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黎明常被人指责为虚伪、说话假、性格冲,没有圈中人愿意接近他。现在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呢?黎明笑着说:他的转变主要是受张曼玉、陈可辛及经纪人陈善之的影响。

张曼玉有一次就很直率地对黎明说:“你是不是没有朋友哇?好多人在我面前讲你的坏话,说你好让人讨厌,为什么你不与人多沟通?”

自此之后,黎明决定改变自己。

“以前我真的不善于表达自己。”黎明说:“是张曼玉教会了我。现在我解放了自己,做人很开心。”

因为一部《甜蜜蜜》,黎明与张曼玉结缘,尔后两人便成为朋友。后来又合作拍了一部新的电影《一见钟情》。《甜蜜蜜》上映一个月,票房一直居冠,整体票房逼近2000万港币。这在电影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实属难得。张曼玉在《甜蜜蜜》中的表现也获得很多人一致的好评:

“张曼玉在影片中饰演精明的李翘,她的表演舒展灵活,挥洒自如,无论是情感的渲泻还是人物个性的刻画,都十分细腻到位。黎明在片中也有不俗的表现,很好地塑造了一个憨直木讷又十分执着的青年形象。但在张曼玉的光彩下,黎明的表演稍显平淡。”

“《甜蜜蜜》光是看张曼玉便足以值票价了。比如在影片的结尾,张曼玉在商场的橱窗边驻足回眸,那一眼,那一笑,从黯然到沉寂到心如止水到放弃最后的挣扎再到惊喜,飞越了世事沧桑,一切尽在那眼波里,笑靥中,一动是一种风情,千动便是千种风情。”

“那个势利却又不失善良的广州姑娘被张曼玉演绎得如此的自然和逼真。她扮演充满浓重市井味道的小人物的功夫可数上乘,是让人看到笑里有泪的表演。”

“张曼玉因为是在香港出生,英国长大,香港成名,而且又刚刚经历了一场感情挫折,因而容易契合并且很流畅地表现出李翘那种循环心态。她演的其实还是她自己。 人戏不分是疯魔,一如《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那么,张曼玉会走向这个劫数吗?”

TOP

第31节:(图)在黎明的日记里

在《甜蜜蜜》中,香港亚洲小姐杨恭如饰演黎明的女朋友。说起和张曼玉的合作,杨恭如说:“和张曼玉合作的《甜蜜蜜》是我入行后拍的第一部电影。那时的我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丫头,第一次见到大明星不免紧张。可是张曼玉一点儿国际巨星的架子都没有,和我用上海话交流,告诉我如何在镜头前‘放松’。当我们一起用上海话唱‘甜蜜蜜’那首歌时,我觉好温馨……”

而黎明对张曼玉也是赞不绝口:“张曼玉在此片里有很新颖的表现。这是我非常欣赏和佩服的。拍戏过程中大家交流很多,合作也很愉快。”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黎明曾用日记记录下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交往。

“8月25日:与张曼玉晚餐。除了到达纽约的第二天我要为国语碟拍封面之外,其余每天早上多数6点半就有通告,一直拍戏,拍到导演喊收工为止。纽约的戏份大都集中在Maggie身上,好多时候晚上7点半我就可以收工。《甜蜜蜜》到纽约拍的全是街景。Maggie与我经常以情侣姿态在街头依偎。今天晚上,刚好Maggie不用拍戏,陈善之说有好介绍,便邀请了Maggie和她的保姆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其实这晚吃的不是什么特别茶式,点的都是些一般的美国菜和意大利菜,但这顿饭张曼玉天南地北说个不停,跟拍戏时的闲谈相比,这次与Maggie的认识更深了。当然,我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将我俩的谈话内容全都告诉大家,但有一点必须承认,Maggie确实很有内涵,她看过很多舞台剧,单是谈论《歌声魅影》就足以令我汗颜,因为我还没有机会欣赏。”

“8月26日:漫游百老汇。今晚早收工,有机会到纽约百老汇逛逛,还能赶得及看夜晚10点场的《石破天惊》。比起早前在香港看的《天煞》,我还是喜欢《天煞》多一些,特技精彩又能刻画人性,很能触动我心。说起电影,我自己也贪玩用摄录机拍下Maggie几个镜头,像杜可风那样,一个镜头从远距离推到Maggie面前。本来认为她不会理我,谁知她竟然做了鬼脸回应……”


自从演完《甜蜜蜜》后,黎明除了宣布“今后不再领奖”外,细心的人还发现他最近身边的朋友忽然多了起来,且不断与王菲、刘嘉玲约会、吃饭……

TOP

“一直就想拍个移民题材的故事来反映香港人‘无根的状态’”。他说,“电影描述了十年内香港发生的诸多大事,如1987年香港股票大跌、1995年邓丽君去世,观众看电影时会回想到那一天的感觉,和戏里人物产生一种共鸣。”

也许陈可辛不喜欢那种充满不确定的恐怖与悲哀,于是他以邓丽君的歌作为线索“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他特别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结尾,告诉观众小军与李翘早就有缘。这种冥冥中的安排可能会使信命的中国人稍稍心安,活得更有理由,更踏实。

在《甜蜜蜜》中,黎明饰演的黎小军与他本身从北京来香港的背景雷同。这可能是黎明放下包袱动容真挚力演的内在原因。久休复出的张曼玉洗尽铅华,演技醇熟流畅,不失柏林影后风范。特别是在最后美国偶遇的那场戏中,她的脸部足有半分钟毫无表情,就这么深深地望着对方,但十年的爱恨离合分明就在她略微颤抖的脸庞上轻轻掠过。最后她笑了,那么自然,眼中闪着泪光,她知道:一切都不用解释,一切会重新开始。没有语言,只有背景音乐《甜蜜蜜》的长吟;没有动作,只有四目悲欢交织的相缠,而这一切尽在不言中。

提起自己接演《甜蜜蜜》的原因,张曼玉说:“其实我从来不挑电影的类型,也不一定要拍严肃或艺术性高的电影。这可能是大家对我的错觉。我考虑的只是剧本的好坏,而不是什么类型,或是否会参加影展拿奖这类问题。只要剧本好合理,疯狂大喜剧我也一样会接拍。剧本只要有得发挥,不要拍出来连自己也觉得尴尬其实已经可以了。还有就是,拍一部电影主要是拍得开心,制作过程中大家相处得愉快也是一些很好的经验与体验,所以对《甜蜜蜜》,若说有什么期望,也许是希望看到我演的这个角色有新鲜感。《甜蜜蜜》虽然用的是旧路数,但陈可辛的处理方法不同,回想起来自己从未演过这类角色,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新鲜的。”

对于《甜蜜蜜》中李翘这个角色,张曼玉有自己的理解:

“她是一个上海来的女子,对香港有一定的憧憬。到了香港后,她一直希望向上爬,什么都尝试搏到尽。但她又不算是贪心那种人,只是她有很多幻想,大家可以说她很努力,其实她是有点无知,什么都‘死撑’。例如她不承认自己是内地到香港的人。金钱也许不是她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但金钱却是她心目中成功的标志。片中的她其实自知早已爱上小军,但就是不甘心老远从内地到香港还是找回一个没有钱的内地人,所以李翘自动疏远他,走自己的路。十年里得过也失过,但最终她承认了这份感情。我觉得李翘归根到底是一个感性的人,也是一个蠢人。但是我会让人看到她人性的甜蜜与温暖,让人看到生活不是丑恶的。”

一个长达十年的故事要浓缩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导演必须在某些地方集中注意力。

这对导演是一种挑战,张曼玉对此非常理解。

“Peter(陈可辛)有他自己的梦想。从前他喜欢童话式的铺排,今天仍然有这点童心。不过他在电影技巧方面肯定成熟了,也树立了他自己的风格。不过在彼此的沟通上,我觉得现在的他比较合理。”张曼玉说。

说起这次和“电影人”公司合作的感受,张曼玉说:“很简单就可形容,‘电影人’充满童真心态,一切都很轻松,他们有幽默感。他们是一个好的团队,感觉上很像个家,一个温暖的家。”

TOP

第30节:(图)就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就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大街小巷总飘荡着邓丽君的歌声,歌声忧伤、温柔、浪漫,让人很容易想到永恒的爱情。陈可辛在《甜蜜蜜》中就糅和了这两点,加上张曼玉和黎明突破自我的表演,给每一个看过这部影片的中国人以情感的净化。这部片子一弃过往香港电影人的华丽包装,走比较写实的路线,格调反而来得更自然清新。

黎明、张曼玉首次联手主演,《甜蜜蜜》也成为张曼玉表演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

陈可辛的这部影片恰到好处地抓住了97香港回归的主题,同时也抓住了香港千千万万颗大陆移民的心。委婉动人的故事、本色自然的表演得到了香港观众的认同,使之成为97香港影坛最为清新可人的一部作品。

“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香港从来不是终点,”陈可辛说。中国人几百年来跑来跑去,香港就是中国人跑来跑去的一个中途站。剧中邓丽君的形象、歌声不时出现,“流离”的象征意义也非常明显,这位红遍亚洲的歌星,在台湾出生,一路红到香港、大陆,后来在日本成为国际巨星,在台湾、香港都有家,在法国住过,最后却死于泰国旅游途中。

《甜蜜蜜》的时间从1985年贯穿到1995年,是陈可辛眼中“香港最好的十年”。

TOP

无论对张曼玉的这些批评是否说得在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多数观众对张曼玉这一次的表演还不满意。而这也不能怪张曼玉,演员需要拿出勇气来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而努力尝试的结果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这一次,张曼玉表演虽然无懈可击,却未能在这个角色上迸出新的火花。

1997年,张曼玉却凭着宋庆龄一角再获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

在过去两届金像奖颁奖会上,张曼玉夺得了影后称号,但因为种种原因,她都未能亲自上台领奖,对此她自己也觉得很可惜。这一次,最初大家也以为颁奖礼当日她不在香港,所以她的到场令在座所有人都十分惊喜。原来,这次她是和法籍丈夫从国外旅游返港,并将投入新戏《花样年华》的拍摄。

这次获得影后桂冠后,有记者问她:“这次评奖,很多人都觉得《自梳》的刘嘉玲也很有机会。自从你获奖后,你是否觉得很难面对刘嘉玲?”

 张曼玉回答说:“嘉玲很大方,没有表示过不高兴,而我也很想她赶快拿个奖,让人知道她的演技也是很好的。有时获奖是要讲天时、地利、人和的。像今年戛纳,梁朝伟有奖,我就没有,我不会抱怨。因为评审的品味是一个问题,同届的对手亦是一个因素。我觉得那刹那的机缘已经安排好了。我没有获奖,不代表我演得比梁朝伟差,那是缘分。我自己都做过评审,我明白奖项是怎样争出来的。当你明白游戏规则时,就不会再抱怨了。”

TOP

第29节:(图)再夺金像影后

1997年,《宋家皇朝》在国内公映,以《宋氏三姐妹》命名。可无论是评论和票房,都不尽如人意。

而对于张曼玉演宋庆龄,应该说批评意见比肯定意见多:

“因为张曼玉的锋利、出位和宋庆龄的端庄、内敛相差甚远,张曼玉在片中锋芒毕露,几乎把宋庆龄塑造成一个秋瑾式的女革命家。而且,也许是导演为使角色的性格更为鲜明和立体吧,张婉婷使用了太多有如格言般的对白,反而令整体调子趋向突兀,让观众感到刻意求工,也使得张曼玉的表演显得刻板而苍白。”

“也许,以张曼玉的资历、修养和文化结构,她会对塑造一代‘国母’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她的强项在于表现一些邻家女孩的生活,而不是再现历史风云人物的风采。”

“影片播出后,评论家们对张曼玉的演技不弹不赞,与其说是Maggie演技已经成就得无可挑剔,倒不如说是人们碍于‘影后’的名气,不忍心对她大加批评。平心而论,张曼玉演技上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是导演张婉婷和编剧罗启锐造成的。”

“说到演员,普遍受到好评的反而是‘友情客串’性质的姜文。短短的宋家三姐妹童年岁月的戏,却因为他而冒出生气来。演蒋介石的吴兴国将蒋氏霸气中的柔情和盘托出。邬君梅饰演宋美龄一角,性格上的转变与感情上的矛盾演得丝丝入扣,杨紫琼演的宋霭玲、赵文u演的孙中山、牛振华演的孔祥熙,都能洗掉过往演绎其他电影角色的影子,为《宋家王朝》静悄悄地带来一点惊喜。而张曼玉呢?她在《宋家皇朝》中的表演只能说是交了功课。可能大家惯性地对她有所期望,反而找不到什么凸显之处吧。”

“未经历那个民族被压迫的年代,或者不理解那种极其博大的对于人民的爱,其实根本无法把握一位理想化了的国母形象。张曼玉的失败是可以预见的。她的个人生活与该剧的剧情无法融合起来,也就不可能达到角色与人物合一的境界了。”

TOP

第28节:(图)宋家皇朝的倾情

选张曼玉来演宋庆龄,这是张婉婷一开始就有的想法。


“因为她的气质和演技俱佳。”张婉婷说她对宋庆龄的角色有一种新的要求:“国母嘛,一定很庄重,但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宋家三姐妹在二三十年代是很进步的,她们的父亲宋查理在当时是有进步思想的,与孙中山志趣相投。他培养三姐妹要从小有一颗正义之心及民族的使命感,诗书礼教之外尤其对她们的心智人格格外栽培。在她们很小的时候,他就先后将她们送洋留学,所以三姐妹的思想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从服饰到言谈举止也很洋化。宋庆龄喜欢跳舞、运动、看电影,绝不失活泼好动的一面,这与张曼玉的背景很相似,而且Maggie具有一流的演技,她完全能够演绎好年龄跨度从20岁到80岁的角色。”


回忆起张曼玉接演宋庆龄的过程,该片监制、编剧罗启锐先生说:“选张曼玉来演宋庆龄是我们最初就有的想法,但她始终没有明确回答演还是不演。张曼玉说她对宋庆龄的印象很不够,需要看些书。此后我们谈了很久。今年初,我请她一定要作决定,不然今年开拍不了,因为我想一开始拍些冬天的戏。直到1月底她才决定演,于是3月份我们开拍了。”


而张曼玉本人对此次演宋庆龄也表现得信心十足。她说:“以前大陆有不少演员演过宋庆龄,我没有看到别人是怎么演的。但我觉得:说到底她也是个女人,宋庆龄经过很多的起落,也许40岁时会把很多事情看淡了,但她年轻的时候,二十几岁的时候,她会很浪漫,也会有很多希望和理想。这是每一个普通女人都会经历的,我也是这样的。所以我演她会用比较轻松自然一点的方式,不会很严肃的。”


尽管张曼玉说,她要在表演中放松地去做,但为了演好宋庆龄,她还是做了不少准备。她看了大量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不过张曼玉并不打算像拍历史片那样去表演,她说:“我们现在是在拍电影,不是在讲历史,不能全拍历史。既然我们是在拍一部剧情片,所以我也会像拍剧情片一样,不会因为这是真事而有什么不同。”


对于张曼玉,赵文u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拍《宋家皇朝》时她演宋庆龄、我演孙中山。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光彩美得叫人不敢直视。记得有一次拍戏时,我拿一本杂志给大家看,里面有篇文章是琼•克劳馥和贝蒂•戴维丝互相较劲的报导:在一次由电影改编的舞台剧中,贝蒂的角色由琼替换。可贝蒂不以为然地表示:‘我真为琼感到高兴,她的确需要这份工作。’没想到张曼玉看后心直口快地说:‘哎呀!贝蒂好坏唷! 怎么这么刻薄!’张曼玉,她真的是正直女神的化身。”

TOP

本片导演张婉婷是一位才华卓著的女导演。在男人称霸的导演圈子里,张婉婷以她极温柔的性格和极女人的名字与电影作品为大家所了解、所喜欢。从《秋天的童话》、《宋氏三姐妹》到《玻璃之城》,她的电影无一不洋溢着感性与温情。她始终用画面和声音传达着的是一种温柔的爱意。 

“一个人的内心一定要有一种坚强的力量和信念,不然是绝不可以拍出下一部电影来的,你知道吗?拍电影是没有绝对的答案的,行或者不行根本不像做是非题那么界线分明。”她这样表达她对电影的认识。

“在男人称霸的导演圈子里,她的人和她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浪漫与感性。可在电影的背后,在她的笑容里面也曾有着野马般的自由和持家女人的安适。”有人这样评价张婉婷。

《宋家皇朝》是张婉婷执导的第四部作品,这种类型的传记片在香港并不多见。

在影片剧本确定之后,首要的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演员来演。张婉婷导演在演员的挑选上寻求的是一种气质和演技。香港很少有人会去评判演员像不像真正的宋庆龄、宋美龄,最在意的是演员的演技如何;而内地观众可能习惯于电影里的演员外形像谁不像谁,对于演技等方面不是很看重。对此张婉婷说:“其实对于电影不能太苛求。毕竟是历史人物,每个人的了解和想象都不一样。作为观众要能接受演员的一份创造,就像是在听一个人给你讲故事。”

TOP

第27节:失踪了一年零八个月

从1994年到1996年,张曼玉失踪了整整一年零八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她把自己藏起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去享受生活。

“我的生活根本就和一般人没什么分别,无非就是逛逛街、吃吃饭、看看书、有空看看电影,就这么简单。这一年多来,我去过美国、回英国探望过父母,更多时候我是在香港,只是没有人知道而已。其实我不想当明星,我不觉得拍电影就是明星,为什么从事这个行业会有那么多人关注,什么生活细节也可以拿来作新闻?”当很多人问起她这一年多的个人生活时,张曼玉说:“我只是休息!真的休息!拍戏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时间去反省过去。老实说,这段日子我想了很多事情,比如应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大众。可以说,我用了一年零八个月时间作过渡期,由明星变回一个平凡人。”

在做了长时间的休整之后,张曼玉复出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宋家皇朝》。

电影《宋家皇朝》原名《宋氏三姐妹》,说的是20世纪初到新中国诞生期间宋家三姐妹不同的命运。在这激烈动荡的50年里,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转变:从清朝走向民国,从封闭走向开放,历经军阀割据、日军侵华以及国内内战,遍地烽烟。在这半个世纪里,不论英雄美人、文人武夫、平民百姓或凡夫走卒都纷纷从旧枷锁中摆脱出来,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近而影响国家的去向。每一个人都仿佛有一个重大的、明确的目标。他们为这目标而生,也为它而死……

这是《宋家皇朝》的历史背景。

TOP

最初为《青蛇》找演员时,徐克定的是梅艳芳和巩俐。

首先便是梅艳芳和巩俐因档期不合而双双辞演,不得已换上了张曼玉和王祖贤。徐克说:“巩俐、梅艳芳辞演,我要修改剧本,因为当初角色的性格是根据她们而设定的,现在换了人,不得不作修改。”

其次是景。开始说要在武夷山拍摄,最后却全部在香港搭景完成。

对此徐克解释说:“武夷山环境深邃幽渺,的确很配合影片气氛,但一方面演员难度期,不能集合拍一个多月,另一方面那里设备不足,很难搭需要的布景,再说有很多特技,还是在香港比较容易控制。”

的确,在徐克的设计下,影片里充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场面,如水漫金山、青蛇与法海在空中大战等。这些特技场面都得先用电脑构图再依据电脑设计的画面来拍摄。

《青蛇》这个老掉牙的故事被徐克用现代元素搅和了一番,却别有一种风情。如梦似幻的媚情妖女、不甘寂寞的“第三者”、情义双重的铮铮侠女,加上他的强项——眼花缭乱的特技,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正如徐克自己所说:“电影导演如果有宗教般的狂热和小说家的想像力,电影就会产生一种魔力”。

张曼玉所饰的青蛇一改传统故事中的配角身份,具有独立人格,对许、白情爱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参与其中。但影片完全不落三角关系窠臼,青蛇出于好奇,而许仙暴露其凉薄。张曼玉对角色的理解很准确。青蛇的最后妒忌也并非由于男人,而是由于白蛇再不理会她,有突然被抛弃的感觉。女人就是有这种微妙的感情,有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视点也是传统的白蛇故事中所没有的。

徐克在《青蛇》中让张曼玉把蛇刻画得比以往更加妖艳邪媚。而张曼玉表演最大的妙处在于无固定死板的风格,几乎演什么人像什么人。她将青蛇的蛇性、人性、佛性演得活灵活现,象条具有致命诱惑力的美女蛇。

通过《青蛇》,张曼玉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她日见纯熟的演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