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科奇今日起访华...

中新社巴黎十一月二十三日电 此间《欧洲时报》以“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为题发表社论指出,法中两国要站在新的历史与战略高度,去放眼法中关系充满机遇的未来。

  今年五月当选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萨科奇将于本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实现其元首任期内的首次访华。中国既是他上任以来访问的首个亚洲国家,他也是中共十七大闭幕后第一位访华的西方大国元首。

  社论指出,萨科奇当选总统六个月以来,在内政与外交领域的执政风格,颇具个人特色,不但与其前任希拉克总统,乃至与世界其他大国元首,都拉开了距离。有观察家称,通常不按“游戏规则”出牌的萨科奇此次访华,存在一些未知的变数。社论进而认为,所谓“变数”只能是萨科奇访华行程中的花絮与枝节,而法中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双方经济双赢互利,双边关系务实进取,两国元首面向未来,才是萨科奇总统此次华夏之行的“定数”与“主旋律”。

  社论援引法国驻华大使的话称其“为萨科奇访华定下了基调”:萨科奇将延续希拉克在任时的对华大政方针,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社论还举出法国外交及经贸机构十九日联合在华发布的“法国对华投资白皮书”,鼓励法国企业到中国发展,并称所有接受调查的法国企业都对中国市场环境及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资料。社论由此认为,法中进一步扩展经贸关系,愿望热切,实现双赢,前景可期。

  社论说,过去十年法中政治、经贸、科教、文化交流全方位发展。法中关系最终被定位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从而进入两国关系历史的最好时期。法中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奠定了两国关系坚实的政治基础。而近年来两国通过互办文化年活动等一系列深入民间的文化交流,使两国人民的友谊与了解不断加深。但社论认为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关系还未能尽如人意。尽管两国贸易额在近三年内成长了三倍,但相对于法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大国地位,法国在华经济的分量尚有待提升。惟其如此,中国市场对于法国投资者潜力巨大。社论认为法国作为一个出口一直强项的经济大国,近年的出口成绩首现逆差。在这一不利形势下,中国这个大市场自然至关重要。法国基于两国的良好关系及其国家利益的考量,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与中国的经贸交往。

  社论同时指出,法国作为一个欧洲大国,由于近来中德国关系出现波折,其分量也随之提升。中国领导人必将尽一切努力,使萨科奇访华“满载而归”。

[ 本帖最后由 sunrisesunset 于 2007-11-25 17:39 编辑 ]

为免将来失业,要好好学法语了, 又多了点动力...:blackness:
不过这个萨科奇完全不能代表我心目中的法兰西形象啊~~~
http://view.news.qq.com/a/20070515/000021.htm

TOP

感觉希拉克是个睿智儒雅博学的宽厚长者,听他演讲一字一顿抑扬顿挫的简直是一种享受,太法国了 ,即使基本上还听不懂...
而萨科奇感觉更象一个精明的投机商,犹太人的后裔...不过这个人非常有意思

萨尔科奇生于1955年1月28日:astonishment: :astonishment:   :blackness:


旧新闻:


木偶新闻剧的调侃
  政治的实质不是阴谋与威权,而在于实现“力量的凝聚与责任分担”。在法国,这一高深莫测的责任被媒体解构得既轻松又活泼。近两年,关于希拉克与超级部长萨科奇之间的恩怨权争,一直是每天晚上CANAL+木偶新闻剧的重头戏。

  以下是让笔者过目难忘的两个片段:
  之一:某日,希拉克坐在爱丽舍宫叹息道,“累死我了!”这时一直暗藏在角落里的内政部长萨科奇激动地跑了出来,“啊,希拉克死了!”不容分说,便手脚麻利地将闭目养神的希拉克装进棺材,然后大步流星地将棺材抱进自己的专车,开到一片墓地,迅速掘一个坑,请来神父为死者祷告。此时,《马赛曲》响起,站在墓地上的萨科奇宣誓就职,“从现在开始,我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就在萨科奇沉醉于其爱丽舍宫的光荣与梦想时,脚底传来敲棺材盖的声音。不一会儿,希拉克从棺材里坐起来,给这个匈牙利移民的儿子上起了法文课,“萨科奇先生,我说累死了,其实只是我很疲惫的一种文学表达……”

  之二:自从今年政府重组之后,拉法兰一直是个十分尴尬的角色。法国媒体认为,实际上的二号人物是财政部长萨科奇。今年10月份,希拉克开始亚洲之行,CANAL+没忘了追踪报道,并将希拉克总统和拉法兰总理串在一起哄笑了一番。

  故事发生在希拉克离开巴黎的当天早上,爱丽舍宫的卫生人员例行清洁,给希拉克打扫凌乱不堪的房间。没多久,希拉克进来,环顾四周,怅然若失。寻思片刻后,希拉克跑出总统府,在一堆垃圾箱里翻出个被折叠扭曲的人来。待希拉克给他细心地梳理完头发,观众才发现那人正是现总理拉法兰先生。原来,今天早上他被清洁工当成希拉克办公室里的废物扔掉了。希拉克将它搬回爱丽舍宫,摆正姿势,然后在拉法兰的额头上贴了个纸条,“请不要把它给扔出去了!”短剧结尾是希拉克哼着幸福的小曲,放心地离开爱丽舍宫。

  第二个故事有个关键背景是萨科奇造反成性。希拉克在其政治生涯里,主要培养了两个人,一个“政治儿子”,一个“政治女婿”。前者是前总理阿兰·朱佩。今年,这个波尔多人民的好儿子命运不济,因为开虚职案被迫结束政治生涯。后者就是人称“政治齐达内”的尼古拉·萨科奇。萨科奇跟希拉克有过近20年的师生之情。早在70年代,时任总理的希拉克便将20出头的萨科奇拉入自己的队伍。据说,膝下无子的希拉克有意将这个貌似蝙蝠侠的青年才俊当“政治女婿”来栽培。然而,在1995年的总统大选中,萨科奇倒戈,转而支持当时的巴拉杜总理,两人从此关系破裂。反对萨科奇的人一直将此“弑父”行为当作萨科奇一生中最不光彩的事加以抨击。希拉克一家自然是惆怅万分、寒透心骨。对于希拉克来说,更不幸的是,“政治儿子”忠心耿耿,阴沟翻船;“政治女婿”不断变节,节节高升。就是这个屡屡变节的萨科奇,讲了一句看似解嘲又颇耐人寻味的话,“穿越沙漠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借此你知道哪些是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萨科奇自称是个占有欲极强的人,“有个空位子,我就想坐上去”。去年,在法国电视二台的“100分钟辩论”节目中,主持人阿兰问萨科奇,法国财政部长洛朗·法比尤斯曾承认自己刮胡子都想着总统竞选,你是否如此?萨科奇的回答是,“我不只是刮胡子的时候”。

  喜欢萨科奇的人对希拉克的评价是,他说的都是一些共识,我们学不到东西,而萨科奇总能引起争论,有争论才有进步。多数法国人认为,这个“左右逢源”、四处招朋引伴的尼古拉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希拉克时代的终结者。而看不惯萨科奇行事作风的人,则以“萨科这·萨科那”来宣泄心中的不满。抱怨同时也透露一个信息:今日的萨科奇,被漫画书描绘成背负两节劲量电池的超级部长,无所不能,无所不在。

  “法兰西政治例外”
  应该说,“法兰西文化例外”并非完全是积极意义的。时至今日,“例外”二字,不时也成为这个民族不思进取,不向其他国家或文明学习的遮羞布。今天,说犬儒与享乐主义正在启动这个老牌文化帝国的安乐死程序,未必尽是夸张之辞。大凡在法国办过事的人,都会抱怨法国人效率低,衙门风气重。更别说还有个荒诞不经的35小时工作制,在这个旨在增加就业的制度下,勤奋竟然是不合法的。

  初到法国,笔者曾经揣着钱包游荡在一座关门闭户的小城,饥肠辘辘、举目无食。因为是星期天,所有店铺都关门休息了。2001年,塞德里克·克拉皮奇拍了部叫座的法国电影——《西班牙旅馆》,开篇即讽刺了法国的官僚主义。一个学生申请去西班牙留学,公章文牍满天飞。对于这种官僚与民僚主义,尽管在法国不乏自我批评,但是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毕竟是少数。法国的学界更是时常将效率与增长完全模糊了界线。在追求合适的增长(décroissance soutenable)之时也让日常生活的效率背了黑锅。事实上,减少官僚主义或及时回复他人的邮件,并不会多消耗掉伊拉克地底下有限的石油。在这点上,萨科奇的另类表现与今日法国的“主流文化”显然格格不入。

  萨科奇注重行动,他有句颇为吊诡的名言,“不冒险就是最大的冒险”。在法国人眼里,野心勃勃的萨科奇的确是个异类,是“法兰西政治例外”。他是个工作狂,有人为此拿出数字,“萨科(Sarko)每天工作17个小时”,睡眠时间少是有人将他比作拿破仑的理由之一。萨科奇的勤奋和中国民工的勤劳当说不分伯仲。不同的是,后者在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通过萨科奇与中国民工的比较(对于忍辱负重的后者来说,这种比较无疑是残酷的),似乎可以找出关于中国和平崛起与法国和平衰落这组宏大叙事间的一些蛛丝马迹。一个勤奋的财政部长怎抵得了数亿民工?所以每当看到萨科奇因其效率鹤立鸡群、被媒体捧为政治明星时,笔者便会想起唐德刚在其著作中对李鸿章的描述,“泱泱大国,面对一双孤儿寡母、万千列强,惟一人扶危。”

  有报章描述萨科奇主政财经部的情形是,“上至次长、主任,下至普通执达吏,谁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执达吏统统穿起了气派的制服。司厨长手托鱼盘在长廊里飞奔。”此情此景,不可不谓气象万千!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法国人在萨科奇身上看到了希望。萨科奇正在进行一场“效率洋务运动”。当然,在塞纳河左岸一些反对过于追求效率的学者眼里,这不是什么值得恭维的事。在他们看来,当世许多乱哄哄的繁荣,不过是“疾步如飞、追赶监狱”。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左岸的理性声音,有着浓郁的世界主义传统,思虑所及无远弗届。其关于效率的批评对于此时的法国虽已不合时宜,有药量过猛、“落井下石”之嫌,然而对于中国现状却有着忠言的意味,或者说更切近中国的实际。(这可能是我唯一不太喜欢他的原因,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像其几位前任那样法兰西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法国在他领导下振兴经济的同时不要丢掉自己独特的文化,像现在的中国

  萨科奇现象
  萨科奇之于法国,是年轻与效率的象征;他的成长,渐渐成为法国告别希拉克时代的一个仪式。萨科奇曾以律师为业,2002年进入内阁任内政部长旋即成为法国政坛巨星。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很快使内政部焕然一新,巴黎社会治安也明显好转。当年年底,《巴黎人报》即以《安心睡吧,萨科守着您》(Dormez tranquille, Sarko veille)为题撰文,以赞美萨科奇的非凡政绩。在调任财政部长后,同样大刀阔斧,改革沉疴。不久前,萨科奇宣布他将在今年11月份参加竞选“人民运动联盟”(UMP)主席,并得到了拉法兰总理的支持。一旦坐上党魁交椅,萨科奇2007年入主爱丽舍宫当是触腿可及之事。

  与无处不在的萨科奇相比,在CANAL+的木偶剧里,希拉克则被丑化为手握狼牙棒,终日以强凌弱的墨镜先生。他可以随时揪起萨科奇的衣领并教训他,“想当党主席?呵呵,辞了财长再做梦吧!”

  CANAL+的木偶新闻剧每晚8点前后播出,通常只有十几分钟,这是法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也是许多年轻人唯一观看的电视节目。该台曾就木偶新闻剧的辛辣风格和社会反响制作了一个专题,其中有一段是萨科奇谈论自己日日“上镜”的体会:政治人物、政府官员要有责任和胆量面对公众,如果受不住批评或讥诮,就安心去过自己的私生活好了。

  CANAL+等法国媒体在揶揄政治人物的同时,也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道理—政治并非必然面目可憎,而公开的批评与讥诮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一国政府及其政治群体的声誉。政治毕竟是人的事业,文明政治即是轻松政治,轻松政治必然服务于轻松生活;政治文明之演进在于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轻松互动,否则政治及其改革都将毫无意义。

法国人独特的对生活的幽默态度,可见一斑。

还有一些有趣的评论:http://view.news.qq.com/a/20070515/000021.htm



[ 本帖最后由 sunrisesunset 于 2007-11-26 15:30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