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生住宿面面观

2007.02.12 德国大学生住宿面面观

通常说来,拿到一张德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不会自动得到一个宿舍床位。书要自己读,房子也得自己找。科隆大学的学生曾经住过校长办公室,图宾根的一些学生至今还钟情于旅行车。尽管这都是不甚典型的例子,但大学生在德国居住方式的多样化还是不容置疑的。

广厦千万间 学生尽欢颜

在德国读书,不仅要做学问,还得学习如何生活。就拿住宿的问题来说,学校只提供协助,绝不承担义务。至于最后是风餐露宿还是宾馆包房,一切纯属个人自由选择。于是,莘莘学子们各显其能地寻求自己最理想的栖身之所。综合其主要招数,大概分以下几种:

绕膝父母 — Hotel Mama

进了大学却继续吃住在家里,享受最对口味的一日三餐和最全面的客房服务却不必花一分钱 ——对于就近上学的德国大学生来说,住“妈妈旅馆”是一种听起来不错的选择。德国大学生后勤处组织的第17次大学生社会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了这种住宿方式的占了大学生总数的22%。但是,天下毕竟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免费的住房,或多或少地参与家务总归逃不掉,早起晚归的时间也免不了受到监督。即便是住“妈妈旅馆”也要付出不菲的代价 。 同一调查显示,真正心甘情愿住在家里的不过7%而已。

独当一面 — Klein aber mein

走出去,开创自己的生活!和住“妈妈旅馆”相比,在外面租一套单人的小公寓要显得成熟有个性得多了。这种公寓一般包括一到两个房间、一个带淋浴或浴缸的厕所、一个独立的厨房或是安置在房间一角的一套厨具橱柜。总之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吃喝洗涮均可独立完成,不受任何人的制约。学校提供的学生宿舍里有一些类似的公寓,地点优越,物美价廉,可惜大多数量有限。如果精心挑选,在私人出租房里也时常能获得一些惊喜的发现。

三人为伍 — WG

介于“妈妈旅馆”和“单打独斗”之间的,是一种几个人合伙租房的居住方式。这样一来,既可以摆脱妈妈的唠叨,又避免了孤家寡人的清苦,难怪成了大学生最常采用的一种住法。年龄相仿、气味相投的三五个人组成一个临时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睡房,又和其他人共用客厅、洗手间和厨房。大家通常会设立一个公共小金库,用于购买卫生纸、洗洁精等公共物品的开销;还会安排一个值日表,规定各住户整理打扫公共区域的顺序。至于一些鸡毛蒜皮无微不至的住户须知,例如音响的音量大小、宠物的品种数量、聚会的频率规模等等,也多数会在极其民主的气氛下协商制定。严重违规且屡教不改的大多会被劝退或是自动搬出,转学、毕业、结婚、生子的通常也要提前说再见。届时,留守的老住户们便在食堂和阶梯教室的布告板上大贴招租广告,继而一起对应征者一一进行面试。在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应征者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之后,WG的新成员诞生了,老WG又完整了。

老少搭档 — Oma inklusive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少搭档可以算作搭伙过日子的WG的一种特例。这种WG特就特在(一)通常两人(二)一老一少(三)老者鳏寡孤独,出房子(四)少者不缴房租,出力气……

这种人称“老少WG”的居住形式最早大约出现在2004年,是一些大学城在学生租房形势日趋紧张,而年长者的住房空闲面积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倡导发起的。很多老年人在失去了伴侣而子女又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之后独守空房,花园没力气打扫、不敢登高换灯泡,再加上难以排解的孤独与寂寞,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收入,而是陪伴与照料。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每个月只需按照每平米一小时的比例付出家务劳动,在与人为善的同时节省了高额的房租开销。这种从情理上讲实属双赢的做法尽管在具体落实方面还有难度,但在慕尼黑、弗莱堡、科隆、法兰克福这些大学生云集的城市里,老少搭档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

wohnheim.jpg (22.3 KB)

wohnheim.jpg

好贴!老少搭档这个听起来不错。。。bz知道哪里有相关的更多信息吗?非常实用呵!

TOP

神人

TOP

一个人在外学习生活确实不容易啊 !!!

TOP

我想说,LZ 签名很销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