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奖项无动于衷会不会影响试验结果。我记得试验里我好像一直在关注我这半边,对方营利失利我好像不怎么关心。可能这个算是不典型的例子。
有可能信仰也能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我觉得没有必要与其他人比较。比较会产生争端,到头来很可能是总体收益下降。看看很多公司和政府,问题就出在内耗上了。
末世征象:地震 粮荒 战争 瘟疫 世界四分五裂

TOP

原帖由 Hartig 于 2008-4-19 22:59 发表

谢谢你发表的评论.在这个实验里没有对或者不对的反应.你的反映可能到是特别有科学意义.

请问,你觉得,你的意见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吗?这个我很感兴趣.
请问,有没有中国哲学家曾经表达过象你这样的观点?即,"对方营利 ...

在中国文化里,道教和佛教以及儒教对中国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分不清中国文化里哪个观点确切的属于哪个宗教或者哲学思想。
有一个哲学思想,来自中国的老子,就是道家思想。其核心是无为而治。和我的想法似乎类似。
但是具体的我还要查查古籍。

《道德经》第三章 老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里说出一种政治哲学,避免民众相争的方法是消除他们的欲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你知道每个人对生活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在完全公平的社会里,人和人不需要比较,因为每个人都满足,知足。当然欲望是无限的,这个政府可以通过不断的民众教育来实现“弱其志”的效果。而现代社会里,政府的做法恰恰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看见民相争,民为盗,民心乱。

可能我的这种想法在市场经济下并不是特别典型,但是可能也代表一部分人的想法。有人可能利用此想法在处于失败或者失利情况下给自己以安慰。我觉得,大部分中国人的想法一般比较柔性,或者说比较实际,缺少个人英雄主义的不成功就成仁的那种气魄。

除此之外在《圣经》(Die Bibel)也有类似的表述。这本书要比道德经成书更早。公元前1000年的传道书(Prediger,1000 v.u.z)9:11说跑的快的不一定夺标,有智慧的不一定得粮,有悟性的不一定致富,有知识的不一定蒙恩:因为人的遭遇都在乎时间和不能预见的遭遇。(Ich wandte mich, um unter der Sonne zu sehen, daß nicht den Schnellen der Wettlauf gehört noch den Starken die Schlacht, noch auch den Weisen die Speise, noch auch den Verständigen der Reichtum, noch selbst denen, die Kenntnisse haben, die Gunst, denn Zeit und unvorhergesehenes Geschehen trifft sie alle.)这里说人很可能因多种因素得到不同的结果。保罗(Paulus)也写过,人当知足,要满意自己的成就,不应当与其他人比较。(Galater 6:4)例如倒霉?何必与他人比较呢?随机因素实在太多了。相信在西方,如果人看圣经的话,多少也能受到影响。

希望能回答你的问题。
末世征象:地震 粮荒 战争 瘟疫 世界四分五裂

TOP

原帖由 Klein_Yu 于 2008-4-20 12:15 发表
人家信奉的耶稣基督,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本质不同。

我觉得不管一个人信仰什么,在一个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这种文化总是在他的行为方式或者潜意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例如对幽默的理解,待人接物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习惯等。人们很容易总结出一些民族的特点。这就是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
这个不会因宗教或者世界观的形成和改变而改变。因为宗教只是提供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不规范一切事情,就如没有宗教规定人必须用左边的牙还有右边的牙嚼东西一样(但是有些宗教歧视左撇子)。
末世征象:地震 粮荒 战争 瘟疫 世界四分五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