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26138
- 威望
- 3588
- 金钱
- 16
- 阅读权限
- 110
- 来自
- 维藤(Witten)
- 在线时间
- 3187 小时
|

原帖由 五十步 于 2007-3-18 00:19 发表
相 与 破相
我个人认为,相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形貌,包括声音、冷热等等。这些事物包括实际的,比如桌子电脑天空云彩,也包括抽象的比如心情感觉等等。
我所理解的破相,就是认清这些现象的本质, ...
原文是这样的:
——————————————————————————————————————————————————
佛知见究竟分第十六
【分义】成佛当具无上知见,然佛不异于众生者,非无肉眼也,不异于外道者,非无天眼也,以同具色根二性,外相非无所见也。惟有特异者,具慧眼法眼以全其用,四眼具足,乃名佛眼。以佛眼故,遂通诸心非心之义,第假定为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耳,实则一切不可得,此福德性,亦非有相之三千七宝布施可喻,更不得以多寡名之。故若干国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则以知见本同体而无圣凡也,此是开佛知见之究竟当决定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上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六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在这里应该说比较清楚地可以看到,无肉眼,又何以观相,既然佛不异于众生,当然也就有肉眼。相就是一切可以wahrnehmbar的,可观察到的,比如佛相,人相等等,对“相”的认识在大乘佛教的学习中应该只算是基础入门,因为不破相,就无法领悟到世间还有另有真理。但是真正的慧见,应该是达到无我无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解
其实不要看佛经经典那么多,又显得充满玄机。只要领悟到了佛教的核心,就能顿悟了(禅宗慧能不识一字,何以读经?),当然真正的悟,不是光是思维上的理解,最后还要落实到行为上,这就是需要锻炼了(思维和行为系统的耦合)——所谓修行。这是佛教非常重视的,所以佛教是一种宗教,而不是仅仅一种认识论或者世界观。它直接指导人的行为。
至于佛教的核心意义,用比较现代的语言来说的话,就是对世界混沌性的认识(无我无常,色即是空等即无差异的认识),在我和Informer的帖子中说得比较清楚了,这里就不重复了。其实,佛教在大多数人眼里,还是拘泥于其宗教形式(宗教是一种Institution,制度,因此它本身必定受限于某种“相”,这样的佛教还是境界比较低的,到了禅宗结合了儒道的精神,开辟了在家也能修行,酒肉传肠过等等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才体现出了中国的本土智慧)。
因为我不信仰任何宗教,呵呵,所以对任何教义也就不去拘泥于它的形式了。也就是说佛有无肉眼,有无法眼,有无佛眼,有无天眼,甚至有没有佛对于我来说,都是没有区别的,呵呵。
欢迎继续讨论
[ 本帖最后由 fussfun 于 2007-3-18 09:3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