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五牛图】

本帖最后由 冬日阳光 于 2009-1-7 13:43 编辑

中国唐朝时期,出现了一些善于画动物的画家,比如善于画马的曹霸与韩干、善于画孔雀的边鸾以及善于画牛的韩滉。这幅《五牛图》卷不仅让我们一睹1300年前唐代画家韩滉画牛的高超技艺,而且此图所用的画纸,正是唐代绘画所用的典型纸张——麻纸,《五牛图》卷乃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宰相韩休的儿子,在唐德宗时期历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五牛图》中所绘的五头神态各异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如果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画家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更是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儿们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
    《五牛图》卷一经问世,便成为收藏的热点。按明朝人的著录,《五牛图》卷在北宋时曾收入内府,宋徽宗还曾题词签字,但这些痕迹都因后人的挖割而不复存在了,只有“睿思东阁”、“绍兴”这些南宋宫廷的印记表明它南渡的身世。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得到了这幅名画,如获巨宝,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到了明代,《五牛图》卷又陆续到了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与宋荦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广诏天下珍宝,《五牛图》卷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清朝末年,名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但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掠走。1958年,《五牛图》卷惊现香港,在周总理的批示下政府以重金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接着补全了画心破洞处的颜色,再经镶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八个月后,验收的专家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图卷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
    装裱修复完成的《五牛图》卷旧貌换新颜,名画重又焕发生机。(故宫博物院 达微佳)


xinsrc_00204051210284681962238.jpg (167.12 KB)

xinsrc_0020405121028468196223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