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非同寻常 胡锦涛打开中国的非洲殖民之路?

亚洲时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结束美国、中东及非洲之行,已经返回北京。胡锦涛首次以国家主席身访问美国,虽然备受媒体重视,却乏善可陈,他也白白错过了一个向全世界阐述其政治理念、说明他把中国带向何处的好机会;相反,他的非洲之行虽然没那么受瞩目,意义却非同寻常,为中国取得大量的油田开采权,以及中国货争取更大市场的时候,也被视为中国打开非洲殖民之路的开始。

同样带着大批石油及矿产资源的合同、合作协议和承诺,胡锦涛在非洲三国的摩洛哥、尼日利亚和肯尼亚访问时,受欢迎和受重视的程度,与美国时有天壤之别。各国政要不但空群而出排队与他会面,还安排他到尼日利亚国会演讲,阐述他的“中非新型战略关系”,也就是在经贸方面加强合作,共同繁荣。三国领袖不约而同表示,要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而尼日利亚传媒更表明,尼国要做“非洲的中国”。

显然,中国的经济成就已成为强有力的磁石,吸引着其他未开发国家的注意力,而这种“中国经验”的输出,益增西方社会对中国威胁论的疑虑。西方社会对中国在非洲的扩张早有微言,中国在区内援建的基建工程不断增加,一些严重侵犯人权而被西方孤立的非洲政府,例如苏丹、津巴布韦等,因获得中国援助而得以苟延残喘,令区内侵犯人权的情况不断恶化,成为西方社会批评中国不择手段对非洲进行“经济掠夺”的话柄。

另方面,非洲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正在逐年增加。二OO四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达到三百亿美元,去年增至三百九十七亿美元,非洲亦已取代中亚国家,成为中东之后中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今年一月,安哥拉首次超过沙特成为中国第一大石由进口来源国。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形式,就是藉着向非洲输出工程、技术和其他制成品,派出技术人员和工人到当地参与援建项目,以换取非洲的石油、木材、矿产等自然资源。这种贸易形式,被西方传媒讥为“新型殖民主义”。

于是,胡锦涛在非洲访问时,不断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和平、发展、合作”的态度发展对外关系,“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威胁”,以安抚那些反对中国在非洲扩张的声音。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更表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们在国际上主张和平、合作、发展。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时,我们本着互利共赢的态度。我们不会走西方殖民者当年那种野蛮掠夺,血腥侵犯人权的道路。”北京认为,中国加强与非洲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双赢”,有助非洲经济发展,并非掠夺。

但这种“帮助”非洲国家发展、脱贫的方式,跟以前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者,本质上并没分别。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十九、二十世纪时也高举“贸易互利”的大旗,在全球各地攻城掠地,甚至占领非洲国家,巧目名目向非洲输出工程、资金、制成品,派人到当地进行农业、医疗、公共服务的培训,甚至提供奖学金给非洲学生到欧美留学,以此换取非洲最具价值的东西:煤、铁、黄金等自然资源。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者”行径,被指摘为经济掠夺。

中国目前似乎正踏着当年西方殖民主义者留下的脚印,对非洲进行“掠夺”。更甚者,中国的经济总量愈来愈大,对这些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和渴求程度,比当年的西方殖民者犹有过之;而且,中国企业开始大举投资非洲,而中国商人的道德操守更不堪,他们把中国的经营手法也输出去,包括行贿、贪污、欺诈、破坏环境等。因此,中国对非洲“掠夺”的程度,只会更加严重。

目前,成千上万的中国工人在非洲修建铁路、建造炼油厂、开采石油、砍伐林木,与此同时,大量平价中国货涌入非洲,令到数以万计的非洲人失业。随着中国的援助项目不断增加,中非之间“互利”的战略夥伴关系更巩固,非洲对中国的依赖更甚之后,“掠夺”问题将更加突出,届时势必引起当地人士的反弹,中国威胁论、 “新型殖民主义者”肯定大有市场。

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当然会为非洲带来繁荣和发展机会,但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二十几年后的后遗症,同样令人痛心。在输出发展经验之余,中国是否需要更多的反省,不让非洲的环境、资源,也像中国那样遭到毁灭性破坏呢?是否也该提醒这些国家,不要让官僚垄断所有资源,并切实保护工人呢?很可惜,胡锦涛并没向他的非洲“夥伴”提出这些忠告。
啥都不怕,就怕瓦落地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