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瘋狂霸凌香港唯有當自強

上週,我呼籲香港人要係好經濟“安全帶”,話音剛落,美國政府再次出拳,對中國發起所謂的“清潔網絡行動”。

針對大批中國的科技公司如華為、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以強盜的方式或逼賣、或強奪,一副將我欲除之而後快的霸凌嘴臉。



國家與國家的較量,在國際政治中並不少見,但一個發達國家針對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屬下地區,連連出招打壓,實屬罕見。

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事實,《港區國安法》的實施,狠狠地擊中了美國過去多年來政治干預、破壞香港“一國兩制”的要害,打亂了欲把香港成為顛覆內地橋頭堡的部署。

1

美國作出歇斯底里的反應,在短時間內對香港連連放出陰招:
國會即通過了實施《香港自治法案》,特朗普同時簽署行政命令,取消對香港的特殊待遇;
對香港實施軍民雙用科技限制;
聯絡一些西方國家宣布暫停與香港的引渡條約,禁止向香港出口警用設備;
向港交所發動“攻擊”,揚言美國上月取消香港特殊待遇地位,可阻止香港從紐交所、納斯達克等所有美國的交易所搶走龐大業務,吸引更多投資者重回美國市場。
對香港一些涉及國安法的特區官員及相關人員列入製裁名單,並以流氓的方式將當事人的私人資料公諸於世。



對於美國的正面打壓,香港不能說沒有壓力,尤其是對投資而言,心理壓力可能大於實效壓力。

而且,美國的打壓還看不到有停止的跡象,特別是隨著美國總統大選日益臨近,特朗普已發起了總統保衛戰,可能會不惜一切代價,把中國以及中國香港,都當成是他最後搏奕的主要對象。

所以, 我說香港要緊繫經濟“安全帶”,迎接未知的各種風波。

面對來自美國的打壓,香港經濟必然出現重大轉折,就是不可能再把美國作為單一消費市場而長期依賴,而是要重新審視香港未來的出路在哪裡,適應新的市場格局上的變化。

只有這樣,才能將被遏制的壓力,轉化為可發展的動力。

2

第一,爭取更多的中概股回歸香港股市。

今年五月美國參議院亦通過法案,若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連續三年無法審計外資上市公司,以確定其不受外國政府控制,有關企業將遭勒令除牌。

美國的所謂“無法審計”,很多時候已經被政治化了,但這一規定,客觀上可以推動中概股加速回流。

今年繼阿里巴巴後,已有京東、網易來港第二次上市,德勤早前估計今年或有五至八隻中概股會來港,變相吸引資金來港,這對香港而言是意外的收穫。

第二,香港做好外向型的市場。

香港做生意遍布五湖四海,這是歷史形成的優勢,美國取消所謂“最惠待遇”不會改變香港這一特性。

疫情發生後,亞洲和歐洲主要國家已成為率先恢復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的地區,但是美洲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仍然在與病毒抗爭,甚至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可以預見,美洲和部分其他發展中國家將不再是活躍的市場,需求也不像過去般活躍。

為此,香港要調整過去銷售商品和服務的首要市場,根據疫情的變化尋找新的出口地區。

如果各方意識到這點,那麼香港的外貿將會重新起動。

第三,主動融入內地的“經濟內循環”。

香港要從“經濟內循環”中發現機遇,抓住機遇。

近期,中央政府在取得抗疫初步勝利後,務實、穩步地出台了不少促進經濟、民生的政策。

我們往近處看,針對大灣區發展在短時間內出台了若干方案,其中“關於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方案”,規劃建設13個城際鐵路和5個樞紐工程項目,總里程約775公里,形成主軸強化、區域覆蓋、樞紐銜接的城際鐵路網絡。



建設項目總投資約4741億元,資本金比例50%、計2371億元。

“規劃”一旦起動,大灣區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將更加流暢,特別是釋放土地效用有了更大的空間。

香港可以在融投資、項目建設與管理、科技應用等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的發揮。

中央出台擴大內需市場,不但有益於內地企業,也是為香港打開了發展之門。

此外,內地的新經濟、新基建也正待起飛,龐大的消費市場,造就瞭如騰訊、阿里巴巴、京東、抖音等讓美國既恨又愛且怕的創科企業,香港在為這些企業投融資方面,都將大有所為。

第四,國家將就第“十四五”規劃組織編制,香港應主動參與,爭取有利發展的定位和機遇。

中央宣布,將開始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相對於“十三五”時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四五”的核心內涵將轉變為全方位創新,核心是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香港如能抓住新一輪的創新建設的楔機,搭上國家的快車,相信香港會開拓出新的局面。

在止筆之時,美國公佈了製裁中央和香港涉國安委官員的具體名單,這些動作完全是預料之中,美國對香港的打壓仍會持續,我們只能自強不息,逆境中前行,化壓力為動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