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感叹:处处可见中国的巨大存在!

苏丹南部陷入了对自行车的狂热之中。随之风行的,是用来插在车把上的一束束装饰性假花。“如果你有一辆自行车,那就得要花,它们太美了。”约翰·杜特解释说。他曾是苏丹反政府军的一员,现在一家丹麦慈善机构当保安。

  杜特先生的花束有两种:粉色与橙色的。“苏丹人民热爱美好的事物,”他说。长达21年的血腥内战,数百万人丧生或流离失所,以及可怕的贫困,早已使苏丹南部人民远离了美好事物。而今天,随着叛军与政府军签订了两年半的和平协议,苏丹南部开始修建道路,商店也重新开张了。





  金合欢树下的货摊上摆放着待售的苹果红指甲油。这里也有牙膏、火柴盒、肥皂、床垫、锁具、箱子、鞋,以及当前卖得最火的——亮闪闪的中国“凤凰”牌10速自行车,和用来插在自行车车把上的一束束假花。



  在世界大多数地方,这种日常用品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这里,这些东西似乎预示着一个新的消费时代的来临。



  在又脏又乱的前叛军盘踞地伦拜克(Rumbek)开了一家商店的默戈·乔赫说,五年前,这里没什么东西可买。



  从伦拜克这个琳琅满目的市场,到苏丹上尼罗省的中国石油公司,以及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修建新的总统官邸的中国工人——处处可见中国的巨大存在。



  不仅在苏丹是这样。如今,中国与非洲的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与非洲大陆的贸易额为1200万美元,而去年则达到了550亿美元。在1991年,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不超过500万美元,而2006年中国的投资达到了12.5亿美元。



  中国民众也没有落后。目前,北京已同意向24个非洲国家开放中国游客。



  非洲人也闻风而动:从纳米比亚到乌干达的大学都开始设立中文系;位于南非、肯尼亚和卢旺达的孔子学院颇受欢迎,明年将有更多孔子学院出现在非洲大陆;从喀土穆到开普敦的小学生们都在学说“你好”。



  不久前,世界银行非洲经济顾问哈利·布莱德曼对在非洲的中国与印度公司做了一个调查。他说,总体来看,“中国人满足了非洲的市场需求,如果不是中国人,这个市场缺口不可能得到填补。”



  他指出,中国制造商们正在创造必需的经济规模,这使非洲公司变得更有竞争力,与中国公司的合作能力也日益提高。



  布莱德曼先生说:“如果非洲人能够通过国内改革和灵活的劳动市场积极应对,他们就能运用集体的整合力,以及给他们带来收益的外部投资,来发展自己。这是非洲发展面临的第二次机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