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京剧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 [打印本页]

作者: stpon    时间: 2005-6-25 10:38     标题: 京剧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

谈起中国京剧院英国巡演的火爆,作为一院之长的吴江并无多少沉醉之意,倒是另一件事更让他兴致勃勃。

  “在赴英巡演团启程的时候,我带着一个8人创作小组进藏采风,为创排《文成公主》做准备,”刚从西藏回京的吴江在电话那端没有一丝疲惫,“从去年开始就在策划这部戏,目前案头创作已经结束,这两个月
戏就得立起来,8月在拉萨首演,年底将与北京观众见面。”

  细数着从日喀则、林芝、拉萨一路行来的感受,吴江似乎已经忘了异国他乡的鲜花和掌声。“我们将看到京剧与已有500年历史的藏剧同台演出,这既是两种古老剧种的第一次合作,也是中国京剧院一次全新的艺术尝试。”

  显然,对于中国京剧院乃至京剧艺术走向世界,吴江更愿意将它理解为一种必然,一种练好内功、用对策略后就应该也能够实现的目标,与此同时,他也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京剧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关键是我们是否已经在为打造中国文化产品的世界经典而努力。

  《文化产业周刊》:此次中国京剧院在英国的巡演不仅成为梨园内外交口称赞的话题,也成为我国高雅民族艺术以商业演出的方式进入竞争激烈的国际演出市场的一次成功范例,这与已经延续多年的通过官方派出以对外文化交流为目的的访演模式有着本质差异。对此,您有何评价?

  吴江:如你所说,从整体状况和历史沿革上看,京剧艺术走出国门大多以文化外交为主,1954年中国京剧院第一次访英也是通过官方派出的对外文化交流性质的演出。在当时的条件下,出于外交的需要,这种做法是有必要的。即使在今天,通过官方渠道向国外派遣艺术团组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京剧院这样一个国家级院团来说,完成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我们责无旁贷。

  但是另一方面,无论从院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国内外演出市场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要使京剧真正进入世界市场,就必须采取市场运作的机制。换句话说,完成对外文化交流任务和进行国际商业性演出不可偏废,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占主导的当今世界,如果仍将官方交流当作普遍甚至唯一的做法,就很不足取了。

  为了应对这样一种现实,近年来,商业性演出在中国京剧院的出国演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占到了80%以上,每年平均保持2到3 批的出国商演频率。今年,除了刚刚结束的英国巡演之外,此前5月1日至8日,京剧院参加了芬兰赫尔辛基的艺术节演出,共7场,接下来我们将在10月应邀参加美国肯尼迪中心举办的中国文化节。

  一个民族的戏剧艺术是一个国家综合文化艺术水平的标志,应当说,经过近一个世纪以来几代京剧艺术家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在全世界持续升温的“中国热”,京剧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将京剧打造成中国文化产品的世界经典的时机已经成熟,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逐步进入世界各国的主流社会中去。

  《文化产业周刊》:看得出您对京剧艺术的国际商演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而在“走出去”文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京剧作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您是怎么看待京剧艺术进入世界主流市场的可行性的?

  吴江:我们曾经对国外市场进行过细致考察和分析。必须承认,过去京剧虽然让许多西方人好奇甚至痴迷,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真正进入世界演艺市场体系的循环之中。首先,京剧在西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观众群,更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其次,从演出剧目来看,以折子戏、武戏甚至猴戏居多,外国观众看京剧大多处在看热闹的阶段,或是出于对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理,对京剧深刻的文化内涵缺乏了解,许多西方观众甚至把京剧与武术、杂技混为一谈。此外,迄今为止,到国外访演的京剧团大部分为官方派出,通过市场运作赴国外演出的高品质京剧团并不多。

  但是,现在这种模式和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中国京剧院来看,通过大规模的宣传介绍,以及参加艺术节等各种国际性演出,近几年出国商演频率越来越高,团组规模也逐步扩大,剧目也日益丰富多样,既有拥有深厚观众基础的传统剧目,也有带有探索性和先锋派特色的剧目,比如此次英国巡演中就有很多剧目是典型的以歌舞演故事的文戏,而且非华裔人口的观众比重越来越大,在部分场次甚至全部是白人观众,而且是将中国京剧全本剧目原汁原味地搬上英国舞台,改变了过去只在欧美华人社区才能演全本戏的局面,说明京剧已经获得欧洲主流社会的接受和认可。事实证明,只要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和准确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京剧完全有条件在海外进行商业演出,与任何国家、任何种类的艺术进行较量。

  京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高雅艺术,其表演形式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它不同于歌剧、舞剧,更不同于话剧,而是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艺术。华丽的服饰、精妙的脸谱、虚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其成为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剧种,这一特点符合习惯于观看歌剧和芭蕾的西方主流社会的欣赏口味。因此,京剧在西方人心目中普遍被认为是一种高雅艺术。同时,其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描写通俗易懂,加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杂技和打斗表演,既能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又非常具有现场气氛和视听效果。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从整个国际大市场的角度来考虑,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在创作、制作和运作的始终,从战略高度看待京剧“走出去”。而且要多“走出去”演出,积累国际演出的经验和应对国际市场的方法,调整和完善我们的市场运作机制,从而把京剧变成世界文化市场中一个真正的品牌,让京剧真正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运作体系。以细微却十分重要的翻译和字幕问题为例,去年赴东欧3国演出的《图兰多公主》由于采取了同声传译和多语种字幕等技术手段,消除了外国观众在接受上存在的困难和障碍,虽然增加了投入,但演出效果大大提高,对于京剧艺术的推广助力不小。目前已经有四五家欧美演出商邀请京剧院演出《图兰朵公主》。

  《文化产业周刊》:照此看来,让京剧真正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路才刚刚开始,而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京剧同样面临着市场化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京剧院所处的国内演出市场更加复杂多变,您认为在京剧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重视呢?

  吴江:作为传统高雅艺术种类,京剧走向市场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一种艺术能否走向市场,关键在于这种艺术本身是不是多元化的,是不是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从京剧本身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来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不同身份、地位和层次的人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需求。而市场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所以创作出适应不同需求和层次的观众的产品就显得非常重要。

  客观地讲,目前京剧走向市场还处于起步和尝试阶段,一方面对待市场还缺乏主动性,也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还需要运用智慧,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对待和分析市场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中国京剧院从2000年开始搞京剧演出季,由于近两年北京演出市场已经变得 “饱和”,所以我们从前年开始调整战略,跳到外线去,越是在北京演出市场旺季,京剧院越增加到国内各地巡演的场次,现在足迹已经覆盖了全国大多数省份,场均收入也从70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3万元左右,目前单场演出费用最低为5万元,品牌效益已经显现。

  同时,已经在建设中的梅兰芳大剧院明年年底将投入使用,那时中国京剧院就会拥有自己的阵地,从“外围战”进入“阵地战”。在此之前,今年9月落成的中国京剧院新址8层将有一个小剧场,主要发挥面向市场、锻炼队伍、培养观众和普及京剧艺术的作用。另外,在和全国其他省市京剧院团的合作中,我们已经打算进行剧场演出场所的连锁开发,从而以梅兰芳大剧院为中心逐渐形成一个稳定完善的全国演出网络。

  总而言之,京剧的市场化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尽管我们现在面临很多社会偏见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归根结底内因是最重要的。首先应当从我做起,从京剧院团的内部建设做起,拒绝浮躁和急功近利,也拒绝怨天尤人,而要脚踏实地地做,一个点一个点地做,概括地说就是“制作一出戏,打开一片市场、推出一批人才,树立一种作风”。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