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都是小地方出来的尖子生,一下子就到了香港,受冲击过大也有情可原。都是些刚高中毕业的小孩,而且香港人又比较排斥内地人,不喜欢讲普通话等等,香港消费又高,这些内地普通家庭的孩子受的压力也太大了。
对小孩子应该多一点宽容,不能以你们今天的心理素质去要求他们。

TOP

现在想想当年我刚到上海读书的头两三个月心理也挺难受的,又想家又孤独。同学大多是当地人,第一不熟悉,第二平时没课就都回家了,宿舍空空荡荡,第三他们平时用上海话交流我们也听不懂。我们这些外地学生大多会有这种不适应感,这些是那些本地学生和我那些留在家乡读书的朋友所了解不了的。这么强烈的不适应感反倒我在德国时没有过,可能因为那时刚离开中学,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差的缘故。
这种感觉大概一个学期之后就慢慢消失了,关键是因为慢慢熟悉的身边的环境和同学。后来我身边的上海同学也越来越多的说普通话,而我们也能听懂一些上海话,适应其实是双方的事情。我想香港人可能缺少接受内地人和文化的心情。

TOP

原帖由 驴子 于 2008-6-6 10:05 发表

问题不在这些孩子身上
内地的教育,过重的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几乎完全忽视了其他方面

这样的教育畸形,并且造成的社会问题很严重,比没有高科技人才更严重

内地的教育当然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是缺少融入其它文化的能力。但香港本身对内地的强力排斥也是个主要因素。这些内地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教育,但并不代表他们缺少这种能力,但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环境,你不可能指望这些不到20岁的学生,几个星期就适应吧。你用了多少时间适应的德国学习?你有没有为了奖学金而拼命考好每一门课?你有没有在德国的学生宿舍里看到这么多对中国人的侮辱?你适应德国时你已经多大了?
你要知道这些都是内地的尖子生,如果环境合适,他们的大多数人以后会有机会美国的常春藤大学,他们在你我的年龄时会成为世界的顶尖人才,他们在我们现在的年龄很多方面包括心理素质都会在我们的水准之上。

TOP

原帖由 驴子 于 2008-6-6 10:25 发表
拿我做比较例子不太合适

我说的问题是,尖子生只是在学习方面,由于从缺乏培养,很多人在心理上面很脆弱,并不是学习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强,这个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这样的尖子生,最后由于无法及时调整心 ...

环境是恶劣的,问题是双方的,能挺过去的,以后会牛B

TOP

原帖由 tree 于 2008-6-6 14:55 发表
问题不在香港,问题在于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加上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特有的暂时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2004年上海某著名医院来UKAACHEN进修的某大夫,结婚都多年了,来UKAACHEN一个多月后被俺们发现,已 ...

这是两回事,就算是很有独立生活的人,如果倒一个比较排外的地方,加上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困难和课业压力,也会很难受。会做饭算什么,不是也有出国打工的厨师精神变不正常的。
看十几岁的人的想法不能脱离他们的年龄。你现在挣着工资开着车,什么都不发愁,觉得自己什么都看透了,当然会觉得那些小孩子这不行那不行,但咱们在他们那个年龄时比他们强吗?我看还真未必。至少他们大多是各地的高考状元,首先学习不如他们。咱们高中毕业时独立生活能力强吗?反正我是不强,洗衣服都洗不干净,做饭也是来了德国好几年才稍微像点样的。
环境造就人,但是环境对于小孩子也不能太苛刻。我们20岁时当然要想着如何适应社会,但当我们比较适应的时候就应该反过来想想如何让那些刚离开家的小孩子如何更容易融入环境。人言可畏,不能总是指责他们。

TOP

原帖由 tree 于 2008-6-6 16:26 发表
你还别说,90年代上大学的还真是十几岁的时候就很强,我17岁的农村室友农忙的时候会坐长途汽车回家帮父母插秧,一个女同学顿顿只吃馒头只因为被银行对了100假钞,然后全班同学一人捐5元给她解决问题人家还不要,自己 ...

中国大学里有很多农村子弟也挺孤立的,只是大家没有注意到而已。我们有时忽略身边的农村同学,就像我们后来被德国同学忽略。我就是90年代的,真没觉得有多少同学心理多强悍。18,19岁也不是什么心智成熟的年龄,当年的很多大事现在回头看都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并不代表在那个年龄的人就承受得了。青少年自杀,青少年犯罪,几乎是所有国家的大问题。中国的教育当然有问题,但有时环境也对他们太苛刻,成天高考状元,天之骄子一类的赞誉,好像一件事能做好,就应该所有事情都做好,连抱怨诉苦的权利都不愿给他们,好像稍微有点逃避就是废物。说句实在话,难道各位就没做过在考试前实在受不了压力就开病假不考试的事情?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事情。我们经历比他们多,尚且有时会逃避会抱怨,更不要说这些刚离开家的小孩。

TOP

说实在的,玩到一块,能培养友谊的,也需要经济条件差不多。我过去大学一个东北农村来的平困生,吃一天饭的钱和我们吃一顿午饭的钱差不多,几乎天天不吃什么荤腥。就这样一个同学被分到一个大部分都是有钱子弟的寝室里。他的室友平时有很多培养友谊的活动,例如打保龄球,而且是晚上7,8点钟去打,所以我这个农村同学根本没办法和他们玩到一块,而在他们的室友眼里他是个异类,不合群。仔细想想吧,几乎每个大学都可能有这样的人,再仔分析分析,我们身边这些孤立的人大多也有类似的背景 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佳。
至于奖学金我猜是一年一年给的吧,可能读完大一还要重新评估,如果成绩不好的话可能会取消,所以他们有很大压力。记得刚来德国时,存折里有不少保证金,但还是不敢花钱,怕明年没工打就坐吃山空了。
至于其他人多么厉害的例子,就少说点吧。第一人和人不一样,出境更不一样,再说早年出国的那些人也不是没有堕落的,崩溃的,也有不少人刷盘子刷到最后就成专业刷盘子的了。

[ 本帖最后由 m2p 于 2008-6-7 10:01 编辑 ]

TOP

原帖由 SAW 于 2008-6-8 01:53 发表
科大学生会前会长刘伟健也坦言,“部分内地生融入唔到本地生活,同香港嘅同学唔熟,有啲甚至读到二、三年级连简单广东话都唔识”。

很恶心的思维逻辑!设想一下,一个以讲英语为主的外来学生团体,他们在香港生活多年后依然不说广东话,是不是会面对同样的批评?香港回国祖国11年,国语地位一直处于广东话和英语之下,港人并认为理所当然。他们为什么 不思考一下是否对与讲普通话为主的内地学生有足够的包容和接受,尤其是与他们接受欧美同学程度的比较之下。
至于内地学生是最孤立的群体,这句话并不只适合于香港的大学,德国的大学也差不多。中国学生作为德国最大的留学生团体,我们不孤立吗?看看这个论坛上有多少小问题,本可以是从隔壁邻居或者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的,而必须要在同胞中寻找答案,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孤立。一个德国同学曾经说中国学生是不可见的,因为几乎在公开的活动上很少看到。我们就算不是最孤立的团体,至少也不是一个开放并且努力融入当地环境的团体。我们的平均年龄和阅历都在香港的内地生以上,但我们未必强到哪里去。
我相信文章中的例子很多都是特例,大部分香港的内地尖子生都在努力的适应环境,好好学习,将来会有所作为。我们不能因为个例去贬低和忽视整个群体的处境,再说,就算是极端的例子我们在德国听到的还少吗?
反思一下,我们有时会比较乐意看到这样的文章,为什么?因为看到有人不如自己,可以让本来混得不怎么样的我们突然有一点优越感。"看,我们在德国多坚强啊,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多强啊!"--实际上是这样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