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没有颜色的城市——上海的失败 [打印本页]

作者: 阿修罗之泪    时间: 2005-7-19 19:19     标题: 没有颜色的城市——上海的失败

没有颜色的城市——上海的失败


作者:蓝海

        原先,文章的题目应该是《失败的上海》。作为上海人,在我眼里这个城市除了较发达的经济,其他的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有更多的高楼吗?那些高楼,一个巨大的长方型,没有轮廓的变化,没有和其他建筑不同的颜色,所有建筑一个颜色——灰色。这个城市看上去就是一片灰色。

  上海人有很多错觉,错觉的原因,依然是他们的封闭的环境,或者说封闭的思想。当然现在的上海人到国外见过点世面的也不少了,可是毕竟也不是特别多。而且,有的不过是去旅游,有的则在国外呆了不过一两年,他们的观念未必会有什么改变。

  上海人最大的错觉就是以为自己是国际化大都市。当然上海人觉得起码他们的硬件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的了,遍地的高楼大厦,数座跨江大桥,两条现代化的地铁,一条轻轨,如果不是出了意外而停建,本来还应该多一条的。或许从硬件上来看还确实像个大都市,然而这仅仅是个大的城市而已。在我眼里,我家乡的这些建筑不过体现了两个字——人多。人口众多的城市,要建一些巨大的建筑,和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也很正常,太正常不过了。除此之外呢?

  几年以前,我外地的亲戚们来上海,他们在玩了一圈以后就抱怨,这个城市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能买的东西他们那里也都买得到,可以看见的大楼他们那里多少也有,甚至比上海还豪华。我当时很鄙视这样的说法,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上海经济发达的深层理念,他们区分不出两个城市的根本的差距。可是在我出国以后,很多上海人会对我说,这个伦敦,那个纽约也不过如此,我们的浦东机场漂亮多了,我们还有磁悬浮,等等。这样我也很遗憾,因为这些上海人没有看到自己和一座真正国际化大都市的本质区别。

  与国际上那些大都市比较,上海做为一个大都市,在各种水平的比较中都是垫底的,即便是单从其骄傲的经济指标来看,这也不过是一个三流发达程度的城市。一个自称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地方,其外来常驻人口不过区区数万,相对2000万人口,外来常驻人口的比例连1%都不到,这放到任何一个其他的国际化都市里都是不可想象的。当然,所谓的多元化的文化就更加无从说起了。当然上海人可以买到众多国际品牌的衣服,可是我的美国英文老师就抱怨过,在上海都吃不到各种国家的食品。除了几家大酒店里提供一些所谓的西餐,马路上只能看到麦当劳之类的西式快餐店,除此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不是说,上海一定要西化,我是说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她的文化必然是多元的,但是在上海这根本看不到。

  说实话,我可以说我从来没有见到一个大都市的文化,象上海那样贫瘠。很多上海人喜欢说“侬各素质……”。他们总以为自己的文化,虽然不能和巴黎之类的城市比,但总也还可以吧。事实呢?你们见到过,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坐公车会抢座位的吗?当车门一开,上海人简直个个会展示其独特的“上海功夫”,一下冲向车门,争抢座位。女士会不顾自己的矜持,男人也丝毫不在意挤在他们身边是身体娇弱的女士。挤车门抢座位成了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独特的而滑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象个搞坏的恶魔,无情地嘲笑着我那些自以为是的老乡们。

  仅仅是挤车吗?我说过了,上海根本就是一个文化贫瘠的城市,上海人缺乏礼貌的事情到处可见。一个外来者,可能会很不适应在上海开车,这里的司机以蛮横的态度互相争抢着车道,在他们眼里行人不过是愚蠢的蚂蚁。你在经过一个小区的出口处的时候需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小区里很可能会呼啸着冲出一部轿车来,即便没撞到你,被你躲过,司机也会破口大骂“不长眼睛啊!”这在国外是少见的,每次我在国外的城市走岔道都很小心,而那些车都会很耐心地等我先过。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了90%时间的上海人,每次在经过岔道的时候,看见身旁有车开来都会警惕地停下等车先过,而每次司机都会示意请你先过,你不走他就等在那里。这让我这个上海人多少有些感动。人比车先,还是车比人先,体现了两个城市对“人”的根本不同的看法。

  同样的事情体现在上海人的各种生活细节中。我回国的时候,走在上海宽大的人行街上,迎面一个低头快步的中年妇女向我冲来,两人差点撞在一起,因为这个意外,我向她说了一声:对不起。而这位阿姨却还以一个恶狠狠的眼光,什么都没说,一下又从我身边冲过。在徐家汇美罗城下面有家叫新时代的地方,汇集了各种地方的小吃。当然顾客也很多。在我去买饮料的时候,柜台是被一群人包围的,而不是在国外常见的那样是排着队的,突然从人群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士低着头捧着自己的饮料从人群挤出来,正打算最后再通过我这关,我很礼貌
地让了她一下,然后说了一句:Sorry。(她脖子上挂的工作牌显示她在附近微软公司上班)。女士报以一个惊讶和感激双重的眼神。她仔细地从上往下看了我一下,好像在猜测我是打哪来的怪物。

  这么说,我的老乡们会很不以为然,他们以为我只是把眼光放到一个极端的一点上,却没有看见上海人的优点和进步。比如,很多上海人开始穿上西装大模大样地去听歌剧了。如果你说他们听不懂,很多人会说出一大套东西来,比如,莫扎特和肖邦的区别,他们可以说上半个小时还多。厉害吧,最厉害的是,他们会互相传阅经验,比如,传些乐曲和书,训练自己如何识别经典乐曲的作者,然后把书上关于作者的身世、风格全部照背下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他们以为的素质。但我却很不认同,艺术本身在于欣赏、享受和创造。也就是说,你到了某种程度,自然地被某种音乐所打动。艺术本身是没有高低的,你喜欢蓝调也好,还是喜欢摇滚也好,这不会比你喜欢歌剧而差哪怕一点点。我这么说另一些上海年轻人会很高兴,因为他们只喜欢听港台的流行音乐。……对那些只会抄袭别人idea,简单而单调的东西,我实在不愿意过多地评说了,那是音乐吗?那只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做得好点的产品,为了让人喜欢,会打上不同颜色的包装。这却会被那些人叫做风格,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不懂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就不懂艺术本身。反对的上海人还会举出衡山路所谓的艺术街来(现在好象被拆了换公园了),那条马路我熟悉不过了,马路一边挂着一些名画的仿作,供行人观看。在我眼里一条真正的艺术街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像我在国外看到的,汇集着各种艺人自创的作品,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挂满一条街,供人观看,当然你也可以去买。创造力是艺术的生命,那些呆板的仿作有什么价值呢?我要是喜欢,我可以去网络上找来图片,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看,不是一样吗?这些画可以好几年不变地挂在哪里,看着那些行人,不是在宣扬自己的价值,而是在嘲讽那些拿他们宣扬的人。一个既不懂欣赏,又不懂创造力的人群,谈艺术实在太过于奢侈了。

  看看我们的城市就知道了,区分建筑物的方法最可靠的就是看他的地址,因为他们外型基本大同小异,甚至没有区别。这个没有创造力的城市,最好的体现就是他们的经贸大厦——高耸入云,却丑陋无比。连上海人自己都觉得它很难看。我曾经很是对东方明珠电视塔有些怀疑,一点都看不出这个塔有什么美丽之处,为了仔细观察,我甚至还专门去外滩边的望远镜小摊,租了一个高倍望远镜仔细地打量,虽然这种做法在很多上海人眼里土得要命。我没有发现这个塔的美丽之处,倒是发现了她另一个优点:实惠。中间那个巨大突出的球体,不但可以提供工作室,还可以供大量的游客参观,里面甚至安放了供给游人的大餐厅。这么说吧,巴黎艾菲尔铁塔中段穿上一个供登高游人吃喝的“多功能餐厅”,就是上海的东方明珠了。

  当然,上海的浦东机场还是很不错的,这点符合上海人“扎台型”的心理。但在我眼里也就这么点了。我甚至不愿意说新世纪花园,那个地方与其叫做绿地和公园,不如叫做富人游乐园,就一词——奢侈。用尽手段花了大笔大笔的钱,将植物弄成各种样子,以显示其绿色豪华。这不过是对一点都不绿色的上海一种掩饰和欺骗。上海这样的掩饰和欺骗太多了,乃至整个城市都被自己骗倒,还以为自己真的开始文化富裕了。或者就象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人,凑口袋里掏出一张10块钱的钞票,来反驳别人说他“没有钱”。

  去过上海的朋友,包括我这个上海人自己都会惊诧于“必胜客”门口长长的队伍,你看平时缺乏耐心的上海人,在这个时候,就有很耐心了。“必胜客”在上海的生意简直是出奇的好,欧洲一些国家里也有“必胜客”,不过很少看见有上海“必胜客”这么大的餐厅的,而且这样的分店在上海一开就好几个。一到晚饭时间就坐得满满的,门口还排着队。最有意思的是,进去吃匹萨饼的客人,全部手持刀叉小心翼翼地切着匹萨饼,然后用叉子优雅地把小块的匹萨饼送到嘴里。仿佛餐盘里的不是国外最常见的快餐,而是一块高档的牛排。这是这样的,当你不了解一种文化,却极力想去模仿的时候,经常得到的效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上海人另一个引以为傲的就是上海具有一个巨大的中产阶级,他们一开始被称为“白领”。后来发现坐办公室、享受良好工作环境的人太多了,为了多少突显一下自己,又改称“小资”。这是在上海最得意的人群,而在我看来不过是最讨厌的一群人。上海早先有个提供咖啡各种西式饮料点心的餐馆,叫“真锅”,红过一阵。不过最近流行的就是“星巴客”,据说那里是上海小资聚集地。其实不过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Internet Coffee。奇怪的是,不管有事没事,不管是吃东西,还是上网,小资们是一定会抱着通常重过5斤的笔记本电脑,跑去那里喝咖啡的。我自己是计算机专业的,去那里的时候吓了一跳,一眼望去几乎以为周围都是自己的同行,厅里坐满了人,人人都端着电脑喝咖啡。我也奇怪这么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脑,这咖啡能喝出个什么味道来。午饭时刻人人都这样端着笔记本电脑吃东西,别说这么不利于健康,我这个上海人都开始怀疑上海的工作有这么忙吗?仔细一看,有的人不过是在网上聊天,甚至是无聊地在笔记本上玩着接龙。

  网上曾流传着一篇充满拍马意味的文章,叫什么“我花了十年才学会跟上海人一起喝咖啡”。上海人真的会喝咖啡吗?看他们边玩电脑边喝咖啡就知道,在他们嘴里咖啡不过跟白开水或者可乐差不多的东西,哪怕那杯咖啡再昂贵也不过就落得如此的下场。连我这个酷爱电脑的人都忍不住要劝一句:午饭时间本来就是放松的时间,我且不想论到底是一碗香喷喷热呼呼的牛肉面更适合午饭,还是一个“三得伪去”更适合。起码,该是你休息的时间,请放松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抱着个好几斤重的东西去喝咖啡呢?工作已经够累了,休息时间还要去摆谱岂不是更累?

  上海人不喜欢在着装上显贵,不喜欢一手带六个戒指的暴发户,但是他们确实喜欢“扎台型”。而小资们如此不辞辛劳地抱着个笔记本去喝咖啡,不过是把上海某些恶习再次发挥了一把。就是这样的,其实很多上海人的恶习都体现在这帮自以为是的小资身上,他们的作用甚至是把这些恶习毫不掩饰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我前面说的背音乐名人谱,也是他们中很流行的事情。当然,花百来块钱,去匹萨店耍刀叉的很大部分也是这些人。作为中产阶级,本来他们应该是社会的砥柱,可是上海的小资却习惯于上海人传统的“精怪”。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小世界,从来不关心社会,不去承担社会的义务。你可以看到他们花几十万装修自己的家,却看不到他们会去参加任何社区活动,更不要说是自发的了。你花几十万的辛苦钱装修家为了是舒适,那么你参加社区建设,不也一样可以造就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吗?一个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唯一对外的就是显摆自己的笔记本,这样的人群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文化的贫瘠在他们身上又是一次集中的体现。

  这里顺便说一下,原先在我眼里很美的杭州,最近听说很是有跟上海比拼的气势,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他们那里也开始效仿上海,涌现出这样一帮也会抱笔记本的小资来。恶习的流行和模仿就会解读出文化深层的毛病出来,这里我不打算多说了。

  上海这样的事情很多,这包括人民广场的鸽子,这些鸽子和很多国外城市的鸽子不一样,他们是人工饲养和训练的,每天晚上收笼点数。白天放出去用于装饰,鸽子经过训练一般不会飞出人民广场范围,就跟工蚁群的上海人一样,它们连起码的自由生活都不懂。

  “卑鄙的上海人”,这是很多其他中国城市的人告诉我的,他们的意思是,上海之所以有今天是中央拿着全国的钱去建设上海的,我说过了这不符合事实情况。但我确实也以为有很多上海人是卑鄙的,起码他们过着卑鄙的生活。

  上海没有分去多少国家财政,不过,为了保证这个城市的供应,很多地方自己明明能源紧缺,还要不断地向上海输送燃煤。为了保证上海的菜蓝子,上海周围省份的农民不得不以低价输送他们的蔬菜瓜果。可是没有一个上海人会去感谢他们,即便相对廉价的电用的煤甚至渗上了采煤工人的鲜血。上海人总是以为这个巨大的城市,全部是他们自己的功劳。对于那些人他们嗤之以鼻,这些人来上海只能得到最差的生活,要么就是去做民工,要么就只有住小仓库。我不是说现在的上海人真的很抵触外来人口,他们很欢迎有学历的青年。当然仅仅是这些人
在上海还能立足。虽然上海人在使用煤的时候,在吃菜,在住房的时候,从来不关心创造这些东西的人是不是也有高学历,他们倒是很自然地就享受了,可当上海人看见这些贫穷的外来人口时,他们的神情却是令人厌恶到了极点的。现在上海人自己也有些感触了,因为一部分并不富裕的他们正在被驱赶出市区,起码他们自己觉得是遭到了驱赶。

  怎么说呢,上海人的文化造就了他们吸引外资纷纷涌入的良好的经济环境,也造就一帮文化贫瘠的工蚁。而这个工蚁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相当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工作起来是工蚁,生活起来却象蝴蝶。实际他们不过是嘴里叼着蝴蝶翅膀的工蚁。纵然很多新鲜事物涌入上海,但他们的文化跟中国很多地方一样保守而顽固。很多事情看来西化了,进步了,其实不过是藏西帽里面的辫子的另一种演绎而已。这个城市扼杀着创造力,于是就造就了一个几乎看不出任何创造力的城市建筑群来。艺术在这些人手上不过纸币上那个精美的头像,主要的目的就和他
们的“刀叉功夫”、“咖啡功夫”一样不过是用来炫耀,或者掩饰,或者欺骗。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很关心别人对我家乡的看法。我也会去不断思考自己家乡,这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呢?伟大吗?我甚至会去想,在很多年以后,一切都成为历史的时候,别人会去怎么评价这个城市呢?看看历史,有很多城市一度非常繁荣,但名字却逐渐为人所忘却。象希腊雅典这样的城市,却不是很多。雅典即便在昌盛的时候,经济也不是相当的繁荣。但是她的名字之所以可以永恒,甚至她的精神照亮了人类整个思想史每一处角落,却在于她的巨大的思想创造力和其精神力量。

  或许远的事情并不能引起某些人们的兴趣,他们注重的是实际的生活方式。然而即便从生活考虑,生活也绝对不仅仅是“赚钱”,或者 “赚钱+谈恋爱”这么简单。她包括了自由、舒适、创造等等诸多的方面。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活而存在。再进一步来说,上海人的文化确实就目前来说吸引着大批的外资,他们有勤劳的技术工人,精明的白领,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观念。但这样的优势并不是说就是无法超越的,在中国的东北,那里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同样聚集着大批的技术工人,群众普遍的教育程度也很好。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对外来文化的观念,糟糕的官僚体系。可是观念的转变并不是很困难的,尤其在生存紧迫的时候,如果他们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清理官僚层,他们同样会对那些外资工厂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我说过了,十年以后上海的平均收入会翻倍,到时候他们的工资会达到那些非常需要廉价劳动力外资的底线。不难想象,那些曾经迷恋上海的外企会转移他们视线,尤其是那些巨大的工厂。而东北的劳动力工资可能只相当于上海的一半甚至还要少。

  那么到时候上海人将凭什么继续保持这个城市的经济优势呢?我是说,如果我们并不改变的话,而是习惯于享受所谓的小资生活。一个没有创造力,没有想象力的工蚁群一旦失去了雇主,他们将如何生活呢?我们上海人甚至不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己的一个社区。白天的外滩,在阳光的照耀下,发散出刺眼的光芒,就象一个巨人对着天空大声吼叫以宣扬着自己的时代。我却喜欢细雨中的上海,因为当一切光芒都被掩去,那些高大的建筑就象一个个呆立在那里的,灰色的,光突突的巨大躯干,对未来多少有些茫然。
作者: 阿修罗之泪    时间: 2005-7-19 19:32

转完才看

不代表斑竹观点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