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试试看吧:
次级债:应该指“次贷”,估计指的是美国的次贷市场,这个不用解释了吧。

流动性过剩:通俗来说,就是人们都不愿意存钱,而是更多的消费或者投资,和货币政策相关。中国因为出现通胀,银行实际的利率为0或者为负值,存钱就意味着损失,所以人们不愿意存钱了,而且拼命的花钱,当然通胀只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不是唯一原因。过剩的流动性会加速通胀,促成经济发展过热,造成负面影响。

贴现窗口利率:应该指的是“再贴现率”,就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它和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对市场货币多少的控制。就是说,央行想减少市场的货币量的话,就提高再贴现率,这样的话商业银行的借款价格就高了,整个市场的贷款利率也随之提高,市场上贷款就少了,货币量也因此减少。

中国资产价格过高:你可以理解为房价过高,股市市盈率过高,也是经济发展过热与货币政策不协调的表现形式

有不对的欢迎指教。

TOP

次贷是那些信用程度较低甚至没有信用记录的贷款,相对于常规的银行贷款而言,贷款审查过程简便,风险高,利率也高。

TOP

可能这个解释更准确一些:

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抵押贷款而言的。美国房地产贷款系统里面分为了三类: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目前出问题的就是美国的第三类市场。一类贷款市场面向信用额度等级较高、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而三类贷款市场是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因信用要求程度不高,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至3%,在美国次级贷款市场所占份额并不大。按照官方说法,次级房贷占美国整体房贷市场比重的7%到8%,但其利润最高,风险最大。据介绍,许多借贷者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收入证明就能贷到款,如罗杰斯所说,“人们能够无本买房”。

TOP

原帖由 Hornbach 于 2007-9-19 21:25 发表

俺对于这次美国房贷市场危机的来龙去脉,从哪里引发,这个连锁效应的具体环节是怎么样的?还不是很清楚
能不能给解释一下


没有看到详尽的报道,下面这些能揭示一些:

我们正在经历证券化金融市场这个新世界的首个危机。此次动荡的源头在于美国本身的信贷扩张和金融创新。我们不能将其归咎于周边经济体的“裙带资本主义”,反倒应该归咎于这个全球经济核心的不负责任。
  首先,为何这场危机始于美国?

  答案是:“因为借贷,傻瓜”。债务违约总是会引发重大金融危机,因为债权人认为他们应该得到还款。2005年前后,美国家庭取代上世纪90年代的新兴市场,成为全球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净借款人。

  第二,什么为此次危机创造了条件?

  是愚蠢的借款人、愚蠢的投资者和聪明的中介机构。中介机构说服借款人借入他们无法负担的债务,投资者投资于他们并不了解的产品。事实上,即便是借款人可能也不愚蠢:如果一个人一无所有,那么他们投机日益上涨的房地产,可能是一种相当合理的行为,因为他们知道,个人破产总是一个解决办法。

  第三,为何此次危机会愈演愈烈?

  和以往一样,答案就是“传染效应”。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上周末在杰克逊霍尔会议的讲话中描述了这一过程。“尽管此次事件似乎主要是由次级抵押贷款领域担忧加剧的引发,但全球的金融损失已经远远超出对这些贷款哪怕是最为悲观的预测。

  第四,此次危机的影响可能有多严重?

  由于美国人是以本币举债,美国当局似乎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放松货币和财政政策。不过,全球经济增速显著放缓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一个原因是,即便是美国也不能冒失去债权人信心的风险。另一个原因是,风险溢价可能全面上升,许多国家的经济活动将受到负面影响。不过,还有一个原因是,银行可能缺乏取代暂时性收紧的非银行信贷的资金。

  此外,如果美国家庭紧缩开支,看不出来谁会成为全球“最后的借款人”。最后,巨额损失还可能在其他地方出现,特别是其他国家估值过高的房地产市场。

TOP

[quote]原帖由 Moses 于 2007-9-20 09:54 发表
接着再问些个问题吧:

这些问题都很复杂,也是目前讨论得最多的问题,我研究了一些网上的文章,有一些粗浅的看法:

1.中国目前的消费价格指数CPI虽然呈现较高同比增长,但由于证据不足还不能认定为严重的全面通货膨胀,而只是短期效果。这个观点主要的论据是:

第一,目前的CPI增长是短期效果,主要是由猪肉的供求失调引发的。由于去年包括猪肉的养殖业出现产能过剩,价格大幅度下跌,因而打击了农户的饲养积极性,加上养殖业的疾病防治工作不到位,因此造成今年的猪肉供给不足,由此引发食品价格全面上涨。由于中国CPI计算中,食品消费比重高达30%,因此食品的涨价引发了较严重的CPI增长。

第二,CPI的增长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的定义是“全面的物价上涨”。消费中包括了食品消费和非食品消费,根据分析,非食品消费的价格上涨幅度很小,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更有小幅下降。
第三,通过国家对于养殖业的政策性调控,猪肉供求应该在一个养殖周期后恢复正常,就是说CPI会再回落。

2.另一个观点认为:本次的CPI上涨是积压的通货膨胀的一个导火索,即便有政策调控,通胀的趋势不可避免。支持通货膨胀观点的论据是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和高居不下的外汇储备,由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谨慎稳健的小幅度升值,庞大的外汇进入央行,导致本币供给膨胀,当然,货币供给增加还不足以引发通胀,但是又加上高流动性就死定了,必然出现通货膨胀。

从今年央行和财政部的政策可以看出来,这个观点是政府嘴上不说,心里却担忧。看看央行,今年5次加息,目的就是为了抑制流动性,但每次的幅度都很小,看出政府很谨慎,想既达到紧缩货币效果又不影响行业,但同时加息又进一步吸引热钱进入,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很是让人头痛。

再看财政部,今年发行的特别国债也是一个焦点,这一财政政策目的之一就是回笼本币,并进行国家境外投资,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缓解本币流动性过高。
当然这些政策对于抑制通胀趋势来说幅度都很小,效果也不明显。

3.对于房价来说,单靠货币政策是无法抑制房价的,除非大幅度加息,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小幅度的加息作用甚微。对于控制房价,我认为有效的方式还是财政政策和行政方法。前些天讨论的“一户一房”政策比较有建设性,但问题也很多,无法实施。

4.房价和地方保护主义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没有研究。

TOP

原帖由 Moses 于 2007-9-20 10:06 发表


关于这个贴现率, 我说点个人想法: 再贴现率调高, 就是因为有比较多的普通储户在存款未到期的情况下提前要求取钱, 导致商业银行周转资金的不够..央行为控制商业银行更谨慎的借贷, 因此调高再贴现率..那之所以普通 ...


呵呵,央行控制再贴现率不是因为你说的这个原因,而是货币政策的需要。因为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央行控制市场利率的遥控器,它一动就牵动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