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红楼梦之不解之谜

乾隆时期,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两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这两部巨著的思想含量、文化底蕴,其中所渗透的艺术的灵气和天才的因素,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儒林外史》被人们看作是洞察世态人情的教科书,是封建社会晚期知识分子的心史。。。《红楼梦》则更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惟其如此,我们要读懂这两部文学巨著,尤其是《红楼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鲁迅曾经针对一些看不起《儒林外史》的人发过这样的感慨:“伟大也要有人懂。”对于《红楼梦》来说,情况也是这样。《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对读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读者的精神境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毕竟《红楼梦》的诞生,离开现在已经有了25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一切都已经显得非常陌生。乾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人们的各种观念,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模糊的。

    《红楼梦》的作者,他对社会的观察和认识很深刻,他对人生的意义有很深入的思考,这些认识和思考渗透在他的小说里,并不是一般人都能理解的。《红楼梦》的作者没有想去迎合世俗的兴趣和爱好,他有很高的艺术趣味,这种趣味也不是轻易地就能理解、能欣赏的。书中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是随便说的,作者已经充分地估计到《红楼梦》不容易为一般人所理解所欣赏的可能。再说《红楼梦》的作者生当一个文字狱非常猖獗的时代,最高统治者捕风捉影,滥杀无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文字定罪案件大量出现,文人动辄得咎,必然地造成一种人心惶惶的局面。《红楼梦》中有曹家变故的投影,有曹雪芹身世的投影,曹雪芹在写作的时候,有许多政治的、思想的忌讳,他不能不考虑到文字取祸的可能性。

     在《红楼梦》的开头,作者就一再地表示,书中“虽有些指责奸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如此等等。他要采用许多隐晦的手法来遮掩他的真实的想法,这就使我们的阅读又增加了很多的困难。

    《红楼梦》固然是极写实的作品,但是与此同时,《红楼梦》在极写实的描写中又渗入了极虚极幻的文字。小说第一回太虚幻境的那付对联:“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不但告诉读者,那种“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都是瞬息荣华,都是假象幻影,都是不值得追求、不值得留恋的东西;而且提醒读者,作者的艺术手法也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真中有假、假而又真的典型化的手法。

    《红楼梦》中高度典型化的手法、暗示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作者对于贾府衰败的政治原因的有意回避和淡化,使《红楼梦》的研究中处处都是谜。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从来没有看到一部小说有《红楼梦》这么多的谜。

      写这么多,我就是想引伸以下的问题,谁能告诉我呢??嘻嘻

     首先《红楼梦》是谁作的?这里又有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区别。前八十回是否曹雪芹所作?是不是曹雪芹根据他人所作的《风月宝鉴》改编而成?如果是这样,那《风月宝鉴》又是何人所作?后四十回的作者又是谁呢?是高鹗所作,还是高鹗根据程伟元收集到的曹雪芹残稿编缀而成?关于《红楼梦》的著作权,已经是这样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红楼梦》的创作有没有政治背景?它和曹家在雍正登基之际的政治变动有没有关系?《红楼梦》和曹家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兴衰有没有关系?这又是一大堆难解之谜。《红楼梦》的版本,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身份,也是一个巨大的乱线团。曹雪芹替书里的人物到底安排了什么样的结局,这又是许多复杂的问题啦。

    围绕着《红楼梦》和曹雪芹的这些问题,往往上下勾连、左右纠缠,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分割开来进行独立的研究。曹雪芹的生平之谜,连结着《红楼梦》的文本之谜,作者之谜牵扯着版本之谜,前八十回牵制着后四十回,后四十回纠缠着前八十回,谜中有谜,情况非常复杂呀,你们当中有谁能解开这些谜中之谜呢?我将感激涕零,嘻嘻。。。。。

啦啦啦啦啦。。。。。吃饭看完阿海之武侠系列,阿修之西江月,现在奉献红楼之谜给诸位啦。举着红缨枪到别处看看,抓几个壮丁去呀。

[ Last edited by 雨落云低伴竹眠 on 2004-11-15 at 12:45 ]
秋舞三江冷,水荡两心愁
Share |
Share

TOP

幻想与静听关山月

灯火阑珊,星空寂寥。在这样一个夜晚,我和你不期而遇,如巨瀑,飞流直下,猝不及防地兜头浇向我,让我奢侈地阅尽一帘月色,览尽万重关山,于蝉嘶蛙鸣的喧闹燥热中感受到了一种怆然和萧索,一种柔情和豪壮。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山,自是雄奇的,一旦置身塞外,便瞬间也有了一种“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落寞。造化真的奇怪,同是那一抹月色,曾伴竹喧风动清泉石上浣女晚归,曾牵着慈母的挂念伴游子山山水水的行走,曾斟出落魄诗人郁郁寡欢的千古惆怅,曾随佳人浅吟轻唱红板敲出万种柔肠。这月色若在江南,则应该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佳境了。。。同一座高山,若屹立在中原,当有“人闲桂花落”“月出惊山鸟”的诗情画意了,可是,这本可以很诗意的明月高山,偏偏在塞外相遇了。他们一刚一柔,刚柔相济,结合的如此亲密,以一种特别的存在方式立于塞外,一起抚慰着无数异乡人漂泊的梦。让那些离人思妇戍卒征夫瞬间找到了离愁别绪的寄托,找到了泪水的倾洒之地,找到了相思的倾诉之所,找到了身处异乡身心疲惫时的依靠。

听着泰伊斯瞑想曲,忽然会在这样的旋律起伏中回旋一身苍凉。关山绵延万里,是我奔放纵横的豪情吗?冷月倾洒千窗,可懂我铭心刻骨的心事吗?

恍惚中谁是那思妇望穿秋水的期盼中甲胄鲜明的背影呢?横戈立马万仞足下,我红色的披风就是苍茫月夜下猎猎的旌麾。朔风起了,这是厮杀声之外我唯一的音乐吗?月光洒落了,这是我万里戎机中仅有的温柔的安慰吗?此刻,大漠睡了,雁阵睡了,城郭睡了,村落睡了,心境随着也睡了。。。。可我知道,酣梦之外还有一个和我一样无眠的人吗?晓风独立,玉臂清辉。西楼的风不似塞外的风,西楼的月可会象塞外的月?西楼的人可还念着那阕古风?

或者我应是那征人马革裹尸的坚毅中掩饰不住的一缕柔情?依旧无眠,依旧愁肠百转。凭栏远眺,是我唯一的渴望吗?对月倾诉,是我始终的执着。那曾经的柳稍高挂着冷冷的一钩思念,那载我飘飞的秋千也已满是青苔。。。。有谁在意我那洒满墙里墙外的笑声?还有谁还记得华屋垂柳之下我翩翩的舞姿?花依旧啊柳依旧,只是人独立。月依旧啊人依旧,可知情依旧?

铿然弦寂。没有佳人的幽怨没有征人的羌笛,只有一颗关山月下流浪的心在激荡、升腾着思绪,在夜的沉寂中起起伏伏地漂泊着。。。。


啦啦啦,啦啦啦。。。自言自语完毕,看书去也。。。

[ Last edited by 雨落云低伴竹眠 on 2004-11-15 at 19:49 ]
秋舞三江冷,水荡两心愁

TOP

阿修罗之泪
版主一文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食色性也,好色而不淫。
  刘勰《文心雕龙》:小雅怨悱而不怒,国风好色而不淫。

  在今人看来,孔子所说的“好色而不淫”大约该算是先秦时代的一个荤段子了,其实不然,这句话本说的是君子喜好美好的形式这是正常的,但不能过度。孔子评《关雎》,即是“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毛诗序》根据孔子这句评语进一步阐释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淫,在这个时期,是作过度、过分来讲的。孔子讲“过犹不及”,向往“中和”之美,讲君子人格之美,也应是内心修养和仪表的完美配合,也就是“质”与“文”相符称,配合得相当好的样子,即“文质彬彬”。这与“好色而不淫”,在思路上是一致的。

  “好色而不淫”这一思路运用到文艺上,即是与“节制”有关,与“含蓄”有关。相应的,既造成了儒家文艺思想中的以礼仪制约文艺个性的面貌,也是造成中国文艺重含蓄重节制的原因之一。

  文艺是发于情志的,必然会带有个性特征,也可以说它是“好于色”的,然而,儒家对文艺的规定是不允许张扬个性的,所以它要求于文艺是“不淫”的,因而,《毛诗序》在论“变风”的创作时,提出了“发乎情,止乎礼义”这一思想规范:“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什么是“变风”?《毛诗序》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变风变雅”就是“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的诗,这种诗的创作是社会历史变化的结果。“变风”的创作具有其合理性,因为它是发乎情之作,合符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但是,它又被规定为需“止乎礼义”,就是必须以“礼义为规范”,只能在礼义道德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封建道德思想的规定。也就是说,诗歌必须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必须遵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

  与这种对文艺进行思想规范相适应,《毛诗序》还提出了对诗歌形式的规范:“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主文”就是注重文采,讲究形式,“谲谏”就是“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主张用文采优美,委婉曲折的诗对统治者进行讽谏,因为这种方式更容易为统治者所接受,这显然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立言。

  孔子曾说,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于“怨”,孔安国、郑玄皆注为“刺上政”,朱熹把它注为“怨而不怒”。“怨而不怒”,在现实人事中常用来譬之以怨妇,怨妇可怨,但不宜愤怒。与所谓君子“好色而不淫”,本质上是相同的,那就是你可以抒发情性,既便是怨的情性,但不可过度,不能过份,如果过度过份了,就不具有“温柔敦厚”之质,不堪为君子,其文艺也不具有“中和”之美,自然也不会是什么好作品。所以这“怨而不怒”、这“好色而不淫”,都是对人本性的压抑,同样也是儒家文艺对张扬个性的文艺所设下的雷区。

  但也不可否认,对于创作情绪以及创作形式的节制,也会促成一种和谐的、平衡的美。这就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自然不是唯一的美,在本人的观念里,不平衡,不和谐,也有它的美所在。但“中和”之美,在中国古典文艺中是作为最重要的艺术衡量标准而存在的。由“中和”而至于“节制”,就象前人形容杜甫诗如节制之师一样,再至于“含蓄”,这也是有着承继的关系的。

  当然,“含蓄美”的理论源头绝不仅仅止于“好色而不淫”或“怨而不怒”、“发乎情,止乎礼仪”,道家思想,禅家理念对它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如果不撇开儒家文艺理论的伦理政治意义,“好色而不淫”,对于文艺来说,也是双刃剑,一面,它扼制着创作个性的发挥与张扬,另一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古典文艺的含蓄美
秋舞三江冷,水荡两心愁

TOP

阿修论文写得不错呢,我亦有兴趣略加一二额外之感。嘻嘻。。。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本源的说法就是“一是本于心,二是源于道”,这些也都是儒道两家的一些哲学观和文学观啦。不过在先秦时代流行的“诗言志”里也说了,就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来看,也就是特指文学本源于人心了。《毛诗大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心动情发,借语言作为工具,这就是诗。然而人的感情之激动,是受到外界事物之所触发而至的。

《礼记·乐记》有这么一段话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所以说呀,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也都仍然是人心所固有的,不过因物感才使之由隐而显罢了,故诗之源非在物,而是仍在人之心呢。

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尖锐地批评了“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认为当时那种“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机务,而虚述人外”的现象是违背了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原则的。“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刘勰所说的“述志为本”,正是对文学要描写人的心灵世界的一个很好的概括啦。不过,刘勰对文学本源的看法,最终还是认为文源于道的。。。说来话就长了,刘勰在《文心雕龙》篇所说的,人文的本质乃是“道之文”,这“道”也就是指与天地万物根源一致的自然之道啦。儒家就是人心/感物/文学,而道家则是自然之道/人心/文学。只是儒道两家对文学产生最终根源的看法上侧重点不同,一在人心,一在自然之道,但都承认文学是人的心灵创造之结果的。

而庄子“大美”、“天籁”、“天乐”之说首先从美学思想上说,庄子主张的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而刘勰《文心雕龙》概括起来就是“原道”说、“神思”说、“体性”说、“风骨”说等等啦。

记得鲁迅在《集外集拾遗补编·题记一篇》中这么说过:“。。。。而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这些迄今仍然是不易之论呢。

阿修对刘勰《文心雕龙》:”小雅怨悱而不怒,国风好色而不淫“感慨良多,倘若有闲暇再更多写写了。。。

[ Last edited by 雨落云低伴竹眠 on 2004-11-16 at 10:53 ]
秋舞三江冷,水荡两心愁

TOP

沁园春

染夜收津,山晓分寒,巧月将钩。
忆玉兰催发,舒情绕手,意追恋曲,事恍川流。
梦织音缠,心临别苦,差尽彩云不作舟。
悄然问,是晓风吹岸,倦怠高楼?
迎冬雪、雁报长洲,旖旎春秋漫说休。

见飞鸟顾盼,银龙旋斗,晨腾泉洗,雾上心游。
人愿暗回,传神携老,三百里云路悠悠。
惊魂处,看绿波微漾,归隐凝眸。


自言自语畅想一圈之后。。。。去吃饭啦。。。。。。

[ Last edited by 雨落云低伴竹眠 on 2004-11-16 at 18:4
秋舞三江冷,水荡两心愁

TOP

沁园春

杜塞烟飞,莱茵池浅,轻轨啾啾。
想三载伏藉,文德具重,教授鼻酣,霓虹映裘。
雀上高枝,鱼游清底,脱尽荣华甩尽愁。
深更醒,秉素手焚香,把玩云篌。


喂,词牌不对吧?我手头没有格律,也记不住哇,哈哈哈
秋舞三江冷,水荡两心愁

TOP

哎呀,....

出个对联吧

炎地枯池锁麒麟
秋舞三江冷,水荡两心愁

TOP

火金木水堆獬豸   
炎地枯池锁麒麟
秋舞三江冷,水荡两心愁

TOP

高手哇

金木水火土,阴阳怪气横,了不得哇!

上课去也,快溜!



李贺下驴,采几朵东篱的雏菊,无意间扯落下,北斗七星

便民服务: 你需我求 鲜花配送 Paypal使用说明 各地: 机票 中餐外卖 游戏卡 广告招商  
   
   


2004-11-17 08:36 AM                 



雨落云低伴竹眠
支柱会员




积分 170
发贴 75
现金 100
存款 0
注册 2004-5-6
来自 秋舞
状态 离线  CSuchen英文单词秀 [salt /so:lt/ n. 盐,氯化钠;vt. 腌,盐渍 ]

冰凌花之歌

你见过一种花吗?它没有根叶,无须土地,不用栽培,更不用精心侍侯。当大雪飞过,冰峰降临,它就会出现了,这就是冰凌花。它是冬季里的精灵,是冬天里最美的,最自然,最令人陶醉的花。。。

    它是雾凇的眼睛,在寒冷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是在雪地上的珍珠,在冷峻和严寒中,闪闪发亮。它还是窗花,当你在清晨醒来的时候,突然会带给你无限的遐想。所以,我特别喜欢那小小的冰层凝结在玻璃上,如同一片片美丽的图腾一般。

    抑或椰林交错,南海海岸的风光就在我的眼前。看那大片的叶子,和芭蕉叶子一般样。旁逸斜出的枝丫层层叠叠,交相辉映,更有小树成荫,间或杂草丛生。于是,对南方的向往,对外面的世界的探索就和冰凌花一起悬浮着。

    抑或是天空中空中飘飘浮浮的云,云卷云舒,洒洒脱脱,于是在云中漫步的感觉油然而生。

    抑或是崇山峻岭,高低错落,庄严地屹立在大河的面前。于是,那种潇洒登临的感觉会不自然地升腾着。

    有的时候,冰凌花似乎是原始部落的各种图腾,马牛羊,相互嘶鸣,问津生命。历史繁衍,生命不息,人类的坚强和世界的坚强把遥远变为现实。

    一切都在观察和品味的时候,有了生命,那就是冰凌花的美妙和神奇。似乎是置身于大自然中的心旷神怡,鬼斧神工凝聚在这方寸之间。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冰凌花就随风去了,这美丽就显得有些壮烈,有些短暂,可是,它已经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即使消失了,也仍不失为美好。所以我们惊叹,这世间为什么短暂的美是那么的令人陶醉,正如阳光下瞬间消失的冰凌花。

     哦,冰凌花,神奇的花,你的美丽在人们的心中,是人们心中永远珍爱的花。。。


阿海的对联也好对仗嘛,“金木水火土,阴阳怪气横”,了不得哇!哈哈。。。
阿修惊讶什么呢?嘻嘻,你的下联,我的上联,是不是还不过你的法眼呀?
啦啦啦啦啦。。。。轻松自在哼着小曲下台啦,走也。。。。

[ Last edited by 雨落云低伴竹眠 on 2004-11-17 at 10:37 ]
秋舞三江冷,水荡两心愁

TOP

炎地枯池锁麒麟
雨天暴瀑游蛟龙
嘻嘻,其实简单对不难嘛。。。

[ Last edited by 雨落云低伴竹眠 on 2004-11-17 at 13:50 ]
秋舞三江冷,水荡两心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