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165
- 威望
- 3095
- 金钱
- 52
- 阅读权限
- 90
- 性别
- 女
- 在线时间
- 221 小时
|
资深猎头说“海归” 什么样的“海归”最吃香?
据国家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3年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17.28万人。
手持硬梆梆的洋证书,洋文讲得溜顺,高收入、高档次,总是企业争抢的对象……“海归”曾经给人以这样的印象。
专家称,随着留学门槛的进一步降低,“海归”的人数正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同时,“海归”的身价也出现下降。
今年2月,世界HR实验室发布了题为《职业测评成为“海归”求职第一关》的调查报告,文中提到,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35%以上的“海归”就业困难,40%的“海归”感觉职业方向出错,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薪酬究竟应该是多少。于是有媒体惊呼,“海归”变成了“海待”。
日前,记者就此种现象电话采访了智联招聘网和中华英才网猎头部的负责人。
什么样的“海归”最吃香
智联猎头资深顾问Lily傅:
“海归”的共同优势是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专业性较强。共同劣势有两个:一是缺乏工作经验,主要是在国内的工作经验比较少;二是脱离国内环境的时间比较长。
就和国内环境的“脱节”而言,非技术性的行业“脱节”往往比较明显,比如消费品、销售、市场和人力资源。但高科技行业的这种“脱节”不很明显,有“手艺”到哪儿都可以吃饭。还有专业性特别强的professional,比如医生、律师、会计师,“脱节”也不明显。
如果你在国外不光读书,还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比如,毕业后在国外的知名公司工作一两年,那么,回国后,这一段的工作经验就可以弥补脱离国内环境的劣势;如果你只有国外的工作经验,没有国内的工作经验,就会稍差一点儿;如果你有国内的工作经验,没有国外的工作经验,但有很好的学历,虽然回国后的工作起点不会特别高,但公司会觉得你有潜力,你会比一般人升得快;如果你在国内做了几年,读完书又在国外做了几年,又是以一个manager的身份回国,那么公司对你而言门槛就会很高。
英才猎头总监叶慧:
跟以前相比,现在的“海归”多了许多,所以就不像以前那么吃香。如果是做销售和市场,离开国内市场太久,“海归”的竞争力就会大大降低,而本土人才对国内市场特别了解,优势就会比“海归”大。“海归”技术人员的情况相对好些,毕竟他们在国外做的一些前沿的项目,中国可能还未涉及,因此,对优秀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很大,但普通的“海归”技术人员可能还不如本土人才受欢迎。因此,对于技术行业,如果你的领域比较前沿、高端,你又在某领域有专项的研究或者项目,就会非常抢手。
什么样的企业青睐“海归”
智联猎头资深顾问Lily傅:
很多人认为,跨国公司更青睐“海归”,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跨国公司要精简成本。公司原来的高级管理层基本都是“海归”,或是纯粹的外籍人士,现在为了降低成本,也为了本土化,公司的高层已经由过去的“纯洋人”变成了台湾人、香港人和本地人才。
第二,虽然“海归”在国外呆过,但跨国企业在海外有分支机构,本身已经非常国际化了,所以并不特别需要“海归”从国外学来的东西。
现在青睐“海归”的是民营企业。以前,“海归”对民营企业根本不会“垂怜”,现在,很多外资企业对“海归”的需求不迫切,“海归”退而求其次,开始考虑加盟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不会特别考虑成本问题,政策又更为灵活,如果老板欣赏你,可能你的薪水就会是一般人的很多倍。
“海归”薪酬知多少
智联猎头资深顾问Lily傅:
对于“海归”的薪酬,我们没有做过具体的统计。总体而言,高级别的职位,比如总监之类,“海归”的薪酬会比本土人才高。用人单位往往在招聘条件中就会声明,我这个高管必须具备海外背景,一旦找到目标,企业愿意花这个钱。但对于普通职位而言,“海归”的薪酬并没有什么优势,因为企业没有这样的需求。比如说企业招一个助理,只要本科毕业,有两三年工作经验就行。企业不会因为你是“海归”就给你多加钱。相反,企业还会有顾虑:你有那么好的背景干吗还应聘这个职位?是不是想把我这里当跳板?
英才猎头总监叶慧:
根据今年上半年发布的薪酬调查报告,总的说来,薪金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长。在硕士学位以下,高级学历的年薪均值比低级别的学历高1万元左右;在高学历的人群中,硕士在年薪均值上全面超越博士。
语言是“海归”最大的优势。根据此次调查,外语水平对个人的薪资仍有较大影响,外语能力越强,薪资的竞争力就越强。外语能力达到“熟练”者的平均年薪达到了53151元,比外语能力“中等”以上者高出近16000元;另外,外语能力“熟练”人群的薪资有近2000元的升幅,达到“中等”的人群有将近800元的升幅,而外语能力“一般”的人群的薪资升幅仅为300元。
“海归”缘何成“海待”
智联猎头资深顾问Lily傅:
以前是“物以稀为贵”,现在只要有钱就有机会出国上学,所以有些“海归”的学位就不值钱。原来总说出国“镀金”,现在镀的可能是金,也可能是铜了。
出国求学可视为对将来就业的投资,是投资就有风险。“海归”同样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并没有“保证就业满意”的特权。看不准时机,学不到急需的知识、技能,就可能出现“投资”失败的情形。
“海归”成“海待”,不怪别人,也谈不上“贬值”,一切都是市场机制所致。在工作岗位上“管不管用”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标准,所以,时下的一些“海归”遭遇求职难其实不是坏事,它反映了人们在选才标准上,从崇尚“品牌”到注重“管用”的可喜转变。
很多“海归”对自己的定位不很清楚,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出国时期望值很高,认为花了那么多钱,吃了那么多苦,回来一定要物有所值;一是他们对国内的形势不是很了解。国内变化太快,国内外的环境差异很大,别看只是短短几年,“海归”回国后往往需要半年时间适应,在这段时间里不太容易找准定位。
因此,“海归”的心态非常重要,不要自视过高,定位要准确。一些“海归”之所以求职难,常常是因为眼高手低,以致错失机会。
英才猎头总监叶慧:
一些“海归”能力不佳,在待遇上却互相攀比,开口就是月薪过万,一不乐意就跳槽走人,丝毫不考虑公司的感受,这使得一些本来需要“海归”的企业望而却步;有的“海归”盲目自大,不把本土人才放在眼里,一些企业担心“招来女婿气走儿”,在本土人才与“海归”出现激烈矛盾时,一般会选择放弃“海归”。
此外,如果只是盲目地出国去读一个学位,回来后也是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海归”变成“海待”也就不奇怪了。
就中国整体而言,现在的“海归”不是过剩了,而是远远不够,但很多“海归”都盯住了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又“一窝蜂”地往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公司里挤,求职怎么会不难?
因此,“海归”不要一叶障目,紧盯大城市不放。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往往更能让“海归”一展身手。在大河里做一条小鱼,还是在小河里做一条大鱼,这也是很多“海归”经常要面临的选择。不要一味追求高层、名企,相对合理的企业和职位能让你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情况,给你提供更宽广的舞台。
此外,在谈到“海待”现象时,两位负责人特别提到:“海待”不过是“海归”中的少数,盲目追捧“海归”和过分打压“海待”,都只能反映出我们所处社会的不宽容、浮躁和肤浅。
来源:
作者:姜国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