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趣闻] 熊猫和龙的区别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外国人看到熊猫就会想起中国。熊猫的形象憨态可掬、温而文雅,熊猫的出现可以让人顿生温情和善良,因而成为中国对外增进友谊、表示友好的亲善大使。   龙是中国的圣物,外国人看到中国龙也会想起中国。但龙的形象威猛神武,西方人在给中国龙命名时,毫不犹豫地用了“dragon”一词,其实中国龙并非西方所统称的dragon,因为西方的dragon是一种凶猛的物种,存于传说之中,也确实曾经存在于自然界。而中国龙则是代表尊贵和君主的符号,更多存在于理念之中,标识着一种信仰。只是因为两者的形象太过相似,所以,西方人一看到中国龙,就把他仅仅当成了一种凶狠的动物,称之为dragon了。但龙毕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偶像,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人的偶像变成一种凶狠的动物,这是很令人伤心的,尤其当包括龙在内的中华文明需要通过取悦来获得认可时,伤心就愈加深了。所以,龙可以仍然是中国的象征,但绝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形象代表或亲善大使。   但最近,无法成为亲善大使的龙连固有的象征地位也快要保不住了,网友已经开始倡议将中国的形象由龙改为熊猫了。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和认可自古有之,传承至今,已经和黄皮肤、黑眼睛一样成为我们的内在要素,不仅毫无必要改变,也根本改变不了。中国龙从千百年来的至尊地位一下子滑落到快要被抛弃的地步,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改革开放促使中国人对传统文明进行反思和检讨,已经能够以广博的视野随意解构自身的不足,也洞悉了别人的想法,改掉了虚妄和封闭,这是莫大的进步。二是中国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几乎是外来文明的移植过程,从市场经济到电影技术,可以说除了四大发明之外的一切都是从国外移植过来的,移植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的自己的落后和不足,并进而产生一种象当年苏晓康等人的“河殇”所宣传的论调一样要全盘否定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实质上失去了最基本的、也是必须的立世之本,即足够的自信。片面地认为只要是西方文明不肯定的,我们统统都得改,连对龙的看法也要改得和西方人一样,要从物质到文化理念上都完全彻底地靠取悦西方社会来发展。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中国龙作为一种象征,属于意识层面,意识是人类社会的虚拟部分,受物质基础的支配,就象马克思说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在开放的过程中倾向于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完全是因为物质发达程度上的落后所致,假如中国的生产力高过西方,中国人肯定会将自身文明中的每个部分都拿出来炫耀而不是改造。但生产力的落后是否真的就完全可以归咎于象中国龙这样的文化符号是值得怀疑的。举个例子说,耶稣受难像是西方的圣物,但如果仅仅从受难像的角度,将之对照于中华传统文明,则绝不可能成为圣物。假如有一天中国的生产力发达到了超过西方的程度,是否对耶稣受难像的敬仰也要改变。这显然同样是不必要,也不可能的。   所以,熊猫无论怎样的可爱,它都只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种礼品,同时还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动物。而中国龙无论怎样的张牙舞爪,也无论怎样地被外国人误解,它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符号,是中国人对尊贵和力量的理解,也是中国人的精神。   熊猫和龙不可同日而语,更不该妄言拿熊猫来替代龙。   赵珐

《联合早报网》


2008年12月31日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