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感动没什么说的【转贴】(请耐心看完)

[新闻纪实] 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


亮剑一出 谁与争锋!
Share |
Share

这是个让人很矛盾的问题。一方面我想给于这样的人帮助,可是另外一方面又觉得心里不平衡,这明明是国家的任务,为什么在我们纳完税之后还要自掏腰包呢,我们的税都到哪里去了?昨天看到一个报道,中国官民比例是26:1,可是这么多的官都在干什么?虚报的数字是谁报上去的?我们要交税给国家,我们要养活那些不干人事儿的官们,然后还要替他们擦屁股,怎么想都想不通。
还有,在这样的贫困地区,穷的只有普通老百姓,看看他们的父母官吧。孩子可以没有地方上学,可是他们的嘴是不能空着的,家里是不能穷的。既然他们的老百姓能忍,我们能帮什么?
以前总想着将来有钱了,就去像这样的地方改革希望小学之类的。可是现在想想,就怕你前脚盖完了,后脚房子就被挪作他用了。。。。
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

TOP

爱野性拒绝丧失天性...

TOP

有个疑问, 山沟里手机信号是怎样传出去的, 望展开讨论.
爱野性拒绝丧失天性...

TOP

好风景~!

TOP

震撼和感动!!!

他想用自己的激情点燃贫困山乡孩子们的心灵。

他把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外化为具体而琐碎的行动。


当很多有识之士在开着空调的报告厅雄辩滔滔的宣讲着中国的“三农”问题时,徐本禹在酷热的教室里教给学生四则运算和汉语拼音。


他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在山谷中回响:“你们不比别人差!”


他大声说:“你们很棒,一定可以考好!”


他伸手擦去鼻尖上的汗水,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没有告诉孩子们,另外两名同他一道在这里支教的志愿者两天后就要离开。而他自己也会在最近转到另一个更加艰苦的村寨。


另外两名志愿者是半年前由贵州团省委派来的,团省委此举是为了让徐本禹不至于太孤单。半年来,他们三人在这极其偏僻的大山中体验着自己人生最沉重的履历。


徐本禹至今没有谈恋爱。曾有不少仰慕他的女大学生追随而来,最终悄然而去。而徐本禹却在这志愿者小屋中抒写他对贫困孩子们博大的爱。


在即将告别这里的孩子们的时候,徐本禹和他的伙伴要为这些孩子留下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想起这张照片可能会被那些孩子们珍藏一生,我们的心禁不住有些颤抖起来。


这所被大山包围着的山村小学,还会有志愿者来吗?


孩子们似乎感到了气氛有些异样,表情变得复杂起来。


他们用最大的声音诵读课文,他们可能以为只有这样,那些大学里来的大哥哥们才会感到满意。

他们向校长打听消息:徐老师他们要走了吗?


徐本禹想转到另一个乡,叫大水乡。我们在大水乡考察的所见所闻,只能用“震惊”二字来形容。猫场镇与这里相比,可算是天堂了。
   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是2001年新建的民族乡,位于大方县东部,距县城67公里。全乡总人口126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6%。全乡耕地面积12300多亩,平均海拔近1600米,属喀斯特地貌。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大豆、烤烟。该乡经济十分落后,据乡党委书记介绍,去年全乡人均收入上报为1200元,实际只有500元。全乡今年5月基本通电。除乡政府外,各村至今不通电话。2002年以前没有通往县城的公路,现虽然通了公路,但路况极差,属于机耕便道。
   图为大水乡一个汉子正从街上匆匆走过。他赶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是为了卖点玉米。如果运气好的话,他可能卖得15元现金。除了买两斤盐回家,剩下的钱要攒起来做孩子下学期的学杂费。如果一个暑假攒不够70元,孩子将辍学。


大水乡共有14所小学,其中公办小学3所,村办小学11所,私办小学4所。全乡在校小学生2340人,教师103人,其中正式教师仅54人,而初中或高中学历的正式教师占了40%。代课教师以初中生为主。每个小学生每年缴纳学费、杂费、书本费140元,但仍有不少农户无力缴纳,致使孩子辍学。代课教师主要靠微薄杂费维持收入,每人每月工资110元。如果学生欠费,则工资难以保障。
   图为大水乡一家很有代表性的民居。绝大多数农民住的就是这样的茅草房。


我们重点考察了大水乡的大石村。从下学期起,徐本禹将转到这里支教一年。大石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至今未通公路。全村村民主要是彝族,另有两户布依族。通过深入走访农户,我们了解到去年全村人均收入仅300元,村民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粮食仅够吃半年,不足部分靠政府救济。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作为口粮。现金收入主要靠养鸡(每户养鸡只有五六只)和去小煤窑背煤。村长和村支书月工资70元,由乡财政补助。
   图为大石村通往外界唯一的路。我们冒险乘越野车从这条路上往村里行进。18公里走了一个半小时。


这是村委会墙上公示的月度救济粮发放名单。它提示我们这里的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大石村一户人家。如果不是左边竹竿上还晾晒着衣服,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样的房子里还住着一大家人。


杨某,彝族,大石村村民,全家五口人,去年全部收入仅700斤玉米。原来靠在小煤窑背煤挣点血汗钱,小煤窑关闭后,全家生活陷入极度窘困,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三个孩子因无钱交纳学费而辍学。
贫困是痛彻心肺的创伤。


贫困是无法摆脱的噩梦


贫困是深入骨髓的无奈。


杨某家中可谓一贫如洗


也可谓家徒四壁。


我们无法判断这家人吃的是什么。那几个鸡蛋是留着换盐的。


杨某的孩子告诉我们,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上学!


面对孩子的眼神,谁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我们给了杨某一点钱,告诉他如论如何一定要给孩子交学费。杨某这个山里汉子,抖动着嘴唇,无语哽咽。


在大水乡,辍学儿童随处可见。并不是当地人不重视教育,而实实在在因为太穷太穷。


每当看见这样的场景,我们就忍不住掉泪。


我们可以造出数十亿元的国家大剧院,我们每天可以搞出那么多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盛大活动,为什么就解决不了这些孩子上学的问题?民脂民膏啊!


其实,大石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人文传统。徐本禹将要来支教的大石小学,建于1943年,原名“国立大石小学”,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大石小学唯一的“教学楼”就建于20世纪40年代,如今已摇摇欲坠。6个年级共6个班的110名学生就在这栋老房子里上课。
   考察期间,我曾向大方县委负责人连问两次:“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代还能够建立这样一所小学,我们共产党难道就不能把它搞好吗?”那位负责人红了眼圈,却始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低年级的学生在楼下上课。教室里十分昏暗。


这是二年级教室。


大石小学属于村办小学,国家没有一分钱投资。教师只有初中学历,每月工资110元。但因不少学生拖欠学费,这110元只是一个政策数字。

大石小学王校长,彝族,高中学历。他同其他教师一样,每天都要同学生们一道走过漫长的乡间小道,来到学校。最远的学生每天摸黑出门,步行两小时才能到校上课。
   教师生活十分清贫,但他们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文明星火悄悄播撒在这寂静的山乡。让我们向这些默默无闻的播火者致敬!


大石小学办公室。木制书柜上贴着已经褪色的对联:“只有诗书万卷,全无金银半文”。


为了“隆重庆祝六一儿童节”,5月1日,村委会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发动全村捐款,给孩子们一个欢乐的节日。全体村干部、党员、教师纷纷慷慨解囊,募集了500多元钱。孩子们排演了文艺节目,给偏僻的山村带来了欢笑。村长高某详细地为我们描述了儿童节的“盛况”,一再说“活动搞得很成功”。
   面对这张褪色的募捐启事,我们潸然泪下。“隆重庆祝”之类的提法,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看看我们的电视和报纸,哪天人们不在“隆重庆祝”?而2004年6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的“隆重庆祝”,不知该让多少人汗颜!为了孩子,穷人们掏出了自己可怜的积蓄,而想到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成天声色犬马、挥金如土,我们怎能不感慨万千?


在楼上,还有三个班的学生。


楼上的过道。


在这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冬天,寒风会像刀子一样穿透篱笆墙,切割在孩子里稚嫩的脸上。


黑板很小,但粉笔很贵,所以,不需要太大的黑板,因为不需要太多的板书。


课桌随时都会倾覆,但孩子们早已习以为常。只有能念书,什么困难都可以不在乎


楼板随时可能坍塌,但只要能念书,这都不成问题。


房顶用包装箱的硬纸板遮风挡雨。


这个红衣少年早已辍学,但他还是常来学校玩耍。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学校。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内心驱动着他们,既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们,使他们如此渴望知识的滋养?
   徐本禹说,正是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


六年级学生在上小学的最后一课。当他们中的某个人在墙上写下“再见母校”几个字时,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这个女孩和男孩如此惆怅的神情,让我们浮想联翩。对这里的多数学生来说,小学是他们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学习阶段。也许几天后,这两个学生就将走进生活,担负起自己养活自己的重担。


为了能上学,这双脚每天都要跋涉两个小时山路。冬天大雪封山也不例外。脚的主人说,他从来没有迟到过。


孩子们每天只吃两顿这样的“饭”。个别路途太远的学生,父母心疼孩子,让他们带饭上学。这个孩子还没来得及吃完就上课了。我们特地闻了闻,“饭”已经发馊变味。下课后,这“饭”会被吃得一粒不剩。他们从来不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何物。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过生日时能吃上一碗真正的米饭。
   从教育部下派贵州省挂职的贵阳市委副书记高文兵说:“我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们能在六一儿童节每人吃两个鸡蛋”。沉默了好一会儿,他说:“可是现在还不行。”他这样说的时候,眼角沁出了泪水。


这个女孩在酷热的7月还穿着厚厚的衣服。这是她唯一一件衣服。


学生们在集合。我们将在其中挑选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作为资助对象。


大石小学全体师生。


在这个经济总量和信息总量都极度匮乏的环境中,也许就是这样的好奇心会创造出奇迹,会改变某些人的一生。当然,也许什么也不会改变。


徐本禹多次提到,他最受不了的就是孩子们的眼睛。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们特地注意观察那些孩子们的眼睛。在回来整理这些照片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受到震动。


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面对孩子们的眼睛。


在观察孩子们的眼睛时,我们渐渐理解了徐本禹


我们都是普通人,同徐本禹一样,我们并不能改变一切。但是,当我们对这孩子们的眼睛还能有所触动时,我们知道我们的心还没死,血还没冷。


我们不能对看到的这一切无动于衷。


我们感到自己可以给与他们一些帮助。

我们物色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想对他们进行资助。


我们不是救世主,但我们是有良知和道德感的人。我们是好人。徐本禹感召了我们,我们不能沉默。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已经向我们表示要资助几个孩子上学。华中农业大学还决定向大石小学提供8万元,帮助建设新的校舍。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的记者、编导也委托我们联系资助对象。

大水乡党委书记邀请徐本禹到大水乡作了一场报告,组织全乡党员干部和教师参加,他还特地把在大方县城教书的妻子和在毕节市中学就读的女儿带到大水乡,让她们听徐本禹的报告。在听报告的过程中,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在贵州民族学院的一场报告中,徐本禹的发言平均每两分钟就被掌声打断一次。



我本人资助了两位女孩子上学。我的朋友也纷纷表现要采取行动。


面对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们无法安


我们做不了很多,但哪怕一点点也可能改变某个孩子的命运。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样做其实也是为我们自己。我们会感到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双眼睛和这只手。让我们永远记住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故事。

这里的山真的是很绿
需要很多有爱心的人士来这里支教


关注民生!关注孩子!关注农业、农村、农民!


我们总会找到一条路,走向光明之路。徐本禹已经在走,我们能听见他的足音。同贫困进行殊死搏斗的山民们在走,我们能也感受到他们的呼吸。


明天,7月12日,徐本禹将率领华中农业大学6个学生奔赴大水乡大石村。他们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


亮剑一出 谁与争锋!

TOP

徐本禹至今没有谈恋爱。曾有不少仰慕他的女大学生追随而来,最终悄然而去。而徐本禹却在这志愿者小屋中抒写他对贫困孩子们博大的爱
爱野性拒绝丧失天性...

TOP

好男人!!!!!支持他!!!!!

TOP

我们可以造出数十亿元的国家大剧院,我们每天可以搞出那么多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盛大活动,为什么就解决不了这些孩子上学的问题?民脂民膏啊!

亮剑一出 谁与争锋!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deenforever at 2005-3-7 13:30:
我们可以造出数十亿元的国家大剧院,我们每天可以搞出那么多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盛大活动,为什么就解决不了这些孩子上学的问题?民脂民膏啊!

意义不一样.
爱野性拒绝丧失天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