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068
- 威望
- 1710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90
- 在线时间
- 158 小时
|
感受“中巴全天候的友谊”
我在巴基斯坦工作眼看就要满3年了,在过去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中巴全天候的友谊”。记得那年初次踏上前来巴基斯坦的航班,当巴空乘人员得知我是即将去伊斯兰堡赴任的中国记者时,脸上立即露出亲切和蔼的笑容,给我倒饮料的次数明显要多过其他乘客,让我还没有到巴基斯坦,已经感受到两国友谊的甜蜜。
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我作为中国记者有幸5次采访了穆沙拉夫总统,与其他国家的驻巴记者相比,这绝对算得上是一种殊荣了。2003年11月,我到巴刚刚两个月出头,便第一次采访了即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穆沙拉夫,当时我心里着实有点儿紧张。在交谈中,总统得知我曾在海南工作过两年,便亲切地向我询问“博鳌”这个地名应该怎样发音、这个季节海南的天气如何等等,一切就像拉家常一样,采访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不久前,我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打算采访巴执政党秘书长穆沙希德。正巧那几天秘书长先生刚刚出访归国,白天有许多公务要处理,但听说中国记者希望与他见面,便决定在下班后邀请我们到他的家中做客、交谈。临别时,他拉着我们的手说:“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欢迎中国朋友随时造访。”
在巴基斯坦,对中国友好的人士远远不限于高层政要,普通民众更是对中国怀有一种朴素的情感。“让中国客人先行”、“请中国朋友先挑”、“把中国记者安排在前排”……诸如此类的“区别对待”,让我始终置身于浓浓的中巴友谊之中。有一次,我向一位巴基斯坦同行了解他们在斋月里吃开斋饭的情况,没想到这位记者朋友二话没说,当天就把我领到他们家里共进晚餐,而在巴国,一般只有非常要好的穆斯林朋友才会在一起同吃开斋饭。
旁遮普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阿瓦尔对我说:“中国一贯在国际上伸张正义,中国记者也不像西方媒体那样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巴基斯坦,因此我们始终拿中国当作真正的朋友。”他希望我在《环球时报》这一中国最有影响的国际新闻类媒体上,多报道一些巴基斯坦的风土民情,以及正在快速发展的巴基斯坦社会,不断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来源:环球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