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留学生为何"聚堆"?

德国之声 2007年6月8日

中国留学生为何"聚堆"?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



史蒂芬是个中国迷,他不仅学中文而且已经去过中国三次了。他对记者说,在德国的中国人和在中国的中国人很不一样。在中国的中国人,对外国人总是很热情,而且总是想方设法地找外国人聊天。在德国的中国人,感觉总是很拘谨,很内向,常常“聚堆“,很难走进他们的圈子。德国之声记者就“聚堆现象“采访了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

语言不通是交流的障碍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在开姆尼茨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


德语被称为最难学的欧洲文字。在中国,德语不像英语那样普及,属于小语种范围。于是,比起留学英美的学生,留德的学生有着很大的语言障碍。为了突破语言障碍,很多人在来德之初都尝试着和德国同学交流,但是不久就都放弃了。留德六年的大鹏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形容和德国的交往,他说,“因为德国人没有足够的耐心和语言不好的人交往,比如说,说一句两句话你不明白,或者你想说的话,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表达的话,这个时候德国人往往会失去耐心,通常状况下,如果在中国,一个外国人跟你进行交谈,就算他中文表达不是很好,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往往还是很有耐心地去和他进行交流。”

来德国已经三年的冰冰则对这种语言不通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她认为一种语言其实是一种文化,“哪怕你语言学的再好,很多时候,德国人说一个笑话,你还是不明白对方为什么笑,而我讲一个笑话的时候对方人也不笑,这是一种文化的隔阂。文化隔阂带来的尴尬也使得我们不愿意和德国同学交往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中国学生在和德国人交流的过程中都有着心理压力,都有无法畅所欲言的感觉,这使得他们更愿意和中国人呆在一起,毕竟用母语交流,既直接又简单。


冷冰冰的“谢谢”

中国人很讲究“诚心”,认为感谢应该诚心诚意。中国有句感谢人的话叫“我从心眼里感激你”。然而对于德国人来说,说“谢谢”已经成了一种机械式的礼貌,这种礼貌也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礼貌。来自西班牙的玛依特说,在西班牙,人们都用笑来代替这种客套话,而德国人说“谢谢”的时候很少有笑容。对于“您”这个词,他们也只用在很老的老人身上,但是在德国,只要是陌生人,他们都会用“您”来称呼。中国留学生波波说,她来德国两年了,直到现在,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并非发自内心的礼貌。她说“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一群一群的堆聚在一起,这和德国人本身拒人千里有很大的关系。”
                                                        
压力让我根本无暇顾及交流的问题

在德国,生活费用之高众所周知,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生存的压力是很大的。来德4年的小凡说:“和同学交往是需要很多时间、精力的,德国的同学常常喜欢举行聚会或者聚在一起喝咖啡,往往一杯咖啡的价格就够我吃一天了。”家庭并不富裕的小凡,每天的生活除了上课就是打工,四年来,为了省钱,他没有回过一次国。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完成学业,早些回国。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德国大学的大课堂

目前,中国留学生的人数已居世界首位,德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之后的第三大中国留学对象国。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留学生怀着憧憬和梦想来到这个国度,但是在这个地方等待他们的却是强烈的挫折感和排斥感以及经济和学业的压力。“虽然这些问题很突出,但是并不是留学生生活的全部。”小凡坚韧地说,现在他很明确自己出国的目标,现在的挫折不过是必经的苦难,苦难之后,将会是更加绚烂的生活。

[ 本帖最后由 wamway 于 2007-6-14 23:33 编辑 ]

wamway评说

如何融入德国的主流社会,这很值得思考。

也许,在留德学生应该学习留美学生。

TOP

作为留学生,融入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心态摆正.正常上学,正常打工.正常同学关系,正常同事关系.
语言并不是主要问题.文化,性格,兴趣的差异倒是的确不小.既然无共同语言和爱好,正常交往即可,觉得并没有必要刻意强迫自己更多的融入德国社会.
楼上的例子也过于极端,德国人并没有那么没有耐心去和外国人交流.中国人也不都只为一杯咖啡而不交朋友.
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更为重要,楼上的问题和例子,并没有给予更多的特殊关注.
岁月一点一滴拾掇,用一生去衔接,尽管生活很平凡,我相信我的梦很精彩.

TOP

德国的主流社会
什么是德国的主流社会哪?

不能说广大中国留学生生活在一个非主流社会吧

这里牵扯一个概念 什么叫“融入社会”

另外请楼主指教 留美学生的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是什么哪?
没怎么接触过留美学生

TOP

原帖由 蓝海 于 2007-6-14 23:27 发表
德国的主流社会
什么是德国的主流社会哪?

不能说广大中国留学生生活在一个非主流社会吧

这里牵扯一个概念 什么叫“融入社会”

另外请楼主指教 留美学生的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是什么哪?
没怎么接触过 ...


凭个人的感觉和大量了解,在德的很多外国留学生在德国社会属于'边缘人群',

留美学生:举个例子,一个在美国读博来德度假的朋友说:'在美国感觉就跟在自己国家似的,除了交流的语言换成了英语。'

至于经验,本人没有,仅仅听朋友说起或者网上查阅。不过有一点,北美的总体上比我们更融入当地社会。

TOP

原帖由 乌鸦广场 于 2007-6-14 23:14 发表
作为留学生,融入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心态摆正.正常上学,正常打工.正常同学关系,正常同事关系.
语言并不是主要问题.文化,性格,兴趣的差异倒是的确不小.既然无共同语言和爱好,正常交往即可,觉得并没有必要刻意强 ...



多一些想法很好!
每人贡献一点就能汇集成全面的看法。

TOP

hehe

我提出一个口号: 不求融入,只求拿钱!

TOP

可是我觉得其他国家的学生一样爱聚堆。
土耳其,阿拉伯,印度。。。。
据我知道,好几个去了澳大利亚留学的德国学生,到了那里一样是聚一起的。
这是人的本性。
臭美精, 自恋狂!

TOP

原帖由 wamway 于 2007-6-14 22:32 发表
冷冰冰的“谢谢”

中国人很讲究“诚心”,认为感谢应该诚心诚意。中国有句感谢人的话叫“我从心眼里感激你”。然而对于德国人来说,说“谢谢”已经成了一种机械式的礼貌,这种礼貌也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礼貌。来自西班牙的玛依特说,在西班牙,人们都用笑来代替这种客套话,而德国人说“谢谢”的时候很少有笑容。对于“您”这个词,他们也只用在很老的老人身上,但是在德国,只要是陌生人,他们都会用“您”来称呼。中国留学生波波说,她来德国两年了,直到现在,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并非发自内心的礼貌。她说“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一群一群的堆聚在一起,这和德国人本身拒人千里有很大的关系。”

非也,德国人其实很热心的(大部分,那种Schlampe[maennlich und weiblich egal]我也遇见过,“哪没点儿耗子屎啊”[p胖大海:有一说二]),如果你是刚入学,有困难,他们很多人会无私的帮助你的。
问题在于,我们国人大部分都“耻于下问”,亦或觉得问问题不好意思,羞愧于去问,结果就这样immer schlimmer geworden。
还有就是大部分西方人的观点是:如果你说了nein,那就表示你真的不需要帮助。而我们经常会因为不好意思,或者其他原因,   说nein,danke!我想这应该不在少数吧。所以这个所谓的冷冰冰的“谢谢”其实还是中国人自己造成的,当然其中还有文化差异的因素。
其实交朋友不分国界,谈的来就交,谈不来就拉到拉。
:naughty: :naughty:

TOP

德国之声:多数中国人认为德国人严谨刻板

具体详见德国之声报道: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2144,2606544,00.html

摘录几段大家比较感兴趣的:

最近,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通过网络和在国内的朋友、同学的帮助,对中国京、沪、穗、宁、沈和成都等城市的50位各界人士进行了一次书面访问。顺便说一下,50位被调查者中男女性比例为28:22,年龄跨度从17岁到58岁。再说,用少量样本代表“中国公众”显得片面,如有疑义,敬请在阅读以下资料时,在“中国公众”前加上“部分”二字。问卷上一共设置的20个问题,以下是对50份问卷的汇总和概括。 你印象中的德国经济实力如何:

我们给出1到20共二十个数字,代表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的排序,请被调查者在其中任选,有3人的选择在6~10位之间,11人选择在11~15位之间,29人选择在16~20位之间,平均值是第17位。这与德国2.6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列世界第三位的事实出入较大。在开放式问答中,还有不少人认为德国“科技水平一般(18%)”,“汽车工业发达,有下降趋势(10%)”,“教育不及美、英、日本等国(6%)”。

你认为德国与中国的友好程度:

这是唯一一个50位被调查者都作答的一个题目。我们给出5、4、3、2、1,五种评价态度,依次代表“很友好”“友好”“一般”“对立”“很对立”,结果50位被调查者打出分数的平均值是“3.2”。也就是说,他们平均的判断是两国关系只是“一般”的水平。

你对当代德国人的印象:

问卷给出的选项包括“理性且傲慢”、“意志坚强”、“工作忘我、勤奋”、“礼貌绅士”、“谨慎封闭”、“严谨刻板”、“遵守纪律”、“热情友好”,调查结果显示,前三位的印象是“严谨刻板”(58%)、“理性且傲慢”(46%)和“意志坚强”和“工作忘我、勤奋”(34%),最末两位是“谨慎封闭”(8%)和“热情友好”(6%)。

个别访谈表明,中国公众对德国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观看电影、小说、体育比赛等形成的;二是与他人议论、交流再加上个人主观推理;三是曾经与在华的德国人接触过(被调查者中,有11位表示他们曾经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在华的德国人,2人曾经去过德国,3人有亲属在德国)。

你最喜欢的德国产品(或品牌):

我们的要求是请每位被调查者尽可能写出5种自己喜欢的德国产品(或品牌),结果,50人中有12位写满(超过)了5种,其中7人的答案有误(把欧洲或美国的产品、品牌误认为德国产品)。

经过整理,得票最多的前10位产品(或品牌)依次是奔驰汽车(80%)、大众汽车(74%)、奥迪和宝马汽车(70%)、阿迪达斯运动服饰(66%)、麦德龙超市(46%)、博世电动工具(34%)、贝塔斯曼书友俱乐部(24%)、贝克啤酒(18%)、相机及配件、西门子、拜尔制药并列第10(10%)。

请选出一类最能代表德国对世界所做贡献的事物:

问卷上一共给出了“诗和文学”、“哲学”、“音乐”、“汽车和精密制造业”、“足球和运动”、“啤酒”、“科学技术”、“建筑”共8个选项,请被调查者每人选出一个作为德国人对世界贡献的象征。

结果,列首位的是“哲学”(32%),“足球和运动”以22%居次席,以后依次是“汽车和精密制造业”(16%)、“音乐”(14%)和“啤酒”(8%)。

有6人认为德国对世界贡献最大的是马克思、爱因斯坦、马丁·路德等伟人。

中国公众对德国及中德关系的期望:

问卷的最后,我们设置了3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分别是“我希望德国尽快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国”;“我期望德国更加富强,德国人民更加幸福、美满”;“我期望中德两国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友好合作、共同成长”。每个问题都5、4、3、2、1共五级态度选项,依次代表“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反对”、“强烈反对”,请被调查者在其中选择一档代表自己的态度。

经过汇总统计,“我同意德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的平均得分为3.3;“我期望德国更加富强,德国人民更加幸福、美满” 的平均得分为4.2;“我期望中德两国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友好合作、共同成长” 的平均得分为4.4。

结论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公众除了对德国介入世界政治事务持谨慎态度外,他们对德国社会的富庶和德国人民的幸福,对中德友好合作都充满着真诚的希冀和憧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