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近期的这些种种关于“爱国”和“卖国”的热闹议论中,很多时候徒见喧哗,却没有多少真正的思想交锋的火花,探究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其中的这个"国"的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其实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中国”或者“祖国”到底在这种议论中应该是一个民族性概念,还是政治性的,或者是文化性的概念,或者是包含有这各种性质的概念的一种综合,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似乎都有一个很个别的配方下造就的特殊理解,这样子当每个人都在使用自己特定意义的概念的时候,自然就互相讲不到一处去,虽然表面上面似乎在讨论的是同一件事情。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主题还并不是属于无聊的程度,就是因为通过这类的设问方式,大概能够帮一些人搞清楚自己所使用着的“中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上面的观点很踏踏实实,立论本身我都是非常认同的,不过最后得出的对于LZ的批评我觉得就多少有些偏颇了。因为在貌似悲观的现实下,人们固然可以选择自欺,却也可以选择自清,如果是来自于自清的出发点,那就不能说是不理性的。
而且就算是“中庸”的态度里面,其实也有不同,例如就有心甘情愿的主动的中庸与无可奈何的被动的中庸的区别,如果一味满足于混沌状态的中庸从而取消了鲜明的观点和态度的话,在我看来倒是一种真正的悲观的体现。
我之所以强调这个主题里面的或有的“自清”的意义,是因为这次对于西方的抗议活动中,多多少少事实上出现了一些真正不够理性的过度民族主义倾向,其表现就是开始认为西方世界目前所代表的价值一律都是负面有害的,而反过来作为其对面的中国所代表的价值就一律都是正面积极的,诸如此类的抱残守缺的想法和观念,而这类观念对于中国的进一步现代化和民主化显然是有消极意义的。所以说我认为在这个群情激愤的时刻,倒是很有必要来清醒一下做一下这类选择题,从而明确意识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国家到底还需要做哪些事情,因为建设和完善自己的强大国家是去“对抗”类似不友好行为的最佳现实途径,而不是让外国人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方法来淆乱了自己的头脑和行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表达自身主张的行为的客观效果如果变成了是宣扬的话,其实未必一定就是出于当事人的原始初衷,很多时候似乎更是由于到受众自身的主观倾向和判断造就的,因为交流通常都是双向和多元的过程,像杜克大学杨小姐的事件似乎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至于讨论和质疑的过程是不是一定就得要上升到批判的水平,大概就更加是一个见仁见智很具有考验性的题目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