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校应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大学应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让学生多关注项目,多参与实践。” 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弗罗德施特洛姆13日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此次论坛上谈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也指出,要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人才培养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在具有科研创新实力和先进生产能力的企业中培养研究生。

    周济还表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国内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极大加强,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依靠不断的创新来获取利润,如采用新方法、开发新产品等等。新一代的企业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说,创新的核心在于人,目前国内大学创新的最大障碍在于对学生的格式化教育,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通过项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非常有效也非常必要。”

    但钱旭红同时强调,大学参与项目、与企业合作的目的一定要明确,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向创新,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追求业务和利润。安德斯·弗罗德施特洛姆也表示,学生在学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应该平衡,不能因过多投入实践而忽视研究。

    至于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瑞典有着很好的经验。安德斯·弗罗德施特洛姆介绍,瑞典的大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与企业合作,在进行研究的同时获得了更加充足的科研经费。同时很多大学开始设立由学校控股的公司。如瑞典皇家工学院在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占股51%。

引文来源:http://210.34.4.20/news/detail.asp?serial=42935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