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99531
- 威望
- 24343
- 金钱
- 31
- 阅读权限
- 120
- 性别
- 男
- 来自
- 菩提树下 髑髅地头
- 在线时间
- 7412 小时
|

《郭店楚墓竹简》(中国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简文”),其中的《尊德义篇》中正有以下一段话:
民可使道(以上二十一简)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以上二十二简)
可以认为简文之说之义直承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而简文释文作者仍按《论语》通行本将其句读成:“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所以知是智的通假的观点古已有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句读最早见于宦懋庸,他在《〈论语〉稽》中解释孔子的这十字名言说: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共知之。理解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可”。在这种解释中,“可”是外动词,认可的意思。与宦懋庸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台湾学者俞志慧。他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见《孔孟月刊》第三十五卷第五期,1997年1月号),一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补正》。在《心解》)一文中,俞志慧通过对《论语》一书中有关“由”、“民”、“使”三字的全部义项和句例的研究,结合儒家仁民爱物、“政者正也”的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可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其中绝没有什么民愚或者愚民思想,相反,恰恰是儒家德化政治、顺民应天、开启民智思想的体现。
应当指出,宦懋庸与俞志慧虽然同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所不同。宦懋庸理解的“民可”与“不可”与俞志慧理解的 “民可”与“不可”不同。宦懋庸把民分为两类,一类是“其可者”,另一类是“其不可者”。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不可者也使其知之。其可者与其不可者由舆论判定。而俞志慧对此的看法有所不同。俞把“可”理解成“可以”、“行”,把不可理解成“不可以”,“不行”。即当执政者认为老百姓的道德、行为符合 “道”、“礼”的要求时,就随他去,不要管他。如果老百姓的道德、行为不符合“道”“礼”的要求,就要告诉他,引导他。这里,俞志慧强调的“可”与“不可”重点是从是从行为上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分类。应当说,俞志慧的解释要比宦懋庸的解释更灵活,更全面一些。” 所以由的意思是随他去,不要管他,主语是统治阶级,而不是上文所说的被统治阶级自发的自由自在。
关于第五条我的意见分歧不是在字面的解读上面,而是在意旨的引申上面,我认为庄子强调人的行为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目的是要提醒人们去注意更中心更重要的事物而不是盲目涉猎,其用意并不是提倡一种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了的的轻浮态度,这中间的格调有相当的差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