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健先生,
关于你所谓"平原都市圈经济"的高论,
有几点想与你磋商一下.
首先,
到底是工业化催生了城市化,
还是城市化催生了工业化.
也就是说,
对现代经济而言,
城市化应该服从产业化,
还是产业化服从城市化.
个人观点,
对于现代经济而言,
是产业化催生了城市化,
同时城市化又反过来促进了产业化.
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古代"城市",
是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乡村供给为主要经济职能的"城邑"
毫无疑问,
古代的封建城邑是先有城市化,
而后形成服务于行政管理的"产业".
正是由于古代城邑的政治经济职能的特点,
所以,
古代中国城邑,相当多都形成于平原地区.
不过,众所周知的是,
古代中国"城邑"经济形态,
是违背现代经济规律的,
某种程度讲,
是扼杀现代工商业经济在中国启蒙和发育的帮凶.
而起源于工商业文明的现代城市,
比如欧美相当多的国际都市,
更看重资源流通的核心要素,
区位与基础.
所以,起源于工商业文明的相当多的现代都市,
很多都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
而并不注重地貌特征,
强求平原条件.
所以,
起源于工商业文明的现代城市,
很多都具有丘陵山地的地貌特征.
很清楚了,
中国下一步都市圈的布局,
是形成行政管理乡村供给的古代城邑模式呢?
还是尊重现代经济规律,
以区位与基础为依据,
布局现代产业,推动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以市场和经济为主要力量促成其城市化呢?
如果中国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率,
不是为了中看不中用,浪费国家资产,
答案当然是后者.
因此,我不得不说,
类似于王健先生的食古不化的十八世纪前的平原经济论,
可能会是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事与愿违巨大浪费的罪魁祸首!
对于中国古代的锄头来讲,
丘陵山地是城市建设的阻碍,
而对于机械化的现代城市建设来讲,
它就不算什么阻碍.
可见,
王先生的平原经济理论,
就是锄头理论,
王先生的平原思想,
就是锄头思想.
如果中国沿着锄头思想开历史倒车,
那实在是一个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