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艺术之旅 札记

德国现代艺术之旅 札记

从今年四月开始,意外而且幸运地得到了这个奖学金,架着一个大的吓人的名头,所谓“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für nachwachsende Führungskräfte”,——德国人一样喜欢冠冕堂皇的东西,我们也学着为我们所做的一切rechtfertigen —— 于是就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开始重新游历德国,还包括索菲亚和巴黎两个“国外”城市。——意外是因为申请面试的时候根本没有顾忌什么,连我是不是还在德国都不能确定的话都说了,因为开始觉得又不给钱、大概没有什么意思的奖学金。幸运的是在和一帮子德国同学经历了大半的活动之后,真的庆幸自己当时拿到了这个机会,能戴上墨镜站在德国人的队伍里,比较深入地、直接地看德国现代艺术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戏剧、电影、展览、绘画、雕塑、音乐,更为可贵的是能够同导演、演员、画家、艺术商、博物馆长、艺术教授、电影制作人等等幕后英雄们对面交流。

这一系列的七彩缤纷的经历让我时时有冲动用笔记录下来,非常遗憾的是我的专业不是艺术(如果是也就不会有这个机会了),难有什么理论功底让我追根溯源,只能借助家传自小对绘画和书法的一点小聪明和一直伪装成艺术爱好者而到处疯狂参观博物馆的经历来赶鸭子上架了。更为遗憾的在于现代艺术本身的特性,你看到了、听到了、摸到了、感觉到了,艺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你的头脑,在每个人的内心形成一个新的意象,这常常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我们已经不止一次遇到这种让你忽然面面相觑、无话可说的感觉,所谓wortraubend,所以,这种文字上的尝试也许注定就是失败的。—— 写到这里发现这是一个很无可奈何但又是必然的论证过程,把我自己逼入了绝境,也许是写德国的论文落下的毛病,不过这样也好。既然已经是失败归零,那么再怎么写也是这个零值上的增加值,总不会成为负数。这倒符合我一贯的人生哲学,在开始一样新东西的时候把自己归零重新开始。因此,如果你读到这里能把对这篇东西的期望也归零,那么再看到一点新鲜的东西也都是额外的收益了。而且,我也可以无拘无束地任意行笔了。 


[ 本帖最后由 Guo 于 2007-11-15 03:07 编辑 ]
孤独是自由的代价.

开笔就写的这么绝望,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不知道我能坚持多长时间,消沉了好久,而且活动已过了大半。所以逼迫自己答应给太阳和 jy 两位可爱的mm写这个东西来看。我害怕像前辈那样如同在铁屋中呐喊一般孤独地自生自灭,更何况我写的本就是意义不大的艺术需求。不过相信有ppmm监督,就是再消沉再懒惰,我也会写下去一些。—— 这里好像已经可以mich rechtfertigen一下:据说我的星座是贪财好色的,好色尤甚,星象学的好处在于正反皆通,当然正过来说就是 “对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源于美神对这个星座的眷顾。所以,如果有ppmm 或者有趣的观众愿意这点文字不断延长下去,欢迎一切的砖头、西红柿、臭鸡蛋、如果偶然鲜花的话更好。 —— 当然最希望的是有相关领域的方家能不吝赐教。

我痛恨华丽铺陈空洞的文字,但是在这样一篇东西中可能无法避免词藻的堆砌,如果大家遇到,那一定是我已经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最为恰切地表达而试图用穷举法从各个角度逼近那个期望达到的描述结果了。如果你有更恰切的词语,一定告诉我。面对着艺术,还可能的情况是,我搜肠刮肚之后发现要逼近的那个方向根本就是错误的,那我们就只能祈祷专家显灵了。
幸好我还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可为参考。和德国同学朝夕相处,我也随手记录下来我们这么一群年轻人的有趣之处和无尽的抱怨,因为,抱怨也是德国人的最大的特点之一。

——是为 序  郭泰然


[ 本帖最后由 Guo 于 2007-11-12 03:51 编辑 ]
孤独是自由的代价.

TOP

ps, 听从太阳mm的意见,借贵方宝地,先把这个东西发到这里,
本来想用轻松的短句,没想到写出来这么一篇东西,可能和论坛不合,只好下面改了。大概还是从最新鲜的法兰克福写起了。



[ 本帖最后由 Guo 于 2007-11-13 03:07 编辑 ]
孤独是自由的代价.

TOP

无聊,装的很谦虚样

TOP

回复 4# 的帖子

没有人逼你看哈 ,表打击人家的积极性

TOP

原帖由 Guo 于 2007-11-12 03:46 发表
开笔就写的这么绝望,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不知道我能坚持多长时间,消沉了好久,而且活动已过了大半。 ...

endlich~!
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一定好好监督你:ridicule:
金牛的?!:astonishment:不过据说牛儿的耐力和韧性也是超强的呢,一定要坚持写下去哦,加油加油~!

[ 本帖最后由 sunrisesunset 于 2007-11-12 21:18 编辑 ]

TOP

哈哈,美女来监督了……
Wrong cannot afford defeat but Right can.
别跟我学。姐是个传说,姐用自己的行动写着自己的传说……

TOP

hoho,感谢斑竹赏识,还有两位mm的鞭策,今天太晚了,只能写个开头了。

@丫丫: 有道理,俺觉得礼貌、修养等等和谦虚一样,都是装出来的,而且,装的时间长了也就不知真假了。
孤独是自由的代价.

TOP

法兰克福“听”戏剧


这是唯一的一次长途当天往返的旅行。

幸亏一位姐姐提前告诉大家当晚改冬令时,多睡一个小时的心理作用显然大于实际作用,当我们一行八人走在法兰克福周日萧瑟的深秋街头,我相信绝对不止我一个睡意朦胧。—— 这鬼地方的自行车真多!我正眯着眼张望着街对面破破烂烂的Staedtische Buehnen的时候突然发现一辆自行车已经冲到了眼前,前面的姐姐听到异响回头,赫然发现我已经单手单脚挂在了广告铁架上:“没事,自行车和咖啡一样让人清醒!”

没错,就是这个破木条遮挡的大房子!我们和曼海姆来的友军会合之后便从侧面钻到这个大黑房子里拜见Goebbels老先生,还有Giessen来的学生,简单寒暄之后便入座看剧。





[ 本帖最后由 Guo 于 2007-11-13 03:25 编辑 ]

003.jpg (96.88 KB)

003.jpg

孤独是自由的代价.

TOP

…… 那可以说是声音和平面的混合。

当我们被放在在漆黑的看台上看着面前的三个灯箱和几架钢琴的内核时,仍然懵懵懂懂。

背景音乐是早在我们寒暄时已经响起的,所谓音乐,是一个机械臂敲击眼前的钢琴键盘产生的,机械臂由一套电脑程序控制,但仍然是单调而简单的声音,不过比起在索菲亚听到的音乐会来说,虽然单一,毕竟是有节律的乐音。两位工作人员从三个灯箱旁扯出管子向面前的平台注水,演出随即开始。地上左右的管子端口也有四个拍板,时不时配合着发出两声扑响,声若破鼓。三块水面在射灯的照射下发出蓝光,而作为背景竖立的钢琴的排弦,干枯的树枝则笼罩在黄色的灯光下。

乐声不急促,间或有从高音到低音的流水连音,之后是一段德语的对话,法语的对话,现在模糊记得是天气,聊天等等。然后顶棚一次落下四道白色幕布,如电影幕布一样,一小段野外的景色,再是灯光的照射,无他,就是普通的黄色舞台灯。幕布依次升起落下几番过后,一道人工烟雾喷出,三道由钢琴和枯枝组成的背景依次推向前台,而本作为平台的水面上出现了类似干冰的雪痕,又渐渐化去。三道背景便停在中间。


这段叙述是如此无聊,干瘪,缺乏意义,也没有任何亮眼之处,—— 而这也是我坐在看台上的感觉,不是前奏,不是尾声,这就是全部演出。

一小时左右的演出中,我竭力遏制自己的睡意,并为自己不能欣赏艺术而心存不安,不想中午悄悄问一同学,她和我同样经历:fast eingeschlafen!

之后的座谈倒是兴味盎然,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是这样的戏剧。按照戈老先生本人的解释,他尝试着突破传统的表现方式,声音、布景、灯光、道具等等本是作为背景和陪衬来辅助演员的表演需要的,而这里恰恰把原本位于核心地位的演员取消,而把背景元素作为演出的核心,这些元素甚至未加任何修饰和组合而有意地平淡而混乱地组合到一起,于是便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有意思的是演出开始的两位工作人员去放水,在正常的戏剧中这种准备工作绝对不是戏剧表演的内容,而在这里,当被问起他们是否属于戏剧内容,戈老未置可否,留给我们判断。我想这也是本属于戏剧之外的准备工作而转移进表演的元素吧。
所有的音效和动作组合是由六位专门设计舞台背景需要的程序设计师搭建起来的。甚至在排演过程中他们也在出谋划策,例如让钢琴和枯枝的背景移动起来便是他们的创意。

一种很有意思的尝试,把原本是边缘甚至幕后的辅助元素作为观众注意力的中心拿到前台。这与毕加索的变形、拼接的现代画风似乎有暗通之缘。区别却在于一个是强调重点形象,一个却是聚集边角余料。——写到这里忽然想调侃,如果这成为一种戏剧流派,是不是有点像重庆名菜“毛血旺”呢,本是零碎混杂却因此而成特色而声名鹊起。

呼唤方家的详解。


[ 本帖最后由 Guo 于 2007-11-26 01:11 编辑 ]

BSB_Frankfurt_281007g 001.jpg (415.06 KB)

BSB_Frankfurt_281007g 001.jpg

孤独是自由的代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