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 太棒了, 玩儿出了彩!

一个字: 牛B!

同属七十年代, 顶!

你真棒.jpg (28.94 KB)

你真棒.jpg

Share |
Share

TOP

原帖由 拔剑茫然 于 2007-1-19 17:04 发表
那个时候上网,肯定会被渔民捞起来的


:astonishment: :astonishment: :astonishment:




那个时候上网, 基本上就算地下特务活动了, 象现在的捞鱼一样严令禁止.

网中捞鱼.jpg (24.55 KB)

网中捞鱼.jpg

TOP

原帖由 Nocturne 于 2007-1-19 20:52 发表
大家写的实在是太精彩了!!!
看得人眼泪花花的
看得人心潮涌涌的

听老爸讲过:
那个时候
睡觉都是开门的
结婚都是送毛选的
跳舞都跳忠字舞
唱歌都唱祖国好
爷爷是反动派
奶奶是牛鬼蛇神
一不小心
...


图1: 跳舞都跳忠字舞, 是这样的吗?

图2: 阴阳头也是这样剃的, 对吗?

历史的痕迹 -- 蓝绿时代.jpg (46.09 KB)

历史的痕迹 -- 蓝绿时代.jpg

给你理个发吧.jpg (38.28 KB)

给你理个发吧.jpg

TOP

转载一篇文章部分的精彩段落:
  
(备注: 一般我喜欢自己写文章原创, 但是我看了这篇文章后, 感觉写的很真实, 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我生长于七十年代, 思想里有很传统很保守的一面, 但是性格中更多的是自强自立, 敢于挑战, 反判性强, 快乐并爽朗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 我经常带着满足的微笑和快乐的心情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和人群, 去承受工作中的巨大压力. )

转载:

“生于70年代”,这个词,正在成为一个概念,一代人的精神标签。“生于70年代”,是穿的确良白衬衫、蓝粗布裤子长大的一群,是清明节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在烈士陵园列队敬献花圈的一群,是“六一”那天玩击鼓传花猜灯谜领糖果饼干与小伙伴蹦跳着回家炫耀的一群,是唱《童年》、《恋曲1990》、“小虎队”的一群,是看连环画、《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并疯狂迷恋周润发、赵雅芝、翁美玲、罗大佑的一群……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bingkafei 于 2007-1-19 22:43 编辑 ]

TOP

继续:

有人认为,“生于70年代”,经历特殊,际遇幸运。他们经历过物质的贫乏,感受过信仰和理想至上的社会精神,也接受了物质和现实主义精神。他们与喝酒谈人生的“60年代人”不同,更与谈时尚情色的“80年代人”迥异。他们没有“60年代人”的坚毅与执著,也没有“80年代人”的随意与洒脱。但是,就在眼下,就在此时,他们与60年代人一起,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TOP

继续:

在各种各样的媒体平台上,不断爆发的“‘70年代人’大论战”,一次次引发无数“生于70年代的人”关乎往昔的经典回忆。在这种关乎成长、青春、友谊、爱情、理想的群体式回首中,“生于70年代”,有豪情迸发,有理性沉淀……也从而,有了《生于70年代》、有了《红底金字》……一批关乎“70年代人”的图书,掀开尘封的记忆,总结那些“白衣飘飘的年代”里留存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部部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的影视剧总是能掀起人们心底里的热情,一本本小人书、一张张粮票、一个个徽章也常常能让收集者们兴味盎然,而网络上一个个回忆70年代人生活的论坛更是人气了得。如今,怀旧已经俨然成了一个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一种新时尚。

TOP

原帖由 秋高气爽 于 2007-1-19 22:48 发表
那个时候,寒冬夜里,晚饭后一家人围着那种带烟筒的铁炉子团坐,拉家长。时而借煤灰的余热,埋进两土豆、三红薯 ,炉子盖板上撒一把肚胖衣红的花生 仁烘烤。孩儿们眼巴巴地盼着,大人们慢悠悠地拨拉着,因为炉火旁的 ...


亲切, 真情, 朴实. 有一种温情从久远的儿童时代慢慢的渗出, 淡淡的. 让我想起了小学的教室里, 冬天烧着暖炉, 孩子们把家里带来的馒头和白薯放在炉火上烤, 课间的时候就抢着吃烤的最焦的那个, 香香的还带着硬壳贝儿.  

夏天, 大人领着小孩儿带着小板凳儿围坐在院子里聊天儿, 手里摇着竹叶儿做的大蒲扇, 扇啊扇啊, 扇子的叶儿都破了还舍不得扔, 孩子们做游戏, 弹球儿和在泥土上"剁刀出国"(六七十年代的孩子们都会的两种普遍游戏), 玩儿的是满身的大汗.

不知怎的, 还想了小学课本里的两篇散文: 许地山的"落花生"和朱自清的"父亲的背影", 总是那种淡淡的朴实让心灵感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