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前一段时间讲的稳住阵脚的几个例证

包括前一段时间的石油涨价,以及目前的铜价上涨,还有一开始的铁矿石涨价等等,可以说都是针对中国的,这些还都是显性的,隐性的东西就更多了,这些也可以说是必须要交的学费,但问题是需要这么多么,这些科都是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啊,况且如果这些问题,或者一些问题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甚至加以放大,那对我们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有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所以现在中央提出的这个,以及早先吴仪在深圳所谈到的加强中国自主开发能力,以深圳为先导的谈话,就说明中央已经深入的认识到这个问题了,希望我们现在开始,还为时未晚。



----------------------------------------------------------------------------------------------------------

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历时近三年打造的《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昨日出炉,并由国家统计局、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等各部委联合在京发布。报告指出,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社会保障三大领域潜在的危机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尤为突出。
  
  能源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对能源安全问题表示担忧。他认为,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标志是本国能源供应是否依赖外国以及依赖程度。
  
  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如果要保持石油供应安全为主的局面,石油净进口率绝对不应超过50%,超过50%就属于石油供应不安全,理论上应该控制在30%以内。
  
  然而,中国自1993年以来净进口石油依赖度从0.45%飙升至11.5%。而且,按照中国进口石油的速度预测,到2010、2015和202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率下限将分别达到54.4%、57.4%和59.7%。能源危机可能随时爆发。
  
  徐寿波最后表示,中国能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现象将是长期现象,因此要实行“综合能源效率战略”,即大力强调“广义节能”方针;提倡“广泛开源”的供应方针、“能源价格合理化”的价格方针和“能源结构合理化”的结构方针。
  
  金融领域面临九大风险
  
  随后,特华投资公司董事长李光荣代表金融组陈述了目前中国金融领域突出的九大风险。
  
  第一,M2/GDP持续升高。统计显示,到2004年国内M2/GDP已经达到了185.48%,大量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集中。
  
  第二,中央银行资金运用财政化。据统计,到2005年,央行难以收回再贷款已高达18000亿元。
  
  第三,大量财政风险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据估计,目前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占GDP的10%。地方债务风险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因素。
  
  第四,正规金融部门的低效率导致金融体系“体外循环”严重。目前中国大量存款人正在逃离正规的银行体系,转而把钱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非正规金融系统中,并威胁到国家的银行系统。据估计,中国地下金融规模大致接近正规金融规模的1/3。
  
  第五,资本项目管制有效性严重弱化。目前中国对外资企业的利润转移几乎难以监管,中国资本流动的其他渠道也没有明显障碍,特别是房地产领域,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外资化倾向比较严重。在贸易和直接投资方面,表面上是贸易或者直接投资,实际上是用来购买人民币资产或者房地产,进行投机。
  
  第六,房地产带来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据央行发布的房地产金融报告显示,在房地产开发性资金中,近55%来自银行信贷。
  
  此外,中国还存在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失衡和金融“拉美化”风险之虞。
  
  李光荣更进一步分析认为,中国金融风险的深层次原因是国有金融体系内部软预算约束、现行行政体制下各级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控制与支配权争夺以及金融生态环境恶化三方面造成的。
  
  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
  
  对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生产力学会副秘书长刘作舟也表示担忧。
  
  他称,目前社会分配不公已撼动社会稳定,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已十分突出。中国的基尼系数2000年为0.458,2004年接近0.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并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升,中国贫富差距未来10年还将继续拉大。
  
  刘作舟同时表示,目前就业已经制约了经济的稳定发展,2005年年初中国人口达到了13亿人。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估计在 20年间将有3亿以上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未来20多年间,每年的就业压力约为4000万人,失业将长期困扰21世纪的中国。
  
  刘作舟进一步表示,人口老龄化将冲击社会保障体制。2004年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115亿人,占人口总数的8.58%,已超过人口老龄化的界限。这将对未来的社会保障体制造成严峻的挑战。
  
  刘作舟最后建议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