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国历史和经济的几个帖子--共享

德国历史


--------------------------------------------------------------------------------

    日耳曼(German)这个民族的称呼大概是从公元前90年开始,指称斯堪地那维亚(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欧的民族。而「德意志」则是这些部族使用的语言,最后才演变成居住地的称乎,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国」、「德国」。公元8世纪,这个地区在卡尔大帝的统治下日益强盛。

  罗马帝国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公元前58年将疆域拓展到莱茵河。当时的日耳曼诸蛮族,在贺尔曼(Hermann)的领导下团结起来,于条顿堡森林(Teutoburg Forest)大败罗马军,大家也就以「条顿(Teuton)」之名来称呼这个民族。条顿民族此后成为罗马头痛的地方问题,数次的劫掠终于导致罗马帝国的败亡。


  法兰克人趁着日耳曼诸族对付罗马人时,将势力伸展到莱茵河谷。三世纪时的查理曼(Charlemagne)帝国几乎统一了日耳曼诸族。虽说查理曼大帝带动了行政革新和文化进步,但帝国内部的继承问题,导致不敌外族入侵,于843年分裂,进入分治的神圣罗马帝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俗称的欧洲黑暗时期,却是地方通俗文学兴起时,而日耳曼语的使用也逐渐带动民族国家的认同。这时期的文学内容主要内容为发扬骑士精神的故事,或是骑士与贵族女子的爱情故事。


  德意志民族直至十四世纪哈布斯堡王室( Habsburg)逐渐得势,日耳曼民族的国家定位也越趋明确。1538年,汉撒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形成,则整合了所有的日耳曼商业城镇。


  公元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发表论文向天主教会挑战,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先驱,也间接引发了三十年战争。马丁路德在文化上的贡献,包括重新翻译圣经,也造成了日耳曼方言的整合,标准高地德语(High German)就此诞生。


  宗教改革的影响不只限于信仰活动,也引发社会整体环境的变化。日后的30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 1618-48),是日耳曼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大灾难,导致人口锐减1/3以上,结束该战争的威思法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将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人数提高至300名,哈布斯堡皇室的权威开始动摇。神圣罗马帝国至此已有名无实,但仍继续苟延残喘150年,政治实权则掌握在林立的地方小君侯手中。


  18世纪初,在明君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the Great)的开明专制政权下,日耳曼诸邦中的普鲁士王国(Prussia)兴起,努力跻身欧洲强国之列。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I)任命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为宰相。这位老练的政治家笃信铁血哲学,作风强悍。他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日耳曼民族国家,而藉由发动对外战争,是有效提升内部团结的最好方法。俾斯麦先促使北德统一,再藉由对法战争,激励北德各邦联的统一,终于形成德意志民族国家。1870年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德意志大获全胜,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Emperor Napoleon III)被俘,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虽说现在的德国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傲视全球,但德国的工业化却是从19世纪末才开始加速进行,在短短的40年间,便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然而独裁的政治制度却跟不上工业化的脚步,社会上因而产生严重的摩擦。为了化解国内的动荡情势,当政者再度藉由激进地向外殖民发展来移转焦点。此举造成德国在欧洲外交上的孤立,与邻国紧张关系不断升高。当时德国的军力在全球堪称第一,迫使英、法、俄三国不得不订定协约(Triple Entente)与之抗衡。


  公元1914年,奥地利王储遇刺,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德国和奥地利联合,对抗法、俄、英的局面。新式的武器则造成史无前例的惨重伤亡。德国采取的潜艇无限战迫使美国也加入战局,令战争前期窘态毕露的协约国起死回生,赢取最后胜利。德国战败,德国国王逊位,成立威玛共和国。战后的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对德国订立严苛的赔偿,并削减德国军武能力。


  公元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恐荒,加上国家钜额赔款,导致民不聊生,内政动荡。由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纳粹党(Nazis),得以藉民族主义获取大部份德人的认同。藉由多次选举及政治手段,希特勒终于在1933年1月,由总统兴登堡(Hindenburg)任命为总理,取得政权。


  1935年希特勒开始施行种族纯化法(Racial Purity Laws),剥夺犹太人的德国公民权,禁止「亚利安人(“Aryans”)」与犹太人通婚。他巧妙地运用基督徒与犹太人之间的宗教仇恨和种族优越意识,凝聚大部份人的共识。1942-45年间,6百万名犹太人惨遭屠杀,这数字占当时欧洲犹太总人口的2/3,其中多数来自波兰及苏联。另有5百万名其它受害者──战犯、斯拉夫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弱智者及政敌,在纳粹集中营遇害。纳粹时代的暴行不只是惨绝人寰的悲剧,其恐怖程度远超过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


  集大权于一身的希特勒,强力扩展军备。希特勒更进一步片面废弃凡尔赛条约,摆脱赔款与限武和约,悍然吞并了奥地利,进而侵略捷克。同盟国(Allies)此时对德国的侵略行为尚采取姑息态度。


  1939年9月,德国坦克部队开进波兰,迫使对波兰有协防义务的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然而德军的闪电战(Blitzkrieg)在短短时间内便几乎席卷全欧,到了1941年,只剩英国仍在负隅顽抗。6月间希特勒毁弃与俄国斯大林(Stalin)的盟约,以破竹之势入侵苏联。初期俄军虽蒙受重大伤亡,但闪电战终究不敌俄国的严冬,希特勒无视于德军的折损,坚不撤退,终于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一役成为东线战事的转折点。


  德军自北非战场援助莫索里尼(Mussolini)失利后,便节节败退。1945年3月,盟军渡过莱茵河,4月俄军苦战之后攻下柏林,希特勒则在兵临城下之际自戕。


  1945年7月,雅尔塔条约将德国分为东西占领区,分别由苏俄和英美托管,柏林则由二者共同管辖。但是战后苏俄与欧美各国关系渐趋紧绷,共管难度大增。1949年东德(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与西德(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政府分别成立。1961年苏俄更在冷战高峰期兴建柏林围墙 (Berlin Wall),以遏止年轻劳动力持续流失。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双方同意原西德制定的「基本法」﹐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为统一之后的德国称号。

[ Last edited by !@#$% on 2005-2-13 at 17:15 ]
欢迎您与我探讨数学问题

德国的政党概况

德國
政黨法(Gesetz über die politischen Parteien)

相較於其他社團組織而言,德國政黨享有基本法所賦予之獨特地位。基本法第二十一條規
定:政黨旨在協助凝聚民眾之政治意志。任何人可自由成立政黨,但政黨內部秩序須符合民主
原則,而政黨之資金及財產來源與運\用必須公開。政黨追求目標及黨員行為若妨礙或違反自由
民主之基本原則,或是危及德意志共和國之存在,即違反憲法。違憲之判決由聯邦憲法院為
之。
雖然基本法指示須另定聯邦法律,但德國各政黨早年並不積極推動「政黨法」。第一部政
黨法草案於1959年由聯邦政府提出,歷經多年折衝妥協,直至1967年7月24日聯邦眾議院始通
過各黨都能接受的折衷版本。全法共七章四十一條,內容乃進一步規範基本法所觸及之政黨內
部民主、政黨財務以及政黨查禁三大主題。
政黨法自1967年實施至今經過多次修正,最近一次修正日期為2002年6月28日。歷次修法
皆與政黨財務問題(政治獻金、國家經費補助、財務報告等)有關,修法動機有應聯邦憲法院
相關判決而作調整,亦有因政治獻金醜聞爆發而亡羊補牢者。其他條文以及全文架構則大致未
變。

德国的政党概况

  自1990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德选举以来,德意志联邦议院中共有6个政党。它们是:基督教民主联盟、德国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基督教社会联盟、民主社会主义党以及联盟90/绿党。德国实行多党制,主要有以下政党:

  ◆ 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社民党。主要政党。1875年由德国工运中的拉萨尔派“全德工人联盟”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派“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合并而成。纳粹时期被取缔,1945年10月重建。简称社民党,建于1875年,二战中被希特勒取缔而转入地下,战后重建。1998年9月,社民党人施罗德击败科尔,随后出任联邦总理。社民党的党员主要来自工人和职员。

  ◆ 联盟90/绿党(Buendnis 90/Die Gruenen)。1993年5月由德东部联盟90/绿党和德西部绿党合并组成。 绿党原是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的联合组织,始建于1980年1月。绿党的党员主要是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反核能者。

  ◆ 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简称基民盟。最大的政党。1945年12月成立。1947年以来与基社盟结成姐妹党。1949~1969年,1982~1998年执政。简称基民盟,是战后建立的政党,康拉德·阿登纳以及科尔都是基民盟的党员。基民盟是一个政治上保守的党,其党员主要是基督教徒。基民盟与基社盟是姐妹党,这两个基督教政党主要面向的是基督教教派的选民。两党经常联合组成基督教联盟党参加竟选。

  ◆ 基督教社会联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简称基社盟。1945年10月成立,只在巴伐利亚州设有组织。简称基社盟,始建于1946年1月8日,是巴伐利亚州的执政党,活动范围只限于巴伐利亚。基社盟的党员70%-80%是基督教徒,并且大部分为大企业主和中高级职员。它代表着一些大财团、大银行、大企业的利益

  ◆ 自由民主党(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简称自民党。1948年12月正式建党。 简称自民党,为战后建立的政党。几十年来,自民党在德国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中间人” 的角色,它在基督教联盟与社民党这两大政党之间起着“平衡器”的作用,决定着两党谁主政,而且由于它与这两党的政见分歧常使联合政府破裂。自民党主要代表着中产阶级的利益,其党员主要是中小企业主、自由职业者和一些官员。

  ◆ 民主社会主义党(Partei des Demokratischen Sozialismus),简称民社党。前身是民德统一社会党。1990年2月改为现名。 简称民社党,是由原民德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演变而来的。德国统一后,它无法作为较大的政治力量立足于政治舞台。但越来越多的德国东部人把民社党看作是自己的政党。民社党的党员主要是工人、职员、教师、少量的官员和自由职业者。

  ◆ 德国的共产党(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为1956年被禁止的德国共产党。

  ◆ 共和党(Die Republikaner),1983年成立。自称是“社会、爱国主义政党”,政治上右倾激进,主要争取工农选民,反对外来移民。1992年和1996年进入巴符州议会。
欢迎您与我探讨数学问题

TOP

联邦德国的经济复兴
德国在第二次大战中战败,无条件投降,不仅使国内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而且领 土被分割,政治上由占领当局主宰一切。1949年,两个德国先后成立,德国历史开始 新的一页。曾几何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的经济竟然复兴。这是战后 世界史上引人注目的问题:一个战败了的被分裂的国家,怎样能在短时期重新进入世 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之中。 阐述联邦德国的经济复兴问题,起迄时期众说不一。有的从狭义的纯经济角度论 述,一般指所谓“经济奇迹”时期,严格的只定为1948年到1955年;较宽的阐述到19 65年,少数迄于1973年。也有人广义地论述联邦德国经济复兴,德国作为战败国如何 重新跃入世界强国之林;其通常的下限是到70年代初期。我认为从寻找发展的角度来 论述联邦德国的经济复兴问题,单单阐述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是不够的,因 为讲复兴,不单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还应包括国家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重新在国际舞 台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情况。如果这样看,那末联邦德国真正返回国际舞台,并作为一 个大国而为世界所公认,应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时联邦德国开始推行新“东方 政策”;加入了联合国;摆脱了单纯一面倒的外交政策,真正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 活动于国际舞台上。如果联系到西欧复兴问题,下限定在70年代初也较合适,因为19 73年1月1日起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共同体从6国扩大到9国。以共同体为代表的西欧 联合进入一个新时期,西欧被公认为世界主要力量中心之一。因此,本文阐述的起迄 日期是从德国战败之后到70年代初。

战后德国西部社会经济的衰败

战后德国国土被分割和占领,城镇、铁路、发电厂、通讯系统、工厂和民房建筑 受到严重破坏。原欧洲最大工业中心鲁尔区变成死气沉沉的废墟。据战后初期调查, 美占区12,000家工厂中只有10%还在从事有限的生产,英美占领区内有2,341座铁路 桥梁被摧毁,50%以上的机车和30%的货车被损坏,城市中心几乎到处是断壁残垣、碎 砖乱石。克虏伯军火企业中心埃森市,房屋建筑被毁 87%,近乎一座死城。战后幸存 的德国人民为希特勒发动战争承受了沉重苦果,他们中极大部分人既失去了工作又丧 失了家园。城市里无数难民像老鼠钻地洞那样住进了地窖和建筑物残骸的空隙处,用 砖、木、纸板和金属片来抵御风雨严寒。60% 的居民处于严重饥饿状态,战前通常每 天吃3,000卡路里热量食物,现在按官方配给每人每天只有1,550卡定量,有时甚至 连这点食品也得不到保证。1946至1947年严冬,鲁尔区每人每天定量只有六七百卡。 人们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许许多多儿童得了软骨病。柏林的儿童死亡率高达 16%。 总之,当时普通德国人最关心的是头上瓦、桌上食、炉中火,他们为寻求工作维持生 计而日夜奔波。 战后德国西部工业生产设备除已遭战争破坏者外,其余还遭到战胜国的拆迁和种 种限制与管制。1946年,美英占领区的工业生产只有1936年的1/3,其中钢铁业为21%, 有色金属为18%,汽车制造业为17%,纺织业为 20%,整个西德的煤产量和发电量,分 别相当于1938年的27.8%和39.8%。在职工人数只为战前的 76%。1947年西德在资本主 义世界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只有0.5%,而战前的1938年为 10.3%。物质奇缺,物价昂 贵,通货膨胀,帝国马克如同废纸。美国卷烟一度成了新的交换媒介和衡量价值的尺 度,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常以几支、几包、几条香烟计算。一种被称为“卷烟经济 ”的怪现象出现在西德。美国占领军趁机投机倒把,大发横财。美国大兵可用香烟、 食品罐头换取德国人的金银、古董、皮毛、相机等等。“颇有胜利者对战败的敌人进 行掠夺和分赃的味道”。1947年夏,美国商务部长哈里曼访问德国西部占领区后认为: “德国的经济……目前仍在继续衰退中……贮备物质正在迅速地消耗着,农业肥料不 足,工业零件和原料即将用罄……除非我们立刻采取步骤把走下坡路的趋势扭转过来, 否则,我们将面临接踵而至的许多危机……除非我们准备马上采取行动把德国的生活 从目前的可怜而混乱的状态中恢复过来,我们就不可能达到我们的基本目标。德国的 粮食供应和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美国政府当局从实现美国争霸世界 的全球战略出发,不能容忍西德如此衰落下去,它已决定根本改变对德政策,扶植并 重新复兴西德,使西德能够成为美国对苏抗衡中的桥头堡和安全屏障。 当时德国西部幸存下来的德国人约有4,500万。战后最初几年陆续从东部过来的 难民有1,000万左右。他们之中至少有数百万人除了身上的衣衫外,几乎一无所有。 对这百孔千疮,混乱不堪的烂摊子,不少人沮丧、失望,对前途完全没有信心。但更 多的人奋力挣扎,不惜一切代价求自身生存,他们已从第三帝国噩梦中清醒过来,企 求新的生活,期望经济迅速复兴。

经济复兴及其成效

要振兴经济,整顿社会混乱,必须首先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和猖獗的黑市交易,因 为流通领域的混乱成为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严重障碍。当时德国西部境内数千亿 计的帝国马克毫无信誉,在1947年冬1948年春,每磅肉的黑市价为官价的30倍,蛋、 奶油、面粉、食糖的黑市价格竟分别高达官价的100—187倍。美占区军事长官克莱承 认,在德国西部“没有一个人对通货有信心,工厂和商人都宁愿贮存货物而不要现金, 把这作为对付通货膨胀和可能的货币改革的保护手段。物物交换威胁着正常的商品交 易,在黑市流通的货物大概不下于合法市场”。人们除了能用马克凭证购买一些东西 外,其余几乎什么也无法买到。 占领当局经过精心筹划,1948年 6月20日实行代号为“捕鸟猎犬行动计划”的迅 速而有效的币制改革。有一种新的德意志马克取代旧的帝国马克。实行两种兑换率, 即对于与个人生活有关的经常性收入,严格控制兑换数量,新旧马克按1∶1兑换, 其余则按10∶1兑换。通过这次改革,德国西部的货币流通量一下子减少了约93%,即 由1,480亿帝国马克减少为 100亿西德马克。从此通货基本上得到稳定,货币恢复了 正常功能。它使囤积的货物出笼,商店货架上东西逐渐多起来,黑市逐渐为自由市场 所取代。统治当局以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的经济政策,推动整部社会经济机器开 始正常运转,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力渐渐
欢迎您与我探讨数学问题

TOP

祝宝良: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摘要]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疲软不振。究其原因是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国重新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僵化。未来今年,德国经济前景不甚乐观。

  (50人论坛·北京)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实际上,近10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6%,是欧盟成员国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
  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而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2001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他国家一般只经历1992/1993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德国何以如此?
  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
  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过程中政治平等和社会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行政治经济转轨等。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问题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1.建筑业持续负增长
  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如此同时,在西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另一方面,90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成本住房建设的补贴,公共投资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
  德国建筑业从1996年起已连续6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仍将继续下降。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0.3个百分点。
  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债务水平导致税率上升
  在经历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之后,西德的财政预算状况不断改善,1981年,西德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7%,到1989年,预算基本实现平衡并略有盈余,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40%。鉴于良好的财政状况,政府分三阶段(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实施了500亿马克的减少收入税计划,其中,从1990年1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减税计划预计减税250亿马克。
  柏林墙的突然倒塌和两德的统一,打乱了西德的减税计划,给德国的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西德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使政府财政负担剧增。统一不久,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引入东德,由于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导致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增加使社会保障基金和政府财政负担剧增。其次,公共债务负担增加。东西德马克按1:1兑换,东德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到1995年,前东德政府的公共债务达到1026亿马克,住宅管理部门的债务为290亿马克。为加快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私有化的补贴,到1995年,负责企业改革的企业托管局负债2100亿马克。所有的这些债务都被纳入德国的公共债务当中,使德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0%突然上升到1995年的60%以上,突破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各成员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的限制。第三,实施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东德基础设施建设。自1991年以来,每年对东德的净转移支付约在1100-150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同时,为鼓励东德的住房达到西德的标准,对东德的住房建设实行减税,减少了财政收入。
  为解决统一后的财政负担问题,政府不得不放弃了从1990年1月份开始第三阶段减税计划,而且从1991年开始,通过推出团结税、环境税、能源税和增加社会保障贡献等措施增加税收,使德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2.3%上升到1999年47.7%,德国随之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税收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增加税收实行财政扩张,在初期可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在对经济的推动效应消失后,增税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高税收减收了企业的预期利润,挤出了私人投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人员增加。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德国的税收增加和对东德的转移支付在1994年前拉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但从1994年起,对德国的经济增长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至少0.3个百分点。
  3.对外竞争优势受到损害
  两德统一恶化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首先,统一初期,由于西德的工资谈判机制引入东德,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1991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3,工资是西德的42%;到1997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2,工资是西德的68%。整个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1990年到1995年的5年内上升了17%。马克和24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货币相比的实际有效汇率1995年比1990年升值了15%,和欧元区国家相比升值的更快。其次,马克相对美元、英镑、里拉等货币升值。统一初期,由于德国的扩张财政政策,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到1992年德国的物价指数超过5%,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利率急剧上升,拆借利率从1990年初的6%上升到1992年初的9.75%,高利率推升了德国马克。为维持欧洲汇率机制,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维持和马克的汇率稳定,致使欧洲经济从1992底进入衰退,并最终导致英镑、里拉货币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使欧洲汇率机制崩溃。第三,东德马克高估,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1:1实行兑换,而当时的实际汇率为1:4.3。
  德国经济系高度出口型的经济,在欧盟的大国中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最高。马克升值和劳动成本上升,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统一初期,东德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国际市场,西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25%下降到1993年18%,德国的经常项目一改长期顺差的局面从1991年开始连年出现逆差。只是到了2000年,由于欧元启动后不断走软,德国工资上涨比较温和,按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德国竞争力才恢复到两德统一前的水平,但和欧元区内的国家相比,德国的竞争能力依然偏低,说明德国马克在欧元启动时定价过高。德国的对外竞争力减弱也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两次诱导德国出现轻微衰退的主要原因。
  二、经济结构僵化
  德国的经济结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1.劳动力市场僵化
  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1998年以后,就业人数才略有上升,2000年的就业总人数和1991年基本持平,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相反,近几年来,其他欧盟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比)显著提高,失业率明显下降。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欧盟失业人员平均收入约为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但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在32个月内可得到工资的67%,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永久性获得原工资的57%的收入。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24.1%,欧盟平均为37.5%,德国为46.1%,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三是德国实行部门内集中型工资谈判模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全国性的或者企业内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但产业中的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机制会严重影响就业,导致非熟练工人工资相对过高。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增长0.6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老化
  就经济规模而言,德国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就其经济结构、新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他新兴国家已出现不小差距。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机械、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且多年未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IT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德国虽然适时参与,但力度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动作不明显。多年来,德国一直对煤炭、造船等夕阳工业实行大量补贴。2002年4月,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综合竞争能力排序,德国从上年的第12位跌至第15位。该研究所认为,德综合竞争能力之所以下降,一是经济增长多年来呈低速状态,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
  三、德国的经济发展前景
  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经济前景不甚乐观。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不会一蹴而就。德国结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决非能一日而臻其功。德国从不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自己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今年9月份的德国大选中,两位总理候选人都没有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出有效的办法,施罗德总理明确表示,不希望进行激烈的变革。另一总理候选人斯徳伊伯虽主张改革就业规定,但同时强调,不会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激进变革,不会实施把失业救济期由目前的32个月改为12个月的计划。两位总理候选人都主张继续对一些夕阳工业和农业实行补贴。今年的严重水灾使个人所得税减税计划被推迟。从长期看,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证支出增加,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下,德国的减税余地很小。德国经济增长潜力不高,十年来,德国的高失业、投资不振和产业结构老化制约了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经合组织等机构估计,德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仅为2%,比欧盟的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
欢迎您与我探讨数学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