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庞加莱猜想破解遭质疑 丘成桐回应称中国人自卑

庞加莱猜想破解遭质疑 丘成桐接受专访回应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接受专访回应,指有些中国人心怀自卑且妒忌

  本报讯 据《北京科技报》报道:被称为“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近日被科学家完全破解,而且是中国科学家完成“最后封顶”工作。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曹怀东以一篇长达300多页的论文,给出了庞加莱猜想的完全证明,该论文发表在《亚洲数学期刊》上。而此后,有人提出质疑,称和国内媒体的“喧嚣”不同,国际数学界以及国外主流媒体对朱熹平和曹怀东的成果反应冷淡,更有甚者认为,著名华裔数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丘成桐作为《亚洲数学期刊》的主编,对自己学生的论文发表有“亲近”之嫌。

  近日,丘成桐在北京的友谊宾馆国际弦理论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三维空间的结构》的演讲,生动举例说明对庞加莱猜想的理解,著名科学家霍金也在一旁认真倾听。会后,丘成桐接受了《北京科技报》记者专访。

  很多中国人由于自卑感看不起自己

  北京科技报:有人认为刊登朱熹平和曹怀东证明庞加莱猜想论文的杂志《亚洲数学期刊》比较年轻,1996年才创刊,只有10年的历史,不如其他国际数学杂志历史悠久,因此不够权威。您是如何认为的?

  丘成桐:什么叫做权威的杂志?我认为只要发表过很多一流学者写的论文的杂志就应该是权威的。近5年以来。这个杂志已发表了几十篇拿过菲尔兹、沃尔夫奖等世界大奖的作者的文章,这些人很多都是国外知名的教授、院士。

  我并不在乎别人以没有权威性的理由攻击我,很多中国人由于自卑感看不起自己,认为凡是亚洲出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不权威的。比如说有的人质疑我们,但是他自己就在我们的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又说我们不权威,难道不可笑吗?

  对于庞加莱猜想的审定严守“行规”

  北京科技报:您作为《亚洲数学期刊》的主编。会不会对自己的学生有“亲近”之嫌?

  丘成桐:我确实是《亚洲数学期刊》的主编,但是论文的发表并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评价一篇好的文章有三个条件:首先内容要好,目前,大部分国内的数学论文内容都不够好,我们就很少发表国内的数学论文;其次就是没有错误;第三是没有抄袭。这三个条件都满足了任何好的杂志都可以发表,与谁是主编没有关系。

  审稿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我们杂志有30多个编委,在审稿的过程中大家都可以发表言论,论文只有在所有编委全部审定通过以后才可以发表,只要有一位对文章有疑问或者反对,这篇文章都是要被打回的。

  北京科技报:那么这次朱熹平和曹怀东的论文审了多久呢?

  丘成桐:从去年12月开始,一直到今年4月才评审完。

  北京科技报:这个审稿时间算不算快?

  丘成桐:审稿的时间有快有慢,有的两个星期就可以审完,有的则要两年才审完,这要看审稿人的能力和技术,还要综合其他各种原因。我认为半年的审稿时间应该不算快。

  北京科技报:审稿的人都是杂志的编委吗?

  丘成桐:这个不一定,审稿人的身份是保密的,这是行规。

  中国人另一个大毛病就是妒忌

  北京科技报:学术界有人对朱熹平和曹怀东的论文提出质疑,您怎么看?

  丘成桐:所有发表出来的文章都有可能遭人质疑,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北京科技报:万一论文被发现有错误而被否定,您怎么看?

  丘成桐: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作为主编,我的责任就是尽量让文章不出错,保证公平客观地审稿。有人说要我对他们的文章负责,这是很可笑的,一篇论文的发表就像生小孩一样辛苦,但是小孩如果有先天不足不是医生的责任,医生的责任就是把出现这样不幸的几率降到最低。除了自卑以外,中国人另一个大毛病就是妒忌,如果这件事是外国人做的,他们就一片赞扬,但是却不能容忍中国人做出成绩,想尽办法来阻挠。

  国际主流媒体为何反应冷淡

  北京科技报:和国内媒体的热烈不同,国际数学界以及国外主流媒体对朱熹平和曹怀东的成果反应冷淡。

  丘成桐:我不这么认为,前几天《纽约时报》记者还要就此事采访,他们早已开始关注这件事情。几年以前,《纽约时报》首次以《俄国人报告,著名的数学问题解决了》为题披露佩雷尔曼证明了庞加莱猜想,而有影响的数学网站MathWorld也刊出头条文章《庞加莱猜想被证明了,这一回是真的》,但是事实上只能说佩雷尔曼解决了庞加莱猜想其中一个重要的难点,但是不能说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也是数学界公认的,因此,美国的主流媒体吸取上次的教训,对报道朱熹平和曹怀东的成果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北京科技报:我了解到,为破解庞加莱猜想做过奠基性工作的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6月上旬也悄然来到北京,他的到来与朱熹平和曹怀东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有关吗?

  丘成桐:我和他也是结识了很多年的朋友,他这次来北京主要是私人原因。汉密尔顿为破解庞加莱猜想已经做了25年了,但是他与朱熹平和曹怀东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证明之路。吴洣麓 孙燕燕 摄影报道

wamway评说

颇有些同意丘老的观点。
1. 中国的的崇洋心理偏重。记得一次化学大会上,一位学者对国内某位做出的开创性的工作不提,反而只提到国外某人做的一些延续性工作,当场遭到做开创性工作的教授发飚批评。很多人引用文章时,不知是否出于国际化考虑,往往喜欢引用国外同行的工作,而非国内。想到有些国人,见自己同胞时不冷不热,几乎视而不见,而对'老外'礼貌亲热如自家亲戚。虽然中国人有'客人优先'的说法,但谁算客人呢,而且这种表现纯属崇洋心理。
2. 中国人的自卑心理。过了老毛的年代,我们开始知道世界的一些真实面貌。但是,我们太被眼花缭乱的外面给唬住了。比如:我们觉得西方人比我们懂礼貌,见谁都彬彬有礼,又乐于帮人,其实那只是一种假象,他们只会见面说说早上好、祝你好运或帮你开开门什么的这种毫无意义谁都能做而谁都不需要的;再,标上德国美国产的东西在中国就会贵上好几倍而大家都蜂拥而去;中国人自己说的觉得不够权威,一定要是洋人说的,其实说假话黑别人的时候天下乌鸦一般黑。其实,只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求我们注重自身修为、谨行慎为,所以我们的确不如西方人那么Open, 并非因为我们差多少。清楚记得一个博士博后参加的学术会议上,一位洪堡基金资助的日本来德博后,做报告的时候浑身大汗,握激光笔的手不停发抖,最后用两只手握激光笔才算部分减小激光笔的晃动,说明我们东方人都比较内敛。
3. 忌妒心理:当然我们的窝里斗是比较有名的,虽然只是部分人,但影响极大,特别在权力至上(所谓专制社会)而不是金钱至上(所谓的民主社会)的社会。有的学者,如丘老所说过的他以前的学生北大某教授,搞了点东西后就成了个学霸。攀比对比心里太重,看到比自己好点的就心里不舒服,千方百计为难(因为冠军只有一个?),不过当你远远的超过他的时候他就只有敬佩的份了。败者要有勇气主动跟胜者握手,应主动向胜者学习!

[ 本帖最后由 wamway 于 2006-7-2 14:49 编辑 ]

TOP

Grigori 'Grisha' Yakovlevich Perelman
忽然想起这个有意思的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