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

 近日,中国南京大学的公告栏上贴了一封“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引发了大学师生的热烈讨论。

  据媒体综合报道,这名未署本名的“辛酸父亲”在信中抱怨上大学的儿子写信少要钱多,甚至还修改入学通知虚报学费以向父母骗取更多钱;不体谅父母下岗、工资微薄的难处,出入酒吧歌厅,还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

  自称因为儿子种种行为而痛苦、失眠的“辛酸父亲”在信中悲哀地表白:“自从你(指儿子)考上大学,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

  这位曾经为儿子考上大学感到骄傲、后来却发现儿子骄傲得“不可理喻”的父亲,最后在信中这么问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这封“辛酸父亲”的信给南京大学等高校师生带来强烈的震撼。这封信的影响已超出了南京大学本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甚至张贴出“不体谅父母的大学生是可耻的……”标语。还有的高校学生倡议号召成立一个中国大学生自己的感恩节,让辛酸父亲以后不辛酸。

  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受访时说,信中反映的现象是挺普遍的,哪个学校都有。有的同学一个月就能花掉两三千元人民币(约400到600新元),而且这类同学的奢侈生活还有点雷同:吃饭通常是下馆子,手机、MP3、名牌穿戴花费月月少不了;有女朋友的花费更大,出门旅游,节假日还要玩情调,没钱怎么行?但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收入来源,于是在攀比心理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他们只好从双亲那里榨油水。

  南京大学一名陈姓研究生认为,信中的那个父亲的确很可怜,养育多年终于使儿子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大学梦,却没想到儿子已变成一个只想从他身上榨油水的人了。但从某种程度上看,此类父亲又是一个很可悲的人,因为从头到尾他还没闹清儿子的变质跟他昔日的教育不无关系。孩子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父母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感恩的心态,因为这是形成一个人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

  资深教育专家认为,这封信说出了中国当代大学生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缺乏爱心、良知和责任感的大问题,值得大学生群体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教育的得失。

  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教研室主任萧玲博导指出,家教、学校和社会难辞其咎。

  萧玲从三个层面上分析了“辛酸父亲”来信背后隐藏的中国教育问题。

  首先,为人父母者要从信件的一些细节中悟出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孩子。中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正是他们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

  其次,父母教育这一环脱节后,中小学教育也没能跟上,因为他们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成为惟分数论的忠实执行者,大学生几乎进入了情感疏导的荒漠了。

  最后,中国的学校和社会没有给大学生提供养活自己足够便利的机会,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这就使得中国的大学生独立意识普遍较差。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郑方生

  南京大学布告上贴出“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在中国各地高等学府引起一些辩论。南京大学一些学生认定此信是捏造的,可是信中述说的情况,确实是一些大学生的通病,令人不能不担心中国新一代精英的道德价值观。

  有人认为,这是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使然。许多家长甘愿当奴才,一心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光大门楣,养成孩子自私的主子心态。

  也有人指出,大学扩招后,学校为了增收益,将宿舍和设施都分等级收费,促成学生互相攀比的虚荣心理。因而责怪大学当局把教育机构搞成学店。

  其实,在追溯“师长何时在年轻学子心中种下‘冷漠’种子、今日收取‘无情’果实”之余,还更应往前看。试想,这些大学生,将来是官员、企业领导人、会计师、律师、工程师;他们如果伦理道德观念薄弱,势必造成徇私舞弊、造假、逃税、行贿、受贿、违约等行为层出不穷。定然使已进入世贸组织和网络信息时代的中国的国际形象大为受损,妨碍中国的长远发展。

  日前,海南省有关当局对6281名大学生进行了道德价值观的调查,结果发现,虽然有85%的学生认为人生应当是奉献多于索取,但只有53%的学生认为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先考虑集体利益。此外,只有31%学生认为责任感和正直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另有27%赞同或不反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点。

  显然,单在海南,有15%到43%大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认同对国家发展不利的自私心理。其他省份的国家精英是否也如此,值得调查。

  至于应如何通过行业公会、政府管制机构、职业道德培训、奖学金、助学津贴、学生学费贷款等计划,来纠正学生的偏差行为和价值观,西方国家早已有推行成功的例子,值得中国参考。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