多事是这样,这就是社会我们能力有限改变不了。可是高考是唯一一次可以让穷人和富人,“好人”“和坏人”,农村人和城市人站在同一起跑线的考试。如果这都不公平的话,那也太黑暗了,难怪很多国家批评中国没人权,因为教育也是人因有的权利之一。如果着都不公平的话那么以后的社会就是有钱的越有钱,穷的越穷,不管他聪不聪明,勤不勤奋,只鼓励大家不择一切手段向钱看就对了(有钱就能进北京就能上清华!!),那会是怎么样的社会?会是怎么样的人?假如有人抢了银行,就是说拿了国家的钱,也就是我们老百姓的钱,转到了北京上了重点大学,大家还会以为这也公平吗?就因为他胆够大?还记得十六岁的花季里说过,学习不好是次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难到只一味追求学习的好坏,这样培养出的都是怎么样的人。站在社会最上面的都是写什么人?子承父业世袭制?只要没钱,再勤劳聪明,也是奴隶的命??社会又在往回演变!!
所以我不赞成这种不公平竞争,说北京高官多,有钱人多,,那不就是有钱人之间的竞争,谁最有钱有势谁就进,都成了有钱人的贵族学校???

[ Last edited by 绝望的生鱼片 on 2004-1-16 at 04:09 ]
吻舞双全

TOP

即使你能证明自己会修车会看病会武术,那有能这么样?你以后是想当医生还是去修车?我想都不是把。为什么要文理分开?一起考不更体现全才吗?社会要的是专才,不是全而不专的。所谓的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不是什么都会,有这种能里的人学什么都快。现在也还没有找出比高考更好的体现能力的方法,所以高考是现在唯一的公平竞争的方法。

[ Last edited by 绝望的生鱼片 on 2004-1-16 at 04:14 ]
吻舞双全

TOP

我们不想去争什么,我们只想说出我们的观点,我们不强迫你一定赞同,可是我们有说话的权利。

语言就是一种武器,否则国家政府也不会去禁它。它能够影响很多人也许还包括我们的领导人。
吻舞双全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antoney at 2004-1-15 20:22:
我们同是上海人,不知道为什么你优越性会这么强?哦,你可能拿过奥赛金牌,哦,你可能是上海最好的中学之一华师大二附中出来的吧?

可是,为什么即使你拿了奥赛金牌还在德国混?即使你保送aachen,你也 ...

老安,你引用的话我为什么查不到jiejiedog说的原文呢?

TOP

下午写了半天的,忽然间就没了,有点郁闷,当时是为了回应jiejiedog的,针对性强了一点,现在也不是为了穷追猛打,大家不是原则分歧,只是有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值得澄清,下面重贴过来,算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比较全面的态度。

不好意思又来给你挑错了,不是特意唱对台戏,只是就这个问题,感觉到你的观念,或者说你的观点所代表的一类观点很让人忧虑,而忧虑引发的责任感让人觉得不吐不快。
首先我承认你所提出的设想和推论,基本思路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对所得出的结论,就不能苟同了。
就按照你的思路来走吧,首先呢,是外地学生大量进入北京高校,导致北京本地应届高中毕业生入学率降低。
那么北京的落榜生的出路就包括:
A,放弃进入高等学府,进入大专或者经过职业培训以后直接上岗
B,去外地较差大学就读
他们将来的发展包括:
A1,与民工竞争工作岗位,竞争不过外来打工者,大多将是失业者
A2,去外地工作以求生存
B1,回到北京,他们的竞争力也不能和北京名牌大学毕业的外地学生比,就业同样困难
B2,在外地当地发展
而外地进京的学生的走向包括:
C,凡是有本事留在北京的,十有八九都在北京工作,
D,  出国
E,去外地工作

其中的按你的思路应该会带来社会问题的现象我用红色标出来了,也就是A1,B1,也许还有C,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社会问题就聚焦到了你所提出过的“综合素质高”的都市学生缺乏竞争力的窘境,而在家门口都找不到事情做,那是何等的尴尬郁闷呢,所以当然要愤怒和宣泄,所以就一定会产生社会不稳定。但是这种宣泄难道是值得同情的么,这样的心理状态又和我们熟悉的德国的排外和右翼的思想状态有什么大的出入呢?
从另一的角度看,这些“综合素质高”的都市学生却为什么就绝对不可以选择A2,B2 作为他们可能的出路呢,有什么在妨碍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呢?难道外地的城市也会对他们作脸色设障碍么?如果一边是失业,一边是工作机会,一边是故乡,一边是异乡,我想多数外地学生会作出理性的选择的,可是为什么都市人就做不到呢?这到底是“综合素质高”的表现呢,还是一种环境依赖的虚弱心理素质?所以,当你在不自觉地回避A2, B2 的选择的时候,就实际上提出了问题的另一个聚焦点,为什么北京人(上海人或者都市人)就不能够去外地生活和就业?他们有什么权利坚持自己留在都市的资格?除了自身的能力?
我认为,面临被社会所淘汰的人群的那种失落反弹心理本身并不那么值得去担忧,真正值得担忧的是,认为这样一种心理在特殊背景下(作为都市人)就理所当然地成立,并且值得同情和应当进行政策照顾的奇怪风气。
其实我们都清楚,按照两个大都市的现实发展进程,多半的当地居民实际都根本没有资格自称是所谓的“土生土长”世代繁衍的北京人或者上海人了, 那么为什么很多刚刚拿到户口不久的人就也马上继承了这种没有依据的优越感,迅速地完成了文化认同的同时努力捍卫各种地区性优惠政策呢?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为了利用一种排外性的壁垒竭力维护自身都市群体的集体既得利益罢了,在这里就是在维护良好的教育条件和就业机会。可是,在如今推行大市场经济秩序的背景下,这样的诸侯领邑体系是不是就太格格不入了呢?
我认为,国家的首都当然应该是精英荟萃的地方,否则,政之所出实在令人担忧。作为教育的体系,当然应该尽可能地推动这一进程而不是有意识地限制这一过程,更绝不能是因为出于照顾一些当地的庸才的初衷来进行这种限制。对人才过度集中的担忧是自然合理的,但是既然上面你提到过,同学的毕业生们多数都能够当地就业,这就说明是这种就业是符合现实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他们是在为都市经济作出现实的贡献,而不是如你所言的仅仅是“占据大量工作岗位”。集中本身不是问题,集中才有规模效益。但是如果发展到了人才过剩的地步,我想来自外地的毕业生们在进行上面提到的如果一边是失业,一边是工作机会,一边是都市,一边是他乡的抉择的时候,应该不会有都市本地人那种以至于会引起社会动荡的失落悲愤的奇怪心理吧。所以可见,“麻烦制造者”其实往往并不是外地人,而实际上恰恰是本地人。
至于你讲到的,不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我想,在都市的失业者们,如果真的是“综合素质高”的话,为什么不可以流动过去进行支援呢?这难道有什么悲惨和悖理的么?还是有什么奇怪的贵族心理在作怪?如果真像你所说的,世界上没有公平可言,那么他们除了抱怨自己的“综合素质”于事无补之外,是不是也坦然应该接受这种命运的安排呢?一进一出,我认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都市里面有足够的精英,外省也有足够的“综合素质高”的人员。
简言之,像北京,上海,就应该是一个门户开放,能进能出的地方,是一个能人志士施展身手的大舞台,而不是给某些占了先机的群落养老的所在,如果是前者,国家有幸,如果是后者,让我们选择退回帝制时代。
我承认,现实问题很复杂,利益纠缠很凶险,而我提出的不过是在很多人看来一种近于梦想的东西。但是,我想明确的首先是一个是非的问题,问题很简单,“高考招生现实制度有没有缺陷?”如果你承认,那么我们就是同志,下面就是一起来讨论改革的措施;如果你不承认,我们就再来争论个清楚看。
至于所谓“没更好的办法,那就只能先维持现状”的态度,那就简直是让人跺脚了,这不是明摆着就是明清以来叫我们几乎亡国的颟顄消极态度的还魂么?无可饶恕!积极的态度应该是首先承认问题的存在,然后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如果问题树大根深,那就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一点一点地排除掉它。我也绝不认为解决高等教育地区壁垒的最好方法是马上就放开一切的限制,敞开招生,那是李逵的作风,但是也绝对不是因为问题复杂,那就来掩耳盗铃,维持现状,那是唐僧的作风。我的主张是,首先公开承认现实制度的弊端,然后宣布进行整改的决定,制定相关的调整进程,例如每年增加外地学生进京的指标百分之五,一点一点地缓冲,也许要二十年,也许用不了那么久,总有一天会彻底取缔地区差异。在这个进程中的副效应,也许还会会包括向都市人的无理由的优越感的消解,坚固的北京人上海人的光环效应和地区固着性的崩溃,人才进出都市和外省的良性自由流动等等。也许是我在描绘乌托邦,你也可以说我是自欺,但是我固执地认为,这就是“更好的方法”其中的一例,起码远远强过昏庸的维持现状的选择。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他自己可能都有点觉得自己的道理太牵强了 吧。
人总要讲点道理,同是中国人,生在大城市已经比那些农民子弟好多了,
一辈子受教育,工作等等机会都比他们多, 何必非要给这种不平等找
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难道王侯将相还真的有种?
在德国作为一个外国人已经处处感觉不平等(例如签证),毕竟这不是自己
的国家。我们的祖国不叫北京,也不叫上海, 就算那里人与人不平等,但也应该
知道这是不对的。

挺生鱼片!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五湖散人 at 2004-1-15 22:40:
下午写了半天的,忽然间就没了,有点郁闷,当时是为了回应jiejiedog的,针对性强了一点,现在也不是为了穷追猛打,大家不是原则分歧,只是有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值得澄清,下面重贴过来,算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比 ...
我认为,国家的首都当然应该是精英荟萃的地方,否则,政之所出实在令人担忧。作为教育的体系,当然应该尽可能地推动这一进程而不是有意识地限制这一过程,更绝不能是因为出于照顾一些当地的庸才的初衷来进行这种限制。
。。。

假如是基于这点来考虑,那么对外地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就应该提要高很多才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招进北京学习的学生真正的出类拔萃。使首都成为精英荟萃的地方。假如录取分数差不多,外地学生跟北京当地学生的水平旗鼓相当,那招那么多外地的庸才进京来排挤北京当地的庸才,有什么益处吗?dozingoff.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