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非常好! 受教了。
可能有几个错别字,晋国应为“智氏”?赵襄子杀智瑶,引出豫让,因此应为“智氏”。

正统应为姬,次之为虢。秦穆公,晋文公为两强,后者挟天子,这是晋强大的原因。

“吴起变法”不在魏国,应该在楚国。吴起在魏国时候是将,只管打仗,连拔秦国五城,“战不还踵”就是这个典故。吴起在楚为相,才能变法。

“王龅”应为“王龁”,后面是对的。

“轻兵”应该没有断粮草,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骑兵五千人绝赵壁间。而“轻兵”应该是奇袭中计出了营壁,追击秦军的部队,是不是这样更符合特种部队的作战方法?

“一分为三”应为“一分为二”。

“魏国丞相信陵君”,当时应该是魏国公子无忌,也就是信陵君。

另外我有些问题,希望探讨。
步兵在骑兵面前不堪一击。骑兵迂回攻击两翼,威力确实很大。但步兵的两翼有弓弩,杀伤力比马上弓箭要大得多。而且关键步兵好养活,骑兵很难养。比如汉朝,卫青的一个骑兵基本要靠5个人来运输寄养,还不算提供粮草的人。那么从经济的角度说,我觉得特殊情况下,是不是不一定就非要骑兵对骑兵才能打,有时候步兵也是很好用的。
比如蒙恬在黄河以南,以北两战匈奴,打得就很成功。
Share |
Share

TOP

原帖由 zycoc1999 于 2008-7-2 23:44 发表
战术角度我不太懂,从战略上讲,长平坑杀赵国兵士40后,直接导致赵国青壮年龄的男性断层,赵武灵王穷尽一生建立起来的军事优势土崩瓦解,赵国也从此再无法在战国中争霸,在诸国中称雄,也不可能再对秦国形成有效的武 ...

恩,是这样的。战是不能了,守还可以。比如李牧就很厉害,西挡秦军,北拒匈奴。可惜赵迁中了反间计,落得了邯郸自尽的下场。
李牧的放匈奴从关口入,再打。使匈奴的机动性发挥不起来,也是很值得大家借鉴的。

TOP

原帖由 mmjsh 于 2008-7-3 01:47 发表

步骑混合战术才是王道,比如蒙恬和李牧对匈奴的几次作战。
而单靠一种兵种,多半要吃亏。
假如仅仅是据险防守,我觉得步兵完全够用。但是问题是城池的外面有无数的农田和农庄。骑兵过来了,杀完人抢一把就走,这 ...


你分析得很好。
从目前兵马俑的方阵上看,秦军两翼既有弓手,又有弩手,一站一跪,都是单兵操作。我理解应该是可以做到连续发射。
而我不能理解的地方在于,蒙恬战匈奴,是在河套地区,这里是平原地形,利于匈奴机动性的发挥。而从匈奴“退700余里”看来,蒙恬还追击了匈奴。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实在匪夷所思。
秦军弩兵最强,所以现在的说法多是从弩兵上找原因,可能是有些牵强,但目前实在没有更好的解释。
但正如你所说,步兵如何又从守转攻?如果能知道蒙恬的战法,那么在特殊情况下,就可以最经济地来和骑兵抗衡。

TOP

原帖由 Fry 于 2008-7-3 04:15 发表
白起之死也跟与应侯结仇有关,也可以说是窝里斗的结果,典型的将相不和。想当年秦国军事人才除了白起外,王翦蒙恬都是超级大将,就连王贲李信也都是拿得出手的将才,不搞内部消耗的话早统一中国了,内部争斗很可 ...

秦相大都如此,卫鞅生性残暴,魏雎气量狭小,大概只有百里奚还算仁厚。
当然这些人,如果不在秦国,也不可能能为相。中原文化,向来是看不起这些人的,出身都太低贱。也只有不太遵从中原文化的秦国才敢用他们。
能不能更早统一中国说不太好,毕竟楚国也很强大。北有黔中,巫,汉中,南有商于。可惜怀王胆小。不然天下也真难说是谁的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