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7655
- 威望
- 129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90
- 性别
- 男
- 来自
- Bochum
- 在线时间
- 1450 小时
|
原帖由 鸟鸟爱装嫩 于 2006-8-18 15:07 发表
王红旗指出,“水气”是产生降雨和平衡气温的关键。如果把四川盆地比作一个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条就在三峡的位置,这个自然形成的狭长缺口成为向盆地 输送水气的关键但大坝使自然地貌遭人为改变,短的木条被接长了,水气循环的主要通道被阻挡,常年累月导致“桶内”气温失衡,大旱高热天气随之产生,这就是 “木桶效应”。
这么解释没道理啊。我也是学水电出身的,在三峡工地实习过两个星期。三峡大坝虽大,高不过200米,跟周围的山脉相比,都可以忽略不计,怎么就能阻隔水气输送了?况且四川在上游,地势是高于三峡的。这个专家自己也说了,“木桶效应”是常年累月形成的,不可能03年蓄水,04年就大旱啊,应该还有其他因素在里面。
其实当时专家在分析三峡对生态的影响时,考虑的是由于在三峡形成巨大水体,四川以后会是多雨的天气。[:eye:]
现在只要发生点事就往三峡大坝上联系,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 三峡工程不得民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