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人是妖魔化吗?

舆论对上海人的口碑不好。
原因可以讨论
1,大家的偏见。
2,因为上海有名气,经济发展的好,所以比较引人注目,出了任何事情都会造成轰动,所以负面影响也大。
3,几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有个别上海人表现不好,连累了大家。
4,上海现在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大家嫉妒。
5,历史原因,殖民地的流毒还在起作用。
如果你非说上海人在中国的口碑好,那么就没什么可谈的了。
就像这几年河南人名声不好,国内为此展开讨论,甚至出了书,为什么妖魔化河南人。
我在上海生活过两年,自己也很像听听上海人是如何想这个问题的,欢迎讨论,拒绝人身攻击,请大家注意口气。

我在上海生活了22年,上海女孩爱财的特点我想所有上海人都是到。可是今天偏偏碰上几个上海榜样。其实我忘了,这也是上海人另一个特点

TOP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Geon at 2004-10-28 13:58:
不要人身攻击


是谁先攻击谁的,不指名道姓不代表没有攻击
[IMG]http://tinypic.com/5clgdt[/IMG]

TOP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论坛变成了这样,喜欢人身攻击。

上海人里面还是有爱财取之有道的。我知道的就有徐虎。很热心的上海人。真正上海人的榜样。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Markus_Xiang at 2004-10-28 01:51 PM:
我在上海生活了22年,上海女孩爱财的特点我想所有上海人都是到。可是今天偏偏碰上几个上海榜样。其实我忘了,这也是上海人另一个特点

你在上海生活了22年?说两句上海话看看?"上海女孩爱财的特点我想所有上海人都是到"这次你终于提到所有了,那么好,我就不知道上海女孩爱财

TOP

很想知道谁不喜欢财???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Geon at 2004-10-28 01:45 PM:
舆论对上海人的口碑不好。
原因可以讨论
1,大家的偏见。
2,因为上海有名气,经济发展的好,所以比较引人注目,出了任何事情都会造成轰动,所以负面影响也大。
3,几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有个别上海人表现不 ...

我基本上还是比较赞同楼主的观点的,但是不明白
5,历史原因,殖民地的流毒还在起作用。
是指什么?
上海人口碑不好我也知道,但是我觉得评价人,是不能用地域来区分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缺点,如果和别人相处时先通过他的籍贯来先入为主的判断他的人品,那无疑是幼稚的。

还有那个在上海生活了22年的妈哭死,就算你一天见一个上海"小姐",你这辈子也只见了8000个上海"小姐",也就是0,05%的上海人口,你凭什么评论大多数上海女孩怎么样?
还有,你在上海生存了22年,照绝大多数的外省人的看法,你也算是个上海人,那好,那你就是3,几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

[ Last edited by 诚实可靠小郎君~ on 2004-10-28 at 14:29 ]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shishi at 2004-10-28 02:16 PM:
很想知道谁不喜欢财???

倒也是哦,hoho,那我得修改一下,我不认为上海姑娘比其他地方的人更爱财

TOP

转贴

凡是上海人都喜欢扎台型,大家的“台型”碰到一起,自然就要“别苗头”了,尤其是上海女人。

  “别苗头”最初指农村庄稼汉比谁家的稻苗长得好,后来才渐渐变成了上海人“攀比”的代名词。最近在上海举行的什么风尚大典,就是一个娱乐明星别苗头的“庄稼地”,一个个明星得意洋洋从地毯上走走停停,供人品头论足,仔细想来这些光鲜的姿态背后,却也有着一点比试虚荣的农民意识。

  女人之间攀比虚荣可不光是在“卖相”上,那些有知识有思想的,也是争先恐后“别苗头”,比如前两年上海风头最健的两位美女作家,据说就争得不可开交,还在公共场所比划拳脚。这样的“文化女人别苗头”在上海是有传统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苏青、关露、潘柳黛那一批“小姐作家”,就相互之间作矜持状,各自谈及同时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让:“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读”,“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苏青与张爱玲则互唱互和仿佛唱双簧:“只看张爱玲”(苏青语),“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张爱玲语)而苏青在《续结婚十年·苏州夜话》里,则用了只有女人才具备的尖刻,把关露描绘成一个“谈吐很爱学交际花派头,打扮得花花绿绿,只可惜鼻子做得希奇古怪”并且“对男人有幻想”的老姑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