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间艺术与风味小吃

杨柳青年画

    中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产生于17世纪初叶的天津西郊杨柳青镇,故得名。杨柳青年画采取木板刻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即先用木板印出线纹,后用彩笔填色而成,形成一种既有遒劲功力的木刻韵味,又有民族绘画见风貌的独特格调。杨柳青年画采用寓意、写实等各种手法,取材于现实生活、民间风俗和历史故事,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品。

    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创始人张明山(公元1826年~1906年)练就一手捏泥人的绝活,能在与人谈笑之间,于衣袖内靠手感捏出形态逼真的人像,故而人称“泥人张”。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特点是人物神形兼备,个性突出,在着色勾绘上吸收传统工笔彩绘和民间年画的表现技巧,色彩和谐,成为天津乃至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品。现泥人张彩塑已发展到第四代。

    魏记风筝

    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公元1872~1961年)一生从事风筝制作,先后研制平拍式、立体式、串式和整体式、组合式风筝等近200余种,被誉为“风筝魏”。魏记风筝的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造型多样,工艺精湛,彩绘逼真,飞行平稳。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奖。

    天津地毯

    天津地毯产生于清代初年,手工地毯的生产从拉纹织作到独特剪片;从图案设计到化学水洗都有独特的技艺。织出的地毯质地坚韧、富有弹性,牢固耐用,以风船牌地毯商标出口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软浮雕”、“锦缎毯”的美誉。多次在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风味小吃

     天津风味小吃的制作多以面粉为主料,有油炸、煎烙、稀食和粘甜食四大类。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居首,被誉为“津门三绝”。

    狗不理包子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的遗憾。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狗不理包子好吃关键在于选料、配放、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聚号”,已有百余年历史,店主叫高贵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卖包子忙的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长,喊顺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贵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记了。狗不理包子不仅在历史上为慈禧太后喜爱;今天,也深得大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许多国家都已经“输入”了“狗不理”。

    桂发祥麻花

    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座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送亲朋好友。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的生产有百余年历史,清光绪年间,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由于精工细做,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加之该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旺销不衰。1957年该店加入公私的合营,78年经市饮食公司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
耳朵眼炸糕精选上乘江来,水店加工面浆用上为赤夏,白糖经传统工艺制馅,指定油类炸制,成品外皮金黄、酥脆不艮,馅心香香丹不腻、适口性强,且无任何添加剂,可谓绿色营养食。耳朵眼炸糕自一九八三年以来多次被市政府、市商委、市烹协、市饮食公司评为"优质食品全鼎奖",一九九四年第五届亚太博览会荣获金牌,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被中国烹协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耳朵眼炸糕与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被市商委和烹协命名为"天津三绝食品"。


    天津糕干

    天津制作糕干的店铺很多,其中以杨村糕干为正宗,始于明初,历史悠久。雪白细腻,口味清甜的杨村糕干曾作为中国的一种特产,同茅台酒一起送到巴拿马赛会,获得(佳禾)铜奖。

    煎饼果子

    一种即做即食的天津方便小吃。以绿豆粉为主料,调成糊状,摊成形似荷叶,薄如软纸的煎饼,再卷上酥脆的油条,抹上面酱、腐乳、撒上葱花、芝麻等小料;若在煎饼上再摊上鸡蛋,更觉得软嫩鲜香,别具风味。整个制作过程不足一分钟。

    贴饽饽熬小鱼
"贴饽饽熬小鱼"是地道的天津风味小吃,其实又是极普通的家常便饭。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上有白洋淀,下有渤海湾,低洼多水,水产十分丰富,鱼虾一年四季不断档,天津人养成了爱吃鱼的习惯。北方又盛产玉米,棒子面饽饽是家庭的主食。不过,正宗的贴饽饽熬小鱼不是分开做,而叫"一锅熟",就是贴饽饽和熬小鱼同时在一锅里做熟上桌。这里面还有个故事。且说乾隆皇帝便装下江南,途经天津时,被一农舍家透鼻的清香勾住了腮帮子,顿时饥肠刮肚。乾隆可是个吃过山珍海味、飞禽走兽的美食家,但从未闻到过这样的香味,停住脚,往农舍里张望。奴才最会理解主子的心意,敲门说明了来意。朴实的农家夫妇热情地招待了皇帝老儿。此时,乾隆忘记了皇家的体面,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越吃越爱吃,越吃味道越鲜美,最后连鱼汤也喝干净。从江南返回紫禁宫,乾隆想起了在农家的那顿美餐,就命令御厨制作。但是,乾隆只看见饭菜是从一个锅里端出来的,说不出贴饽饽熬小鱼的具体名称,嚷着喊着吃"一锅熟"。这可难坏了手艺高超的御厨们,翻遍宫里珍藏的所有菜谱,也找不到"一锅熟"的名字。有一位久居津城的京官,问明情况,悟出其中的秘密,于是呈上贴悖悖熬小鱼,博得龙颜大悦,加官封爵自然不在话下。这大概是一则笑话,可见贴 贴饽饽熬小鱼久有盛名,其味道与山珍海味媲美. 最能代表天津地方特色的大众化风味小吃就是贴饽饽熬小鱼,以玉米粉热水和面,用手拍成长圆形厚饼,贴在灶火锅的周围烤制而成。熬小鱼选用小鲫鱼去掉内脏,沾上面粉或鸡蛋清,放进油勺内炸至金黄色后放至锅内,撒上葱、姜、蒜、大料、倒入料酒、醋、酱油、糖、盐、面酱、味精和适量水调汤汁,微火至鱼松软,淋上麻油取出。将热气腾腾的贴饽饽熬小鱼一起食用,鲜香无比,味道极佳。

    宫延小吃--“果仁张”

    “果仁张”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其成品是以花生仁、腰果仁、核桃仁、瓜子仁、杏仁、松籽仁及多种豆类为主料,有虎皮、琥珀、净香、奶香、五香、桔香、柠檬、薄荷、番茄、山楂、海菜、咖啡、可可、姜汁等品类,有香、甜、酥、脆、酸、凉、麻辣等口感。

    糖炒栗子

    甘果中的栗子,是人们嗜食的佳品,吃法多样,因地而异。江南剥栗肉与枣共煮叫栗枣汤;壳劈之为半,加盐煮之曰"盐水栗子"。北方冬季把生栗放在篮子里,悬之檐下晒之数日,等到果实干缩,生而食之,其味更甜,叫做"风甘栗子"。至于腊月初八制腊八粥,栗子更为粥中不可缺少之物。京华北海"仿膳"名产小窝头,据说由栗子粉制成,昔为宫中御用供慈禧太后佐餐。现在最普通的吃法,唯推"糖炒栗子"。用砂置铁釜中,加以饴糖置火上炒热,投栗其中滚翻炒炙,熟后栗壳呈红褐色,去壳后果实松、软、香、甜,为小吃珍品。 中国为产栗之乡,质优首推燕冀。史记载:"燕秦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可见出产之丰。现代以良乡和遵化产称为上品。统称"天津栗子",其实并非天津产,而集中天津销售各地,因而"天津"享名。 据《析津日记》载"苏秦谓燕民虽不耕作而足以枣栗,唐时范阳为土贡,今燕京市肆及秋则以炀拌杂石子爆之,栗比南中差小,而味颇甘,以御栗名。"由此可见燕冀产栗战国时已负盛名,而糖炒栗子则远在辽代已遍及市肆了。 京津两地,秋冬之际,凡甘鲜果店均于肆门前设一灶,炒栗招客。出锅新栗热气炙手,趁热剥食,内外皮皆落。如待冷剥之,则内皮附肉难于脱落,而质已变硬,食之松软之感。

    茶汤

    茶汤是一种甜饮食,和藕粉相类,原料也是糜子面。用开水冲食。但它有一套冲制的技巧,非熟手不办。先把茶汤原料在碗内调好,放好糖与桂花卤;然后再在高大、体重的铜壶中装满滚开的水。售者一手执碗,一手扶壶柄,必须双脚撇开半蹲式,才能立稳。左手的碗,正好等在壶嘴边,等水一冲出,碗要随时变换距离,以掌握开水适量来控制它的厚薄程度,并不使开水外溢,激出糖浆,这是技巧之一。右手要有足够的控制力量,开水一出壶口,正好注入碗内。要一次完成,才能冲熟茶汤,否则滴滴嗒嗒注水,茶汤必生,不能吃,那就亏本了。同时也要注意水出得猛,会浇在自己手上,烫了自己,也碎了碗,就更不合算了,这是技巧之二。所以卖茶汤没有这一身技巧是做不了的。
你看他双脚分开,双臂分左右摆好架势取得平衡,一副伸缩自如的动作,不知要费多少气力!那些老手,开水出口,碗口和壶口距 离有时在一二尺的地方。开水全部入碗,点滴不外溢,而且说止即止,一次冲熟,厚薄合乎要求,从来没见过,加水再冲,或冲坏一碗再换一碗的。茶汤滋味储蓄,除香甜外,有一股谷物的朴实之气,给人以亲切感。

     天津馃子
馃子(油条),是在天津市最流行、最受群众喜爱的早点品种。
     早年,在天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宋朝大奸臣、卖国贼秦桧以及他的婆娘王氏害死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之后,更加变本加厉地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为岳飞鸣冤的社会名流活活折磨而死,激起子群众的愤怒。有一叫施全的勇士,就因行刺秦桧而被砍头示众;其兄弟施中夫妇得知秦桧还要灭九族的消息,便装扮成渔民从临安(现杭州)乘一小船,经运河北上逃到天津,在三岔河口搭7窝铺住下,改名叫朱钦惠(即诛秦桧的谐音)。为了糊口,他们夫妻二人由卖花生,改咸卖油炸货,把和好的面切成小块,再把两小块摞在一块,抻成长条在油锅里炸熟炸透,取了个名字“油炸桧”,意思是炸死秦桧王氏这对狗男女,让人们咬碎嚼烂,咽肚子里。以解心头之恨。“油炸桧”一上市,人们纷纷购买,夫妻虽累,但卖“油炸桧”既解恨,又赚钱,心中十分高兴。秦桧死了多年后,尽管“油炸桧”脆香可口,但秦桧臭名远扬,人们愤恨之下,索性将这一小吃叫成“油炸鬼”,叫俗了点就是“油鬼”、“油桧”,后来又被人们叫成“油条”,由于这个品种形状像棒槌,到了清朝年间,人们又将它改名为“棒槌馃子”,至今。

馃子品种很多,有棒槌馃子,大、小馃子饼、锅头、糖皮、糖三刀、老虎爪、锞篦、套环馃子、馓子、长坯、排叉、花篦笆(俗称花篱瓣)等三十多个品种,而棒槌馃子最为普及虽受欢迎。馃子则是这些品种的统称。

馃篦,方形,薄而脆、脆又香。其变形品种还有长条锞篦(俗称鞋底子)和两折、四折。

馓子:在用料的比例上比棒槌馃子要小得多,溜成擀面杖粗细面条,刷上油,盘入盆内,下锅炸时,要掌握油温不易过高;要用筷子边抻、边缠、边下锅炸,成细条圈状,酥、脆、香。

大馃子饼和小馃子饼基本是一个面坯,只是小馃子饼个小为长方形;大馃子饼基本为圆形,个大、中间有几刀开口,加了糖则为大糖馃子饼;老虎爪和糖三刀都是在小馃子饼基础上演变的。将小蝶子饼下剂加糖,擀成长方条状。每开三刀断一刀,上下抻成方形,成品形为虎爪,故称“老虎爪”。

四个头、花篱瓣、长坯、套环、馃头、糖皮,这些品种都是棒槌馃子的变形。长坯是炸出来的馃子两头粘连中间分开;套环馃于是两根长坯套在一起咸扣下油锅炸成的品种。馃头,是炸棒槌馃子甩下的面头炸制而咸。在馃头面加糖,炸出来是糖皮。四个头,两长坯组成,把两头分开成四个头。花篱瓣叫起来如花落瓣,象长坯,但有许多细条,两头聚在一起。

棒槌馃子是把适量的盐、碱,矾用水化开和面,搋透揉熟饧好,在油案(或面案)上开
条,做成锞子生坯,温油撂锅,炸好出锅。按使用粮票的年代计算,50日粮票2根锞子。配上100g大饼卷而食之,再来一碗豆浆一喝,那才是叫绝了,是最经济最有特色的天津卫早点配套品种。

天津人喜欢早点吃馃子,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配套美食。这就是“煎饼馃子”和“煎饼馃篦”。以绿豆面为主,加上香料调成的糊,均匀地摊在热铛上,磕上鸡蛋,放上葱花,撒上一点香菜和芝麻,用铲刀将煎饼翻过来,放馃子抹上甜面酱、腐乳、或是辣酱,卷起而食、比起汉堡包更有一番风味,如将夹馃子改成夹馃篦,其脆香特色就更为突出,如今,摊煎饼馃子或摊煎饼馃篦,磕上两个鸡蛋已是美味中的家常便饭了。

[ Last edited by Reinhardt on 2004-2-27 at 06:15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