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民以何食为天》,胸怀家国的请进

推荐一本书《民以何食为天》——2006年“尤利西斯报道文学奖”评委推荐书。这本书2004年就已经出版了,可惜到现在才读。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于己来说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只不过以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总觉得只要平时自己多做饭,少吃街边摊什么的自然能惜身养福。看到那些不法,违规事件也只是独立地去看他们,简单地谴责下当事人的无良与无知,谴责当局的漠视与渎职。从来没有从国家,从民族,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看下书里面的这些警句——

……钟南山院士坦言: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常此以往,50年后大多数人将丧失生育能力……

……据英国考古学家证明,曾经鼎盛一时的西罗马帝国,就由于长期使用铅制器皿饮食而导致铅中毒才使得其帝国覆没的。……[当时的罗马城可是全球第一大城啊!]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目前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仅为23%,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农业初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已达到80%以上!……

……一直以来,历史学家们都把贝多芬的死亡原因归于足以令任何男子耻辱的性疾病——梅毒……最后,科学家们得出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结论,贝多芬可能是在长期食用多瑙河中某种被污染的鱼后而死于慢性中毒的,而且这种毒素还有可能也是导致其失聪的原因……

我还没有看完这本书,但现在已经开始思考。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有何关联?这些问题的实质仅仅是食品安全吗?

——三鹿事件中,不论问责何处,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就是这些问题奶和奶制品的生产链缺乏缺乏统一的集权管理。他们并没有所谓的真正的自己的奶源。据说南方也有些小牌子,但他们有自己的奶源签约户,并且自上而下的进行质量监管。反而逃脱了这次中国奶业的灭顶之灾。(传闻,自己未证实消息源)至少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产业管理上的技术问题。

——在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故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行规”,或者政府默许的身影。这些养匪自重的风气恐怕是中国官僚的一大特色。此外,大家在政府和企业间吵口水架的时候,可曾想过,谁授权政府默认这样的行规的?谁保证了企业与政府间的默契的?仅仅是贿赂吗?我们是否忽略了那些在这中间牵线搭桥的vip?我们如果要致力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从政府,从企业还是从这个media入手?这是一个制度性的结构问题。

——回顾往事,几乎历次食品安全事件中,问题都回最终回归到最初一道的食品加工环节,回归到一些普通的大头百姓。人们往往就此斥责他们的利欲熏心。但是否有人追究过利从何来?有求必有供。消费者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自然就有了苏丹红鸭蛋,硫磺银耳,地沟油火锅,红皮虾仁,避孕黄鳝……。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的驱动力,除了无良商人利欲熏心,减损盈利外,还有就是市场的需求。为什么那么多的经销商要助纣为虐?为什么那么多的消费者追逐这些所谓的薄利?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一个发展问题。

最让我痛心疾首的是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信任问题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然而国人对于饮食文化究竟如何理解?难道仅仅是如何炮制山珍海味,珍馐美酿的烹调之术吗?此为术,非道也,无以长久!难道是培养出“一鞭补鞭”的杀人狂魔?这简直是误入歧途,万劫不复!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养生文化的一部分。饮食应该是人与自然谋求和谐的一个途径。倘若舍本逐末,中国的饮食文化将如何傲称世界?国人如何借用祖宗留下来的饮食文化财富造福自己?

书中提到,老外问中国人信仰什么,答,信“吃”!可惜这样的信仰早已变味了。可不是嘛,文革后,中国就再也没有信仰,没有文化体系了,连共产主义都不是信仰了。

——至于社会信任,真是无从谈起!CCTV倒了,学者们倒了,郑筱萸倒了,股市倒了……如今民族品牌也倒了。外国不相信中国,国人不相信政府。在这个老乡见老乡,背后捅一枪的时代,作个中国人,真难!可怕的是,这些烂摊子将如何收拾?国人抵制达赖喇嘛其中的一个原因和有力证据,是达赖曾经属于西藏奴隶制政府的前科。倘若20年,50年后中国政府真的下决心根治上述问题,民众和企业将如何看待政府的前科?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没有沟通,没有说服力——就没有效果

不过值得安慰的是,毕竟神七升天了。中国的国防还未倒

08年实在是个多事之秋,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发现自己是如此执著地认同和眷念这片土地。然而这份爱又是如此的沉重。

贴个别人给这本书的评价——来源新浪网

我为什么推荐《民何以食为天》参加“尤利西斯报道文学奖”评奖?

(一),题材新颖重大,极端具有普遍性:

有几个人没有去过中国餐馆?谁不知道中国著名的“美食传统”?今天的世界上,哪个超市里没有几种中国制造的食品?但中国食品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第一直接事关全中国十三亿到十五亿人口,第二绝对不止于此,它也事关全世界数十亿人的健康。谈论中国现实的书很多,但从食品这个“第一现实”切入者,从未有过。它触目惊心,极具感性。中国老话说:“病从口入”,这部作品,由“口”探讨到“心”,既充满刺激又具有深度,我相信读过的人都会被震撼。

(二),充实的第一手材料:

调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犹如进入一个黑洞,而且因为直接涉及社会负面影响而被政府官员列为机密,使作者在发掘、寻找第一手材料时,遇到巨大的困难和危险。本书的力量,正在于首次公诸于世的大量原始素材。作者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寻访了众多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并查阅中国内外大量公开或内部出版物,通过极为具体的人物、事件,以清晰的时间地点和数字信息,令本书的内容扎实、可靠可信。

(三),主题明确,思想深刻:

食品污染问题,是一场“静悄悄的战争”。它看不见血腥和硝烟,实际上更为残酷恐怖。本书的写作,直指食品安全的核心——人的生命安全。无视食品安全其实就是无视人权:人的生命权、生存权、知情权、思想和言论权。中国的食品污染中,人为因素极大。本书揭示,极度扭曲的政治结构加上所谓市场经济,可以把经济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蓄谋犯罪。这场战争,正是人类之“恶”对人类良知发动的大规模战争。中国食品污染问题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二十一世纪不仅没减弱,反而急剧恶化。这座人性废墟,正是共产专制结出的恶果和苦果。中国人在过去贫穷中失去的权利,现在在“中国经济神话”的表面下仍在失去,而且愈演愈烈,连整个世界也面临着被卷入的威胁。结论:食品问题的本质是政治制度问题,改变食品安全必须从改变政治结构入手,本书给出了所有“中国问题”的共同答案。

(四),形式和语言:

作为报道文学,此书把“报道”和“文学”的观念结合得很好。全书构思犹如六个乐章,不是平铺直叙采访过程,而是分为纵、横两个向度:纵向上,紧扣“食品安全现状调查”,以相关的思考为贯穿发展;横向上,展开大量材料,为思想提供论据。如此层层深入,立体地建立起一个文学的文本空间。全书读来内容充实,视野开阔,想象丰富。

此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既有真人真事的具体,又充满文学描绘的生动,特别当诸多难以解决的困境,宛如悬念摆在面前,读者常常像书中人那样感同身受。这些人物故事,使这部报导脱离了事件的单调,而具有了活跃的性格,紧张的情节。

此书的语言风格,把中国一般“报告文学”问题中常见的渲染鼓吹降低到了最小,而基本上以冷静客观叙述为主,常常面对越令人恐怖的事件,作者的叙述语调越平静,甚至只引用数字,因而把事实本身的冲击力凸现到了极限。可以说,在本书中,文学意识很成功地服务于报道,并加强了报道的深度和力量。

有鉴于以上原因,我推荐《民何以食为天——中国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参与“尤利西斯报道文学奖”竞争。

杨炼

伦敦,二零零六年三月二十九日

TOP

China Tourism Promotion Slogan on BBC World: All You Can Imagine.

TOP

吃吃,这样可以造成大规模的基因突变,说不定以就有真人版的中国heroes了~
当你孤单时你会想起谁,会不会找只猪来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