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及归国人员的心理误区如何调适



[url=http://209.85.135.104/search?q=cache:qVVoxUlIPZkJ:www.bjdj.gov.cn/Article/ShowArti ... BA%E5%91%98&hl=zh-CN&ct=clnk&cd=2]http://209.85.135.104/search?q=cache:qVVoxUlIPZkJ:www.bjdj.gov.cn/Article/ShowArti ... %BD%92%E4%BC%98%E5%8A%BF+%E5%BE%B7%E5%9B%BD%E7%95%99%E5%AD%A6%E5%BD%92%E5%9B%BD%E4%BA%BA%E5%91%98&hl=zh-CN&ct=clnk&cd=2[/url]

入世后,我国急需大量的国际化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是国际化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国际化人才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并不是说出国学习一趟回来就算是国际化人才了,而是文化、心理层面的概念,那些出国之前在国内企业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国外院校毕业之后又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他们对国内外企业运作都十分了解,同时对两种文化都非常熟悉,这样的人才是最适应市场需求的国际化人才。



  一、归国留学人员概况

  自1872年第一批公派留学至今,我国学生赴外留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成果,提高自身素质。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中国派出的留学生近40万人,其中有15万多人已经学成归国。此外,“海归派”的人数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

  我国留学人员情况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大多到发达国家留学,以美国为最多,有11万人,占全部出国人员比例66.7%;其次为日本,占9.1%;第二,进修人员明显减少,从1982年到1985年间的58.9%减少到1994年到1995年间的20%;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急剧增多,从1982年到1985年间的37.2%增长到1994年到1995年间的66.3%;第三,学科分布发生变化,涉及领域拓宽。①
  中国教育部编撰的《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一书从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出国与回国时间、留学国别、留学方式、出国及回国留学人员的地域分布以及所学专业和回国任职的情况等若干方面,对书中收录的424名优秀归国留学人员进行了分类和归纳。从性别构成上来看,女性仅占总数的7.5%,男女比例悬殊;年龄构成以50年代出生(40-49岁)的人最多,其次是40年代出生(50-59岁)的人;从留学国别来看,留学美国的人数是最多的,其次是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留学方式以访问学者、进修及客座教授身份出国留学的人次最多,其次是在国外获得各类学位的博士硕士以及博士后;有一半的优秀归国留学人员都集中在京、沪两地任职。②对个人发展的考虑是我国留学人员回归的主要原因。这些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发挥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主要是在他们各自的专业学科领域,而中国政府对于他们的重视和所寄予的厚望也是无庸置疑的。“海归”队伍中大部分人员目前承担着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的科研、攻关项目,不少“海归”已经成为科研、经济、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中坚力量。


  二、留学人员的心理误区

  很多留学人员由于专业发展和个人生活方面的考虑选择了留在国外,但随着美国经济的滑坡和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那些愿意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留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鼓励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中国创业。北京、上海、广州等开放度比较高的城市早已加入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他们纷纷承诺高薪,投资建立创业园,为精英们搭建施展身手的舞台。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为国服务的天地越来越宽阔,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新热潮正在到来。

  留学人员归国以后大多从事的是管理岗位的工作,很多留学生为自主创业的企业总裁或CEO。CEO是当前受人关心的企业高级领导者,他们给人的印象是能干、精力充沛、善于应变、勇于竞争。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都要忙于应对,时刻都处于应激状态中,这种心理上的压力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从归国留学人员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出发,我们分析留学人员可能存在如下一些心理误区。

  1.认识偏差

  曾经,“海归”们的身上似乎有一层无形的光环,他们凭借高学历、海外求学背景而为人所仰慕,回国后也是各用人单位争相聘用的“宝贝”。优厚的待遇,可观的高薪是“海归”们的标志。然而最近从人才市场传出的讯息表明,“海归”的吸引力正在减弱,有的“海归”甚至在求职中故意隐瞒自己的身份。“海归”似乎不再像从前那么“吃香”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据了解,留学生回国热潮兴起和本土人才竞争力上升是“海归”失势现象背后的两大原因。留学生回来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功成业就,想回来拓展更大的空间;二是面对海外生存的压力,难以自恃。而后者是大多数。其一,大批“海归”回国,造就了“海归”四处开花的局面,使人们对“海归”的认识平淡化,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那些光环也随着回国人数的增加而逐渐趋淡。其二,“海归”镀金成色不足,海外的“短期军校”使相当数目的“海归”整体质量大打折扣。“海归派”的优势原在语言和国际视野,但现在不少中国企业每年都派员工出国培训,加速了本土人才的国际化,从而减弱了海归一枝独秀的影响力。许多“海归派”在国外仅仅是获得了一纸文凭,而缺乏相应的工作经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海归派”如果不重新估计自己的价值,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很可能会在竞争中遭遇失败。

  留学人员学成归国以后,他们的自我期望值一般都比较高,满以为能够在国内市场一展宏图,但现实和理想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距。难于获得自己期望的高薪工作,一部分人就会产生心理的失落和不平衡感,严重者还会导致自卑感。从背景上分析,留学人员可能有两种差异较大的背景,一种是国内的优秀人才出国深造,一种是在原先的教育体系下未能获得良好教育而选择出国留学的。而后一种留学人员更容易出现自卑感。

  2.西化情结

  “海归”虽然具有良好的教育和技术背景,但是在资金运作、市场营销等方面还稍显欠缺,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少留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国外,对国内情况反而陌生了,这也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专家分析,在国外受教育,然后带着国外的理念、工作方式回国工作的留学生,他们的长处是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理念,但是最大的不足是他们跟中国的文化背景、管理理念等方面有很大的脱节,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还未完全确立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他们的那一套行事方式不见得能占上风。“海归派”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留学生回国创业已成潮流。据统计,全国现有60多个留学生创业园区,留学生企业近4000家,产值超过100亿元。然而,创业不顺利的也不在少数。那么,“海归派”归国创业受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创业园孵化功能不到位、创业经验不足、资金压力大之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环境欠规范。回国创业,“海归派”们面临着许多困惑:他们在中国办事,循正规途径可能会拖三阻四,走关系反而简单易行;竞争环境并不公平,其中一大障碍就来自于政府本身;文化适应太难;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封锁先进的科技和产品;缺乏诚信。③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归国留学人员不免会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渴望融人国内大环境;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能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行事。当二者出现差异时,就会发生冲突。留学人员回国后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有个体的行为、习惯、兴趣、利益、愿望和工作方式与国内规范、要求的冲突,还有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进而影响其工作绩效。

  3.精英情结

  “海归”在我们的印象里一直就是“精英”的代名词。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国家管制、语言限制和费用等原因,能够出国留学是一件困难也是一件“长面子”的事情,而能够“荣归故里”就更是让人羡慕。留学人员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声望,以及政府对他们寄予的厚望和给予的优待,都使他们堪称“天之骄子”。这些留学生毕业后,分流出一部分人回国创业,他们确实用真才实学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中关村、苏州高科技园区就是例证。而现在,我国加入WTO也必将带来巨大的人才流动,“海归派”以其国际化的学历背景和在国外涉足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人才市场的“新宠”。

  留学生的派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需应运而生的,他们所蕴含的能量,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愈益显示出来。留学人员有四个方面的优势:外语水平较高;学术视野广阔;能较为熟悉地使用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发展国际关系的能力比较强。此外,留学人员还有特殊的辐射和节点作用。上海翰威特咨询公司最近所作的一次调查显示,那些持有海外“绿卡”的人仍然是人才市场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工资远比那些没有海外经验的当地雇员高,提升也比他们快,并且还享有更为丰厚的各类保险和补贴。

  由于以上原因,在归国留学人员中不免会产生一种精英意识和排外倾向。不少留学人员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就可以出成果。自身条件好、素质较全面、工作能力强的留学人员容易自傲,表现为创业中的狂妄自大、不屑一顾。其实,个人的优势并非绝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留学人员在回国创业时要真正做到正确的评估自己,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我是一片云
Share |
Share

 三、归国留学人员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1.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海外留学人员是一个大群体,虽然他们有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尤其在外语、计算机等方面有优势,但不是个个都优秀,不一定都比国内的人才强。从留学人员自身而言,要做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自信心,尤其重要的是要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留学人员回国后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失望情绪,进而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人的失望情绪,又是同他对某件事情的期望程度相关的。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后因结果不理想而产生的失望程度也就相应越高。理想状况与客观现实的差距是经常存在的,人们的心理期望值与实现值的差距也是常有的,因此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在所难免,关键是怎样看待和处理挫折。
  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是学会科学的归因。按照社会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把成败得失归之于某种原因。科学的归因,即找到产生挫折的真实的原因,将不良归因置换为某种中性的、无害的归因。一般而言,产生挫折的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但不管是归结于内因还是外因,都不能有“怨天尤人”的不良心态,而应该通过调整目标、增加努力、改变行为等方式来克服挫折。有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才能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选择理智的反应方式,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从而应对各种挫折,及时疏导消极情绪,减轻和排除精神压力,防止心理失调。
  2.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毋庸讳言,海外中国留学人员作为一个整体有其弱点,如因多年在外,易与不断变化发展的国情脱节。这在一部分年龄较轻,出国前尚无实际工作经验的留学人员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因此,无论回国还是在当地为国服务,与国内的合作与交流对中国留学人员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再学习过程,有助于他们熟悉与了解中国国情,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④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归国留学人员自我心理调适的重要方面。个人适应环境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个人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二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去改变环境。也就是说改变自我与改造环境是帮助个人获得良好适应的途径。但是,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加上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改造环境绝非易事,因此,更多的情况只能是依靠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来适应社会环境。
  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是艰难的。如何让他们尽快打开局面?其一是要扬长避短,不必都挤创业独木桥;其次既要外练,还得内修,继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三则要团结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创业,营造一个创业的良好氛围。留学归国人员自身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回国后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调整心态,结合自身优势,发扬一种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创业精神,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3.正确定位和认识自己
  “海归”人员应有紧迫感,因为留学人员的可用性周期是有限的,其峰值约为从现在起到今后的10到15年。而这段时间恰好是我国经济、政治改革和与世界接轨的极为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必然伴随着国际人才竞争加剧的严峻现实。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势在必行,这是因为:首先,海外求职的机会少;其次,留学人员难以融人西方社会。选择加入“海归”大军,态度务实才不致成期望落差。尤其在“海归”热潮不减,但企业招聘却已把对岗位的适应程度的重视高于应聘者的留洋背景时,了解自己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国内在安排留学人员方面捧得太多,这样会有副作用。实际上许多留学人员在海外找工作很难,低三下四到处求人,但是一踏进国门态度就变,指手画脚,要职称、要住房、要待遇,开价太高,这是很不好的。从政府角度而言,面对可能出现的大批留学人员回国的局面,应建立对海外回国留学人员的评估机制,对回国的海外学者的实际水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⑤现在国内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方面提出一些优惠政策是必要的,但最终海外学者回国要靠实力和平等竞争得到应有的待遇。
  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回国留学人员都能较快地重新适应国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但也有部分留学回国人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⑥有的人过分强调国内外客观条件方面的差距,有的则缺乏一种回国创业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针对部分留学人员出现的心理误区,我们认为留学人员自身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要有创新精神,也要有团结协作、共同创业的精神;要正确处理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关系,艰苦奋斗,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同时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①邹平:关于我国留学人员情况的思考与对策,《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4期,第6-8页。
  ②程希:对优秀口王国留学人员的若干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6月第2期,第22-31页。
  ③胡慧平:什么阻碍了“海归派”创业。《组织人事报》东方经理人导刊,2002年12月26日第196期。
  ④贾浩:对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状况的分析和几点建议,《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第58-62页。
  ⑤汤锡芳: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势在必行,《神州学人》1997年第5期,第21页。
  ⑥陈昌贵,阎月勤:我国留学人员回归原因与发挥作用状况的调查报告,《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第5期,第13-19页。
我是一片云

TOP

我是一片云

TOP

没错
没出国不等于非国际化人才

[ 本帖最后由 fishbone_guyu 于 2008-4-4 21:50 编辑 ]
Gromit:偶是超级胖头陆大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