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6138
- 威望
- 3588
- 金钱
- 16
- 阅读权限
- 110
- 来自
- 维藤(Witten)
- 在线时间
- 3187 小时
|
6#
发表于 2007-3-25 10: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十步 于 2007-3-25 01:46 发表
冥想 。偃坐。入静。静虑。静坐,禅那。禅定。入定。打坐等等 都是差不多的行为。属于古今中外都有的共法。不管姿势如何,主要是静下来,调整自己地思维,通常通过调整呼吸等方式达到平和,从中受益。
《 ...
我明白你的意思,所以我的回帖中说,那是治疗慢性病,抑郁情绪的。而不是治急症的方法,那种某情绪正激烈的时候,比如愤怒,激动,要强行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当时的分析是,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思维定势,思维习惯——这个时候,思维和情绪两系统的互动模式是相互把各自产生的信息解码成悲伤和忧虑的意义。它们结成了一种正正反馈的耦合。为了纠正这种思维习惯,就是说,当人触景生情,情绪系统自发的产生悲伤的元素的时候,思维系统观望到它,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用负反馈的方式来解码情绪系统所发出的信号。否则就会很容易陷入正反馈的激荡反应中——比如抑郁症。
但是,如果对于一个习惯了这种正反馈思维习惯的人,很难马上就做到用积极的负反馈的方式来排除忧伤,比如一个抑郁症之人,看到落花就落泪,无法让他马上看到落花就强迫自己想着这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积极反应(不可能的,这只会让他越想越复杂,越想越痛苦)。所以,我觉得,可以训练用冥想的方式来达到负反馈的效果。
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是和情绪、思维相互结构性耦合的,就是说,行为、情绪、思维是三个彼此独立的封闭操作的系统,他们三者的关系,只是相互观察,把各系统产生的信息在自己内部解码,解码的“意义”(每个系统有自己的意义体系)则指导各个系统的操作:比如行为系统收到某种信息便会微笑,而不是吵架;情绪系统会快乐起来,而不是悲伤;思维系统则比较复杂(人和人思维系统操作的巨大差异是构成了人和人之间巨大分化的主要矛盾,而不是情绪和行为的模式,这两个方面人和人之间的差异相对比较小)。所以说,冥想的道理就是在,思维系统应该占据主导作用,首先能意识到,能区分出各自的思维和情绪的独立性,也就是说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的某种耦合不过一种偶然性,非必然的,因此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一旦情绪发生变化时,思维能迅速把该情绪解码成冥想的意义(原来是解码成悲伤,痛苦等意义)。更具体地说,这个时候,思维、情绪、行为三者的互动关系是这样的:当情绪不佳时(情绪系统是最原始的和基本的,所以往往是它发生变化),思维系统保持独立性,不去观望情绪(就是说思维不做解码情绪释放出的各种信息的工作),只是指导行为,比如深呼吸,闭上眼睛,全身放松等等。
所以禅中的空和虚,实际上是一种思维习惯,是要让思维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遇到生老病死的事情,不做区分上的解码工作,思维不解码,不产生任何能让情绪观望的信息,情绪也不能解码思维,因此相互保持相安无恙。当然,如何才能做到这点,也是需要思维系统达到高度的认识,高度的区分能力后,才能做到最后的不区分,无意识的境界——也就是混沌,涅磐寂静的境界。
所以西方的哲学和东方的智慧的区别就在于,西方的哲学是一种纯粹的思维解码活动,不断的区分区分,所以哲学(或神学)必须需要艺术(艺术是混沌性的)的辅助(哲学和艺术在西方的传统是完全分开的两个系统)。东方的智慧是兼顾区分和混沌这两中相辅相成的运动的,不断地在区分的基础上混沌,在混沌的基础上区分,所以说东方的智慧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呵呵,艺术和认识论是不区分的。
有不少网友问我,学哲学(西方哲学的定义,非东方智慧中的哲学)是不是很危险,会学到发疯(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一一举来了)。
可以说有这么样的可能性,因为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需要系统学习的指导,否则往往会发生两种可能性:
一是在形而上学中打圈圈的人,不能领悟到形而上学思维自我指涉的循环性,而深陷不能自拔的,这种人很容易出问题,所谓走火入魔。
二是领悟到了形而上学本质的,而突然醒悟到,人世皆空或者皈依上帝,如果在此基础上不能被理性的思维(继续在此基础上区分)重新拉回来,也不能再沿着正常的哲学系统学习的轨道进行了,比如看破红尘的,或者去做些更实用的工作,或者搞艺术等。
东方的智慧是倾向于第二种的,在得悟了以后,就归于行为,归于现实。
但是西方的传统则是把形而上学归于了上帝,归于信仰,于是在思维的区分中继续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