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给我家老头看的,他也把csuchen加到收藏夹了。 [打印本页]

作者: kanke    时间: 2005-6-17 18:58     标题: 转给我家老头看的,他也把csuchen加到收藏夹了。

治·吉尔博伊

[原编者按:美国《外交》杂志2004年7 8月号发表了乔治.J.吉尔博伊撰写的
《中国奇迹背后的迷思》一文,文章集中考察和分析了最近十年(1993 2003年)
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并认为美国执行对华“战略性接触“的政
策符合美国的最终利益。虽然该文的目的是为了给美国政府出谋划策,但我们也
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启示。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作为一个全球贸易大国的突然崛起所引起的反响是奇特的,掺杂着敬佩与担
忧。对中国经济发展繁荣前景的非理性热情促使投资者们急冲冲地去购买中国企
业的股权,而很少知道这些企业究竟是怎样运作的。与些同时,对中国成就和潜
力的过高估计又助长了种种担忧,说中国必将打破全球贸易和科技力量的平衡,
最终会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成为美国的威胁。这些反应都是错误的:它们忽视
了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缺陷,也忽视了美国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特殊方式上所
获得的战略利益。

实际上,中美两国正在发展着美国战略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那种经济关系。中国
正在参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的自由而又有规则的全球经济体系
。但是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导致了两大没有预料到的严重后果。首先,中国政府实
行的经济改革非常有利于国有企业,给予它各种优惠和便利政策以获取资金、技
术和进入市场。改革也有利于外国投资者,导致外国公司在中国工业出口中占有
巨大份额,在中国国内市场也得了有利的位置。结果是,中国工业领域充斥的是
低效但又仍然庞大的国有企业、日益占据优势地位的外企以及无力在同等条件下
与这两者竞争的民营企业。

其次,中国现存政治体制下固有的商业风险导致在中国的经理人当中衍生出了一
种“企业战略文化”,这种文化鼓励他们追求短期利益、地域分割以及经营的过
度多元化;多数中国企业都侧重于发展与中共官僚体系中各级官员们的私人关系
以谋取特权,而不是在企业之间建立起横向网络联结,也不在技术发展和推广方
面进行长远投资。中国企业依然严重依赖国外的技术和关键性元件,这些严重制
约了它为单方面利益而支配其科技和贸易力量的能力。克服这些弱点的最好希望
在于中国对其相关体制进行改革。而美国的政策也不应沦为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
,这样会损害目前两国关系发展的有利趋势,而应该采取一种“战略性接触”的
政策。

一、

最近有关中美贸易的争论忽略了以下事实,即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大体上是有利于
美国的。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进口廉价的产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
了大约1000亿美元。美国的波音、福特、摩托罗拉等企业通过从中国这样成本更
低的国家购买零部件,每年也可以节省数亿美元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它们的
全球竞争力,也有利于它们在本国开发新的高附加值产品。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出中国,它的进口额在东北亚地区也是最大的。中国用于国内
消费的进口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的400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1870亿美元。如
果不考虑进口加工再出口贸易,中国在2003年有5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在电子和
制造业等高科技领域,中国10年来每年的贸易赤字平均数是120亿美元。与日、韩
等美国在亚洲的其他贸易伙伴不同,中国对美国产品和投资是敞开大门的。虽然
近几年美国对华出口不太景气,但是在过去的10年内美国对华出口额增加了3倍,
仅在去年一年内就增长了28%(同年美国出口总额仅增长5%)。特别是,中国是美
国高科技产品的一个主要市场。

中国允许外国公司投资于中国的国内市场,其规模之大在亚洲是前所未有的。自
1978年以来,中国吸收了5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是日本于1945-2000年间吸
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0倍。由于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开放,中国不能像日韩在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做的那样,保护本国市场使之只面向本国企业。相反,中国
允许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外企为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开拓新的市场,特别是
在诸如飞机、软件、工业设计、机械设备、半岛体和集成电路等产品附加值比较
高的领域。

由于经济开放和需要大量进口,中国可以在全球贸易与金融等多个领域成为美国
的盟友。而且,中国已经表现了按世贸组织规则行事的意愿。中国现在是建立区
域贸易和投资机制的倡导者,包括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及与澳大利亚签订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外贸和经济发展已经促使中国在商业法规方面作了改进,注意更多地征求消费者
的意见,逐渐减少官僚作风以及遵守有关安全和环保的国际标准。

二、

尽管如此,美国政界和商界的领导人还是担心,中国在世界出口贸易比重的日益
增长,将预示着东北亚地区另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然而这些担心是没有根
据的,这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
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第二,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
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第三,中国企业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它们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
有力竞争者。

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中国的出口状况 以生产企业类型为标准 来对中国的经济增长
作一个透视。去年,外资企业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5%。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同于
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外资企业
只占台湾制造业出口的20%;在1974-1978年间的韩国,外资企业只占其制造业出
口的25%;在泰国,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从20世纪70年代的18%下降到20世纪80年
代中国期的6%。

在中国,外资企业在高科技工业产品的出口方面占的主导优势更加明显。尽管在
过去的10年内,中国机械工业的出口额增长了20倍(去年为830亿美元),但外资
企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从35%上升到79%;电脑设备的出口额从1993年的7.16亿美
元上升到2003年的410亿美元,外资企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从73%上升到92%;电子
和电信产品的出口额增加了7倍(2003年为890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的比重从
45%上升到74%。这种情形几乎存在于中国所有的高科技工业部门。

数据统计还显示出另外一种趋势,即中国对国外投资的依赖日益加深,以及外资
企业和中国本国企业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1990年以来,中国允许另外一种外国
直接投资模式出现:即从中外合资转向外国独资。现在,外商独资企业占在中国
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65%,而且它们主导了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与合资企业
相比,独资企业更不愿意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而且独资企业也没有像外资企业
那样受合同约束而必须与中国合作者分享技术。为了占据中国市场的更大份额,
它们极力对自己的技术保密。

三、

中国企业落后于外资企业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它们没有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作长期
投资。开发技术是一个困难而又不确定的过程。大量的资金投入或者现有的科技
力量的集聚都不一定能确保成功。为了开发商业上可行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必须
获取新知识、了解把握市场动向、对变化多端的消费需求迅速作出反应。那些与
科研机构、金融家、股东、供应商以及客户保持紧密联系的企业在获取、转化新
技术以及将其商业化方面就享有优势。那种水平的网络联结是获取知识、资本、
产品和人才的基本渠道。

然而,中国现有的某些体制却抑制了中国企业间的横向网络联结,相反强化垂直
联系。尽管市场改革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规则,在没有制衡机制以及直接
监督的前提下,中共官员在界定和实施那些规则方面还有广泛的决定权。特别是
在地方上,政府能够,而且经常为了追求特定的地方利益而操纵经济政策。这样
常常导致全国工业企业的地区分割以及重复投资带来的学浪费。

为了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企业发展出了一种了特殊的企业
战略文化。首先,针对政府的特殊政策,中国企业往往注重从政府官员那儿获得
特殊待遇:即进入市场或取得资源的特殊渠道,免受一些规则的制约以及一些官
员的盘剥。其次为了特殊利益最大化,以及为了避免与别的企业及其背后支持者
纠缠不清,许多中国企业之间不愿意进行合作,特别是跨地区或跨行政区域的合
作。再次,它们往往置短期收益于长远投资之上,最后,中国企业为了减轻同行
之间的价格竞争(这是由过剩的生产能力和重复投资造成的)带来的损失而倾向
于生产和经营的过度多样化。

四、

考虑到中国目前的政治结构和商业环境,上述企业战略文化是合理而实用的。但
是,这种文化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可能损害中国经济,使其走下坡路
。大多数中国企业注重短期收益,而不去提高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十多年来,它
们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还不到其销售总额的1%。

注重短期收益也影响了中国企业对技术的进口。中国企业倾向于通过购买国外的
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通常是购买诸如装配线这样的整套设备。在整个20世纪80、
90年代,硬件设施占中国技术进口的80%以上,而用于获得专利使用权许可、售后
服务以及咨询方面的费用则分别只占9%、5%、和3%。

虽然中国近几年来开始引进“软技术” 主要是用于购买专利以利用好进口的设备
,但含在这些设备里面的知识技术必须先消化、吸收和掌握(即技术“本土化”
),而后才能为国内创新打下坚实有效的基础。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
较薄弱的。中国大中型企业在技术本土化方面的资金投入还不到其进口设备总开
支的10%。中国企业的这种情形也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韩国在追赶西方发
达国家时的支出模式不同。这些国家的企业往往用两倍或者三倍于购买设备的钱
来吸收包含在设备中的技术并使其本土化。

中国企业在国内也没有发展出强有力的技术供应网络。2002年,中国企业用于购
买国内技术的开支还不到其科技方面总预算(包括进口技术、维修现有设备以及
用于研发方面的开支)的1%。
作者: kanke    时间: 2005-6-17 18:58

企业间的合作和横向网络联络也很稀缺,使得中国企业在相对孤立的情况下进行
研发。2000年的一次全国性的研发调查统计显示,在中国企业总共27亿美元的研
发费用中,93%用于企业内部的支出,只有2%用于与大学的合作项目,与国内其他
企业的合作费用还不到1%。这些研究所的任务本来是推广技术,为企业服务的。
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研究所正在成为企业的竞争对手。2003年世界银行的一份
报告指出,中国很多科研机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已经把很多研究成果用于大
规模生产和销售,而不是通过专利技术去推广这些技术。

考虑到挑战竞争对手及其地方保护者所要承担的政治风险,很少有中国企业在别
的省份进行投资或与别的省份的企业进行联合。强烈的地方政治背景使一个地区
的经济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割裂开来,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企业往往规模比较
小以及整个国家的工业企业是分割的。受地方保护主义危害最大的行业是制药业
、机电、电子和运输业。其中,国企和民营企业受害最深,外资企业受害最小。

为了获得短期收益而又要避免发展区域间产品供应链所导致的困难,中国企业往
往走过度多样化经营之路,其结果对企业本身也是破坏性的。很多中国最著名的
企业在转向经营一些辅助性商业方面都是不成功的。

总之,中国的相关体制以及地方企业的企业战略选择都制约了中国企业开发新产
品和新服务的能力。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新产品在中国企业销售总额中所占的
比重比较低,大概为10%。这一比重在经合组织国家的工业企业中占到场35%- 40%。
在这方面,中国甚至还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重复投资、区域分割以及企
业间的联系松散,甚至那些开发出新产品的中国企业也经常发现自身正处于恶性
的价格竞争中,这使得它们不能从它们的技术创新当中获取高额回报。

因此,与其把中国视为亚洲又一个经济和科技上的“巨人”,不如把它视为一个
正在出现的“正常”的工业强国,就像巴西和印度一样。由于政治文化和工业企
业文化的相互影响,21世纪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图景就像是一个无网络节点似的图
案 有一些在科技方面比较成功的企业作为点缀。中国要成为科技和经济的超级大
国,首先要在国内打好一个制度方面的基础。如果不对相关体制加以改革,中国
吸收、发展和推广科技的能力仍将受到限制。大多数中国企业仍将在全球工业生
产链条的低级环节上为了微薄的利润而相互竞争。

五、

考虑到中国威胁全球经济平衡的潜力所受到的各种制约,美国应该抵制各种保护
主义政策。相反,在认识到中国工业发展进程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美
国应该采取一种与中国战略性接触的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在维护美国科技、
经济和政治的领导权的同时,帮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稳定,并使之融入到全球经
济体系中去。但美国必须接受以下事实,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国家,它不可能
在所有方面都符合发达国家制定的共同标准。

维持这种战略性接触有助于巩固和加强美国从现存中美关系中所获得的收益,确
保中国持续繁荣稳定,以及鼓励中国按全球贸易规则行事。

中国要成为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国所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在中国释放使其成为一个
全球有力的竞争者的潜力以前,中国必须实行相关的体制改革而不是简单地使市
场更加自由开放,或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而中国的体制改革从长远来说有利于中
美双方。

(美)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乔治·吉尔博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曾爱平 摘译---------------------
作者: STROM    时间: 2005-6-17 18:58

靠~
作者: crazymoon    时间: 2005-6-17 19:05

这个。。。。。

说话要小心点了
作者: kanke    时间: 2005-6-17 19:05

Originally posted by STROM at 2005-6-17 06:58 PM:



我没招惹你吧?:o
作者: STROM    时间: 2005-6-17 19:06

Originally posted by kanke at 2005-6-17 08:05 PM:



我没招惹你吧?:o

我惹你~:
作者: crazymoon    时间: 2005-6-17 19:07

Originally posted by kanke at 2005-6-17 20:05:



我没招惹你吧?:o

哈哈
他的靠不是那个意思
作者: kanke    时间: 2005-6-17 19:12

Originally posted by STROM at 2005-6-17 07:06 PM:

我惹你~:

啊,谢谢啊,太厚道了,人间总有真情在啊。:o
作者: 古堡游零    时间: 2005-6-17 19:13

好长,眼睛累
作者: kanke    时间: 2005-6-17 19:13

 作为首家上市券商,宏源证券引人关注非常自然。前期,银行间市场披露的57家券商年报显示,2004年57家券商总计亏损6.8亿元,平均净利润为-1200万元,远高于2003年的平均亏损额80万元人民币。仅就此数据看,宏源证券高达5.8亿元的亏损可谓惊人。据业内人士估计,这些数据其实大有水分,多数券商的亏损状况要比披露的数据严重得多。因为不少券商为了粉饰2004年度财务报表,往往将当期损失一并调整到以前年度消化,使得这些公司尽管报表显示的当期经营利润相对较好,但其巨额资产损失则无法遮盖。从各券商2004年度未经审计会计报表来看,大部分公司都具有较大的年初未分配利润调整金额,报表利润并未真实反映本年度盈利情况。摸清家底、挤掉水分,对于处在困境中的券商而言,阵痛或许才刚刚开始。只有这样,券商才能早日摆脱当前的窘况,并由此走上重生之路。

巨亏谁之过?


宏源证券公司原董事长田国立

宏源证券新任董事长高冠江说,今年境外会计师计提的数字比境内的小,就是因为按照境外的会计准则,他们历年都对这项业务有计提,在境外会计师眼中,宏源证券这几年一直亏损,今年境外会计师审计反而只做了4亿多的亏损。高冠江透露,宏源委托理财的盘子并不大。此次证监会清理委托理财业务,宏源证券清理出的数字大概在二三亿。按照张志刚的说法,行业内资金成本一般是8%-12%,但是“宏源超过6%即使再多也不要,宏源就是比较稳”。 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直指证券公司“七寸”,其“致命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委托理财业务在年度报告中由表外转入表内;第二,按照持仓股票在会计时段内的实际亏损全部计提。“如果你投资一个亿,跌了30%,就计提3000万。”如果将来市场不好,浮亏就变成实亏,如果市场好,则再给冲回。宏源证券因此增加委托理财计提2.8亿元和预提利息0.35亿元。如此,听起来好象不亏倒没有理由似的。

● 信达老搭档空降宏源证券 三项新政化疗巨亏之痛
  2005年4月11日,宏源证券召开董事会,选举高冠江为公司新任董事长,此前,在2004年1月,张志刚从汉唐证券托管前线火速返回北京,担任了宏源证券总经理一职。......

● 宏源证券5.8亿元预亏折射券商整体低迷

  宏源证券4月6日发布公告称,由于严格执行现行金融会计制度,公司2004年度需提取各类跌价减值准备及预提委托理财资金利息共计达4.22亿元,加上公司实际经营性亏损1.58亿元,预计公司2004年度将出现5.8亿元的巨额亏损。1月29日宏源证券曾发布业绩预亏公告称,公司2004年度预计亏损1.9亿元左右。本次公告比原业绩预告的亏损额增加了3.9亿元。对于前后两次预亏数额差距如此之大,宏源证券解释称,在原预亏公告中只考虑了对自营证券的跌价减值准备,而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和会计稳健性原则,按照最新的金融会计制度,证券公司除自营证券外,还需对受托管理资产等其他资产计提跌价准备,另外还需要对公司受托理财资金预提利息费用。

董事长才专职?


  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宏源证券(000562)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田国立因工作职务变动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职务,提名高冠江先生为公司董事候选人,并提请股东大会选举。据宏源证券董秘介绍,田国立先生此前已被任命为公司控股股东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并成为法人代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不宜再担任上市证券公司董事长及法人代表。公司将通过法定程序选举出新的董事长,实行董事长专职化,以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另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尽管宏源证券去年巨亏,可是该公司的原董事长田国立却被控股股东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晋升为该公司的新总裁了。宏源证券的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介绍说,起因是信达资产的原总裁退休了,于是身为信达资产副总裁的宏源证券原董事长田国立继任了该职位。此外,年报中宏源证券还自曝2002年8月至2005年4月期间,该股曾挪用1.6亿元国债标准券给联营公司杭州宏福置业有限公司与北京泰跃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起进行房地产开发。2005年4月6日,宏福公司与北京泰跃提前终止合作,收回了1.6亿元资金。

● 宏源证券将实行董事长专职化
● 宏源证券高管变更(深交所公告)

● 宏源证券董事长调任信达总裁

资产压缩存惑


  比一季报已实现扭亏更重要的是,报表显示,该股最新的自营证券和受托资产已分别下降到了8.91亿元和9.30亿元。两者合计数18.21亿元,比去年三季报披露的39.82亿元下降了54.27%。其中,受托资产的收缩幅度达到66.64%。透过2004年年报可以发现,其实这种收缩的动作主要发生在去年四季度。去年年底时,该股的自营证券和受托资产已分别降到了9.92亿元和10.89亿元。显然,由于这种证券类资产规模的压缩,宏源证券日后的经营风险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化解。不过,为该股作审计的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依旧在年报中指出:公司受托投资管理客户资金(资产),实质上均系按固定收益率与委托户进行结算、风险和收益由公司承担的受托投资管理业务,如遇证券市场行情持续下跌,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会计师事务所在为宏源证券作2003年年报审计的时候,并没有发表过类似的风险提示。当时,宏源证券的受托资产高达28.45亿元,比2004年末高出了17.56亿元。是何原因导致注册会计师们直到今天才如梦方醒呢?

● 宏源压缩证券资产21.6个亿 年报巨亏保季报盈利
● 受伤的岂止宏源证券一家

● 宏源证券每股巨亏0.95元 公司称注资传言不可信

● 宏源证券2004年度亏损增了2倍多

长痛还是短痛


分析人士认为,宏源证券的巨亏反映了券商目前的窘境,严格执行最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成为账面巨亏的导火索。根据宏源证券亏损5.8亿元的公告,折合下来,每股收益约为-1元,这是宏源证券上市10年来从未有过的巨亏。业内人士认为,宏源证券将在净资产一项上抵扣掉大额亏损。到目前为止,其每股净资产为2.09元。仅仅过去了两个月,宏源证券的亏损额就增加了3.9亿元之巨,投资者对此颇为疑惑。对于前后两次预告亏损额数目变动之大,宏源证券解释称,原预亏公告中只考虑了对自营证券的跌价减值准备,而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和会计稳健性原则,按照最新的金融会计制度,证券公司除自营证券外,还需对受托管理资产等其他资产计提跌价准备,另外还需要对公司受托理财资金预提利息费用,这3.9亿元的差额,正是宏源证券计提其他减值准备和预提受托资金利息的数额。

● 宏源证券巨亏5.8亿调查 阵痛或许才刚刚开始

● 宏源证券巨亏5.8亿调查 执行新制成巨亏导火索?

● 新规挤出57家券商67亿隐亏 宏源证券3.9亿隐亏

● 宏源证券亏损瞬间增两倍 皆因计提理财减值准备

增发难扭乾坤?


  2003年,在市场一片质疑声中,宏源证券(000562)增发1.2亿A股还是通过证监会核准,并于昨日进行网上网下申购。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了管理层大力支持证券公司规范发展的决心和力度。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多次表示要让证券市场更有吸引力,最根本的吸引力在于投资者在市场中能取得吸引人的回报,宏源证券能保证给投资者高于银行存款的回报吗?宏源证券在一片质疑声中获增发。

● 宏源证券:中报掩盖亏损 质疑声中获增发
● 宏源证券增发的“特殊”理由背后

● 再融资个股为何风光不再?

● 宏源证券再融资的负面效应

券商为啥有点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债事件引发的券商危机尚未解除,本周又有多家券商出事。其一,宏源证券面临赔款。周三,宏源证券发布公告,称其与国际实业(资讯 行情 论坛)的官司未了。公告称,最高人民法院终审裁定:撤销新疆高院民事裁定,本案仍由新疆高院进行审理。其二,德恒证券再爆挪用1.44亿元资金。合金投资(资讯 行情 论坛)周三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星特浩6400万元国债投资和苏州太湖8000万元国债投资,已经被德隆集团控制的德恒证券上海华山路营业部挪用。其三,闽发证券“旗舰”——双鹤药业坍塌。截至2003年年底,闽发证券持有双鹤药业396万股,这个数对该股1.85亿股的流通盘而言并不大。但实际上,闽发证券对双鹤的控盘程度可能非常高。其四,三峡证券“黑庄”案开审。券商出事:清查国债回购是源头无论是闽发证券还是德恒证券,其串起资金和股票的纽带,无不来自国债。

● 国债事件危机尚未解除 本周又有多家券商出事
● 宏观趋紧,债市遭遇“倒春寒”

与中信比谁牛?


与报出巨亏年报的宏源证券相比,中信证券2004年的年报无疑是一份对投资者不错的答卷。根据中信证券公告称,公司2004年度实现净利润为165685280.91元,每股收益为0.067元。加上2003年度未分配利润1971272.69元,本年度可供分配利润为167656553.60元。每股可分配利润为0.0509元。中信证券(600030.SH)4月18日在北京召开董事会,讨论有关2004年分红预案、短期融资、设立香港分公司以及增发新股等事项。中信证券董事会日前通过了每股实际分配利润0.05元(含税)的实际分配方案,2004年度未分配利润2160233.37元转入下一年度。作为大券商的中信证券,明显比应该算作小券商的宏源证券要跑得欢。根据这两家上市券商此前的公告,中信证券2003年的利润比2002年至少要增长50%以上;而宏源证券2003年第三季度的季报显示,其实现的净利润为-251.23万元,2003年的利润要比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 券商经营出现三大分化
● 中信证券弱市盈利拟增发

● 宏源证券:巨亏为何敢涨停?

● 宏源证券:大幅计提夯实资产基础

客户保证金之痛


早在2003年11月,证监会主席助理、机构监管部主任李小雪就召集申万、国泰君安等大券商紧急赴京,同时下发严令,要求“2003年年底前挪用的客户保证金必须全部归位”。而某家小券商总裁肯定地告诉记者:“我没有被要求参加这次会议,可能因为我们没有挪用客户保证金。”事实真是如此吗?2002年证监会官员曾在内部会议上多次鼓励券商主动在证监会指定媒体上披露财务数据,但时至今日,除中信证券、宏源证券等上市券商的财务报告定期公开披露外,其余券商的财务信息依然蒙着厚厚的面纱,外部人士对券商财务情况,尤其是挪用保证情况虽有多种猜测与恐慌,却长期得不到证实。

● 探秘保证金黑洞:券商移花接木 监管洞若观火
● 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在即 托管问题券商命运难卜

● 汉唐证券面临遭清算破产 证监会态度日趋严格

●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暗渡投行 商业化转型何去何从

券商都是泥菩萨?


由于严重违规经营以及和德隆系千丝万缕的联系,德恒证券、恒信证券、中富证券、汉唐证券四家证券公司已经被中国证监会托管经营。而其中汉唐证券的托管经营组由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宏源证券(信达资产的控股子公司)联合组成。负责人由来自信达资产股权管理部的张志刚和宏源证券副总经理张小勇出任。8月30日,宏源证券公司内部得知此消息后,宏源证券股价达到涨停。求证分析,对汉唐证券的处理结果很可能有两个:一个是信达为之注资,通过银行贷款把企业“救活”,然后与宏源证券进行购并重组,同属信达的两兄弟“强强联合”;再有一个可能就是汉唐证券破产,宏源证券将其营业部统统接收,将宏源证券做大做强。而随着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的进程,证券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将成为一种趋势和模式,上述第一种可能性也许更大些。经了解,汉唐证券依靠国债回购建立的资金链条在“8·16”一夕崩溃,反过来导致庞大的投资业务全面陷入困境,目前已经亏损近40亿元……

● 宏源证券可能并购汉唐证券
● 祸起资金链条断裂 四家证券公司被托管经营

● 股价走势分外惹眼 宏源证券要兼并汉唐证券?

春潮何时涌动?


2005年1月31日是《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九条”)出台1周年的日子。在为落实“国九条”而成立的六个专业委员会中,除去“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外,其余“拓宽券商融资渠道”、“鼓励合规资金入市”、“完善QFII试点”、“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积极稳妥发展债市”等五个小组,或多或少均已出台了有关的“利好政策”。但境内的券商似乎已经无法等待了。先不说违规违法的高危券商被纷纷接管,起先接管别人的大鹏证券也落得被托管的命运,即便是行业的领头羊中信证券也报出亏损的消息,而另一家上市公司宏源证券高达上亿元的亏损更令市场大吃了一惊。虽然不断有QFII传出再次申请投资额度获批的消息,间或有境外的机构发表诸如“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投资,不在乎股指短期的升跌”的表白。更有一家新基金的经理出语惊人:“股市只有几只股票值得投资。”
作者: kanke    时间: 2005-6-17 19:13

Originally posted by 古堡游零 at 2005-6-17 07:13 PM:
好长,眼睛累

:mad:hit.gif你不行偷偷摸摸占我便宜。
作者: kanke    时间: 2005-6-17 19:15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虽然写的不怎么样,纯粹是一商业运作,但也的确包含了一些财务知识。虽然十分浅薄,但这却是在长期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成长下的中国老百姓最缺乏的。
    
  先说房价(市场价值):你知道你买一套房子付出的成本和房价的关系吗?房价是一个时点数,是静态值。而你购房付出的成本却是动态的。举个简单例子加以说明:你购买房子,房价100万,首付3成,贷款70万,期限20年。当你完成此笔交易的时候,所有的都是静态的,包括你的初期贷款利率。这二十年,你能确保贷款利率不发生变动吗?在过去10年,中国的平均贷款利率是8%(已剔除硬着陆实行的高利率影响)。而我们买房的同志,初期贷款利率大都是5.04%。相差3个点,这三个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必须多付出30%的资金成本。换句话说,你实际上花了130万买了一套100万的房子。(说明一点,首付的是机会成本,因为基准利率上涨,存贷款利率会同时上调)。
  
  再说房价(实际价值):看完上一段,有朋友说,房价会长啊,房产是不动产,是保值工具啊等等。那我先问一句,你知道什么叫不动产吗?不动产就是地理位置不可移动的资产!!而不是如一些所谓的专家鼓吹的保值工具。学财务的都知道,房产和地产是两回事,房产(即地面上的建筑物)是固定资产,是要提折旧的,是随着时间不断贬值的。地产(即土地使用权),是无形资产,是实行摊销的,谈可以通过评估和交易重新恢复的。所以说真正增值的是地产那部分。你知道70年后你要交多少钱来支付土地使用费吗?
  
  由于我们现在制度上的缺陷,我们购买的房地产(请注意,现在社会上所讨论的是房地产泡沫,而不是房产泡沫或地产泡沫),我们的资产具有不可分割性,即我们不能单独处置我们的房产或地产。我实际上想说明什么呢?我想说明的是,我们购入或投资的所谓房地产和西方许多国家的房地产有本质区别,其实我们购买的只是该住房的70年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有本质的区别。简单的说,你能把自己的那部分地产(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转让吗?你能把自己家的墙拆掉卖钱吗?由于在制度上存在缺陷和不完整,你花一百万买的该住房产权证的价值其实就是该住房70年使用权的价值。产权房和非产权房的性质就其本质是一样的。
  
  因为从投资学的角度来说,你拥有该住房的产权和使用权的收益权是一致的。比如说,你出租该房产,你的租金收入不会因为不是产权房而减少。只要不转让,NPV(净现值)是相同的。
  
  好,现在我们基本上对我们的房子有了些基本的概念了。下面我们就谈谈当外部环境变化(宏观经济,政府政策等)对我们房子(普通老百姓最大的资产)的影响。
    
  要彻底写清楚,涉及的面太广。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投资银行学、会计、国际贸易等事牵扯在一起的,主要的原因就是,房地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再加上我国一向政治、经济不分家,就更为复杂。这也就是世界上有这么多经济学家和专家存在,还是无法避免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原因了。
  
  从根本上说,房地产问题历来就是一个金融问题,其本质是金融,其形式是产业。从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史就可以看出(图书馆有美国经济发展史这本书)。
  
  下面,我将从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收入、制度等几方面谈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因素。
  
  先讲一个概念,根据资本论(这是所有经济学的基础,希望大家能学好,否则就没有研究的基础和立足点了)的观点,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价格不可能长时间偏离于价值,动态来看(即把时间拉长),价格的走势和价值的走势是平行的,静态来看(即从一个时间点来看),价格是偏离价值的,是由供给关系来决定的。这个可以参照股票的走势(不知道这里有多少人懂股票,有兴趣的看美国股市的发展)。
  
  利率、汇率、通胀率等一系列所谓目前所谓经济学家研究的东西,同时通过改变供给双方的力量来影响价格的。
  
  先说利率:利率、汇率、通胀率及政府的许多政策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混在一起就没法说清楚了。值得一样一样说。还是举例说明:前面已经说过,期限20年的贷款,利率每上涨一个百分点,等于成本增加10%。由于利率的上涨会直接导致购房成本的增加,减少需求(大家学过微观经济学的人应该知道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比方说,我要结婚,女朋友说没房子就不跟我结婚,而我特别爱她,不管房子多少钱,我都要买,这就是刚性需求,一般情况下需求都是具有弹性的,而且在不同的价格下,需求的弹性也是不同的),利率的上涨也会提高开发商的成本,但由于市场价格也上涨,开发商的利润率会并不会明显减少(即便减少,也远高于整个社会的平均行业利润率),大量的资本会用如房产开发,房地产开发的数量会增加,于是供给的力量会此消彼长,一旦突破临界点,房产价格就会下跌(类似于股市的阶段性高点),重新寻求一种平衡。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利率的上升对房价的上涨具有致命性的打击,这就是谢国忠讲的为什么房产会破灭的原因,中央也为什么直至不愿加息或继续加息的原因了。因为中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是银行信贷资金支撑的。国家一方面推迟提高利率,一方面假借土地整顿减少土地供应,目的就是为了维持需求减少供应,防止房地产崩溃或崩溃时间的到来。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发声音唱多,就是维护需求方的信心。如2001年股市崩溃时,政府是最大的唱多力量一样。
    
  经济学的东西实在是太枯燥了,跟炒股票作基本面分析一样,实在无味。调剂一下气氛,把制度问题提到前面来讲。
  
  二说制度:什么是制度?谁制定了制度?说白了,制度就是一种权利,操控价格的一种权利。我国的制度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改革,仍存在着许多重大缺陷,不比微软的操作系统好多少,现在正在打补丁。你知道上海有多少房产吗?各种房产的性质吗?本专栏有个朋友贴了篇《房产基础概念要领》,不错,值得看看。至于历史的原因和政府的控制或当初的制度制订,大量的房产是不能上市交易的,这非常类似于股市中的非流通股,我们现在买的商品房就类似于流通股,炒股的同志都知道流通股的股价远远高于非流通股的价格,但却享有同样的收益权,这也是促使股市暴跌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现在政府学乖了,逐步逐步的把原来不能流通的房产(如售后公房)上市流通,就是不愿一下子扩大供应量,改变供给双方的平衡。这当然也充分利用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心理(房子总是要自己的,而不愿去租房,这也形成了房价和租金倒挂的现象,这是西方人不能理解的)。

  炒股的朋友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一原理。其他的朋友可能会有点困难。中国的房市和股市是如此的相近,并不是虚构的。
  
  当然,这只是制度影响房价的一个小小的方面,其它还有土地供给制度等等。因为政府掌握了制度制订和修改的权利,因此他们也就掌握的定价或通过影响供给来影响价格的权利,这其实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和遗毒。但事实证明,依靠行政的力量来阻挡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律是行不通的。
  
  在此,我用索罗斯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段:“繁荣早已耗尽了自身的力量,可是为了避免一次大萧条,它的生命周期被人为地延长了。”---乔治.索罗斯
  
  哦。对不起,制度这部分有点重了。其实我只想说明的是一点,我们多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万的钱(即总成本超过总收益的那部分,用NPV计算的结果),获得的仅仅是流通权(这点和股市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区别是一样的),流通权的收益只能通过投机(即低买高卖实现),而真正构成股票和房产收益价值的收益权(每股收益和租金收入)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及产权房和非产权方式一致的。这也就是广大股民至死也不知道会输钱的原因,说股市是大赌场其实也有很大的合理成分的。房市也一样,因为房子和股票都成了大家投机的工具。
  
  问题1:请问您说的“期限20年的贷款,利率每上涨一个百分点,等于成本增加10%”,这是咋算的?

  我是外行这样算的:

  假如贷款100万,利率上调1%,那么成本上升100×1%=1万;成本增加只有1%呀?
  
  上楼的问题问得很好。因为银行采取的是复利制度。
  
  举例:100万贷款,5%的贷款利率,期限20年,用购房者用得最多的等额还款法,每月还款6600元,如果贷款利率上升至6%,你的还款额将为7165元。还款额增加8.6%;期限25年每月换款额增加10.2%;期限30年,还款额增加12%。
  
  为便于计算和说明,故取10%。
  
  问题2:关于产权和非产权的房子用流通和非流通股票来做比喻,很精彩,提高我的知识面了。那么非产权的房子是那些类呢,如何购买呢?这类房子可以出租吗?
 
  要把这个问题回答完,等于要把我国建国后的历史讲一遍了。
  
  三说汇率:要把这个东西讲清楚可真不容易。不知道大家对国际贸易的知识知道多少,因为汇率的影响因素挺多的,最根本的当然是购买力平价(不懂的话自己去看书),第二个当然就是供给关系了。汇率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就是这个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当然也受供给关系影响了。
  
  不知道大家看过谢国忠的文章没有,此人了不起啊,敢说实话,和郎咸平一样,是个敢于说真话的人。其实他们说的难道政府不知道,说得不客气点,关于国有资产流失,我比郎咸平知道得多得多了。只不过大家都不说而已,怕触犯某些利益群体,自己吃不了兜着走。而且老百姓也不愿意听真话,他们宁愿活在睡梦中(还记得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那个铁屋子的故事吗?)。记得我去银广夏考察回来的时候,告诉自己的同学,000557造假时,有谁相信啊?特别是我刚说完,该股就从25元涨到了历史最高价37元,别人都说我神经病。现在是多少呢?1.2元。我同学至今还持有。不好意思说得远了。
  
  话说回来,为什么要说谢国忠呢,他有篇文章说万亿游资炒作人民币升值。我国的那些专家和所谓经济学家(某些利益团体的代言人)就大批特批。也不想想,像谢国忠这样的人如果没有根据的话会乱说话吗?他可不是那些卑鄙的中国经济学家。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到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上看看,查《黄金和外汇储备报表》,5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几千亿美元啊!!!为什么会爆发式增长呢?
  
  这就要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说起了。这方面大家看看索罗斯进攻英镑和97东南亚金融危机,就会有感性的认识了。这里我就说得通俗易懂些吧,固定汇率就是计划经济,由权力部门行政定价,浮动汇率就是市场经济,由供给关系市场定价,当影响汇率变动的基础(即购买力平价)发生变动时,浮动汇率制通过市场具有自动修复功能,而固定汇率制没有。也就是汇率由于行政干预严重脱离购买力平价的基础,这就成为危机爆发的原动力。
  
  是不是有点难懂啊?
  
  这就是固定汇率制度性缺陷。当然浮动汇率制也有缺陷(两者的区别和演变历史大家去看书,这里就不说了)。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人民币价值被低估了,人民币应该升值,当然应该是针对美元升值。不说理论了,说了很多人也不明白,还是举个例子吧。大家都应该知道什么是价格双轨制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是价格双轨制,分计划内的和计划外的,倒爷就是那时候产生的。说白了就是投机倒把。固定汇率制的一个结果就是价格双轨制。比如说:上海的一栋房子,人民币100万,用美元买呢?就是12万。这是在现有的固定汇率制下,如果用购买力平价呢?假设购买力平价是4:1的话,如果用真实美元买的话,就应该是25万美元,中国实行外汇管制,针对合法的外汇,国家必须无条件兑换。其结果就是,老外用12万美元的东西买了价值25万美元的东西。这时候大家都要问:房子还是那房子,那差价13万美元究竟来自于什么呢?我现在就回答大家:来自于我们的外汇储备。我们外汇储备的含金量被大大的稀释了,这五年内黄金价格涨了多少(我记得最低的时候是70多块/克,现在要140/克了吧?),石油价格涨了多少你知道吗?(以前好像一直徘徊在20美元/桶,现在呢?50美元),如果我们的外汇储备不用美元而用石油或黄金的话来储备,我们的外汇储备是增长了还是减少了呢?大家自己去算算吧。

  去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把那些数据看过了,心里应该有底了吧。00年底比99年底增长了多少啊?7.05%,1656亿美元。05年底笔04年底增长了多少啊?51.25%,6099亿。看来我们建国52年(含改革开放20年)的外汇储备增长只相当于04年一年增长啊。(01年底,2122亿元,04年增长2067亿元。)这是多么大的成就啊!!!!!这速度用不了1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作者: kanke    时间: 2005-6-17 19:16

 你知道为什么吗?你们不知道,也不会知道,政府也不会告诉你们,经济学家更不会。但我会。
  
  老百姓都是穷人,为什么穷啊?因为无知。为什么无知啊?因为懒惰,不学习。还是我来告诉大家答案吧。
  
  第一个原因:就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出口的确很快,04年顺差有3百亿。(商务部数据)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商务部长,要扩大FDI,(只顾个人政绩,不顾国家利益,痛心啊。)还有就是QFII等资金。这两块有600多亿。(商务部数据)
  第三个原因:强势美元不再,美元贬值,投机资本进入中国套利和套汇。这主要有两大块:第一块就是大家知道的海外进入的游资(合法的与不合法的,具体因为敏感,在此就不说了),第二块就是以前外商投资进入后项目产生的合法利润(以前外商会把在中国赚的人民币换成外汇,汇回国内,现在不了。通过继续投资,一方面可以抵扣所得税,一方面还可以继续合法套汇、套利)。这两块就是一千多亿。
  
  这还仅仅是国家储备,还不包括大量的民间外汇储备。至今你还怀疑谢国忠的万亿游资吗?
  
  好。现在终于把是否有游资和大致游资数量说清楚了。下面就谈谈,游资是怎样影响房地产的。
  
  不知道诸位有多少炒股的。因为股票是最好的投资入门方法,大家如果懂股票的话,下面的分析大家也就容易懂得多。因为房地产市场也是个投资市场,也可以吸纳和释放资本。
  
  国外资本来中国套汇(由于国内储蓄利息已经低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了,所以说套利基本不存在了),他要选择什么对象(即什么样的资产)呢?一般有几个原则,流动性、收益性是重要原则。参照东南亚,资金在危机爆发前期大量进入房地产业。所以说房地产是个很好的载体。
  
  由于制度性的问题,外资在我国的投资渠道并不多,外资能合法进入的渠道也就那些。上海的朋友应该知道上海以前有外销房和内销房之分吧?那是什么呢?那就是价格双轨制,专门应对固定汇率制导致的货币双轨制投机的一个防火墙,两个双轨制作用正好抵消。是对老百姓的一个保护,后来说什么和国际接轨(每次一接轨,我们的老百姓福利就要降一截,比如说医疗保险、失业保障、教育并轨,还有厕所收费和停车费与国际接轨等等,算是为地方政府业绩作贡献吧),取消了外销房,这就给投机资本带来了机会,也就苦了老百姓了。国外人士可以名正言顺的外币换成人民币在国内购房了,多么好的渠道啊。我们的地方政府短视啊。
  
  刚才讲的是资金渠道问题。下面就用股市的例子来讲一下利用房市投机操作套汇的原理。
  
  流通股:对应的是商品房(实实在在的房子,现房或期房,由于现在期房限转,等于新股上市加了个锁定期)

  上市公司:对应的是中国的各大城市(比如说上海,就是武钢;温州就是海虹控股,苏州就是上海梅林等)。

  大盘股,小盘股:上海就是大盘股,温州、苏州就是小盘股。大盘股适合大资金的进出,小盘股适合小资金进出。
  
  大家都知道,股价的上涨是资金推动型的。上海房地产市场作为全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什么上海会成为游资的首选呢?为什么谢国忠说上海的房产泡沫居全国之首呢(而根据公布的数据,上海并不是最高的,数据发布受政府控制)?因上海的购买力全国最高,推高房价的资金充沛,支撑力比较强,承接力也强。同时,上海人投机的心态全国最重,国外资本在退出时比较容易找到下家,而且政府为政绩做多意愿强烈,作为金融城市,资金流动性非常好,非常适合大资金的运作,所以我把它比作武钢。炒股的人都知道,大资金进入一个小盘股是很难全身而退的。相比之下,北京、广州、深圳的要比上海小多了,因为他们整体运作的环境不如上海。西部城市就更不行了(盘子太小,太容易推高,上去就下不来了,购买力小,承接力低,出不了货),这种地方游资是不会去的。
  
  问题3:游资是规模庞大的追求短期利益的资金,至于长期投资和投资收益不应算入游资范畴。还有游资的惯用手段是通过跨市场的炒作行为,最终迫使政府做出有利于他们获利的决策。所以,如果游资对经济的影响,不会仅限于房地产业。
  
  第一:游资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我没这样说。游资利用的是现有制度的错误进行投机赚钱,对错误的制度有纠错功能。如97东南亚金融危机。游资是个中性词(无好坏之分)。
  第二:房地产只是一个方面,不是全部,拿他做例子是因为在这个板块,房地产的关注度高,而且影响最大。

  第三:学习要学透彻,不要一知片解,会计科目上的长期投资和投资收益与投资学上的概念是两回事。如企业持有的上市公司流通股权,即便超过一年,也是短期投资。投资和投机的区分在于目标,而不在于持有时间。不举例说明了,自己去看书吧。
  
  讲到汇率的因素了,怎么来用个生动点的案例来说明这东西呢?我吃饭的时候一直在想。我觉得还是用香港来说明吧。
  

    
作者: kanke    时间: 2005-6-17 19:16

  98年,香港政府和内地政府联手对抗游资,等于变相用内地老百姓的钱向香港老百姓每人发了个大红包(多少钱我不知道,政府也没公布,也许怕引起众怒吧,为了政治影响。)自此之后,港元由于没有经历大幅贬值,就一直被高估,高估的比例大致是多少呢?我觉得大概是100%。(就是说,由于港元和人民币都和美元挂钩,是相对的固定汇率,按购买力平价的话,估计应该是1块人民币换2块港元,估算的基础是用A股和H股的股价比,因为他们的收益权按同股同权且又都流通应该是一样的。那些烂人说A股股价严重高估是别有用心的,当然不排除我国的证券市场在制度安排上的确有问题,但风险折价绝对没有那么厉害。这儿不谈股市,要谈以后谈。)由于港币高估,所以港股大涨也就顺理成章。在上海,那么多香港人投资房产为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利用货币的价格双轨制投机倒把,眼睛盯的是我们的外汇储备。看看东南亚和阿根廷吧。政府通过CEPA来提升香港本地经济,意图之一就是要减少购买力平价的差距。中央政府睿智啊,地方政府愚昧啊。同理,台资、澳资、外籍华人到国内投资房产的意图是一致的。这也就是在上海,你看到为什么那么多华人在买那些高价房产了,因为他们不怕。可惜我没这个渠道,否则我也会这么做的。他们都是依附在我们外汇储备上的吸血虫。
   
  下面将就通胀率作一说明。
  
  四说通货膨胀率:有许多朋友会提出我的收入会增长啊,并举出10年前父母辈的收入变化来证明。意思是我等于在用现在的收入买10年前的房子,当初房子多便宜啊。有这种想法的人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至少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不知道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也不知道价格双轨制是怎么回事。(这话说起来长了,说了很多人也未必明白)。
  
  还是举个小例子吧:通货膨胀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最直观的就是物价上涨。物价上涨的对老百姓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手中货币变相贬值(如我国的外汇储备不停的在贬值一样,这里干脆说清楚外汇储备为什么会贬值,外汇要来干什么?就是用来买国外的商品,用来进口。所以我们外汇储备的价值可以用每年进口货物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衡量,铁矿石、石油、铜矿等等价格的上涨,我国04年外汇储备增长了50%多,但其价值上涨了多少呢?)。中国物价的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源自于维持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助于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见宏观经济学),另一方面是我国的货币投入量在不断的加大,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有一部分是用于由于外资的涌入,国家必须无条件兑换)。好,这应该就把通货膨胀的概念和原因讲清楚了,还不清楚地自己去看书。
  
  那下面就来说影响,说通货膨胀就不得不说收入。大家可以问一下自己的父母和回想一下过去,改革开放前20年收入的增长速度快呢还是这三年速度增长快啊?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通货膨胀率和收入增长率是非相关的或者说是相关性非常低的,在某些条件下是负相关的(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去看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这时候有朋友就会质疑:你前面还说人民币被低估,现在又说人民币由于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在贬值,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能问这个问题的同志是个好同志。
  
  因为经济有其自然规律,是不受人为的影响的,人民币对内的贬值,这就是对固定汇率制的自然修复,逐步缩小购买力平价的差距。举例说明: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物价上涨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产品成本也将随之而提高,成本的提高不利于出口,外汇收入减少,国家兑付外汇的压力也就慢慢变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就降低,慢慢的会回归到应有水平,但这个周期实在太长,这就是固定汇率制的最大缺陷;浮动汇率制由于随时有市场调节,其周期要短的多。
  
  那通货膨胀对房地产的影响呢?翻开历史,由于货币对内变相贬值,且由于房地产具有使用价值和投资价值的双重属性,于是房地产就成为闲散货币避险的归宿,但这归宿是否有效呢?历史证明,这是无效的。(这跟消费心理学有一定关系)。同时由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说明一点,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是不可信的,数据的发布有政治目的),存款利率的下降,中国的名义利率实际为零或为负,相当于什么呢?这相当于日本现在的货币政策。由于老百姓投资渠道的缺乏(实际上缺乏的是安全的投资渠道),股市、期市风险都太高(关键是太黑暗),老百姓不愿意,于是乎,房市就成了中国老百姓的一个投资渠道。这叫“挤出效应”,有人也许听说过。
  
  这也是增加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好了。有了这些经济学的基础,那我们就有资格来讨论当今房地产价格的合理性和如何进行投资了。
  
  现在我们来罗列一下影响需求的因素:1、低利率(我们目前购买房产感觉上价格是比较低的,主要是由于每月的还款额并不算高,具有一定的欺骗性);2、高汇率(人民币的高估促使了海外游资的流入,进入房市进行套汇);3、消费心理(中国人宁愿抛弃低廉的租金不去租房,而去买房,投资学上是讲不通的,只能用文化和消费性理学加以解释);4、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致使名义利率下降,挤出存款进入房市进行投机。5、信贷政策(政府鼓励消费信贷,住房公积金等);6、人口分布(中国大量的适龄青年需要结婚,要购房,有兴趣请去国家或当地政府统计局网站查)。7、投机的存在(只要任何商品上涨,都能产生投机分子,谋取利差)。8、其他
  
  这些因素都是长期存在了3、4年了,在未来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至于影响还会有多大,第一要看政策走势,第二要看经济走势了。从政策走势来看,银行信贷政策、利率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投机的因素,只要获利空间减少、风险随着房价的上涨加大,会很快降低的。只有心理的因素会长期存在。
  
  再来罗列一下影响供给的因素:1、制度的缺陷(大量的房产不能上市流通交易,不能满足交易,只能满足租赁);2、土地供应(新的土地政策不要我再多说了吧?减少);3、房地产开发难度(房地产开发商资本金比例的提高和贷款利率的提高,会增加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和风险,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会退出,如上海的阳光集团,老板的儿子是我初中同学,开始不做房地产,去造船了)。
  
  这些因素将在未来几年发挥重大作用。影响有多大?要走一步看一步了。
  
  问题:4精彩,学到很多东西。通货膨胀对房地产的影响呢?翻开历史,由于货币对内变相贬值,且由于房地产具有使用价值和投资价值的双重属性,于是房地产就成为闲散货币避险的归宿,但这归宿是否有效呢?历史证明,这是无效的。
  可不可以说明为什么是无效的呢?
  
  那通货膨胀对房地产的影响呢?翻开历史,由于货币对内变相贬值,且由于房地产具有使用价值和投资价值的双重属性,于是房地产就成为闲散货币避险的归宿,但这归宿是否有效呢?历史证明,这是无效的。
  
  可不可以说明为什么是无效的呢?
  
  其实如果抛开经济危机,就股价和通货膨胀而言,股票在短期内是具有一定避险功能的,看看04年许多上市公司的收益大家也许会明白这个问题,因为成本上升的同时,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更快,产能会迅速满足,价格也迅速提高,利润也会快速增长。但这种增长会持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经济发展是周期性的,消费是有价格弹性(价格弹性请看微观经济学)的,但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拐点,需求(实际消费量)会大幅下跌,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看资本论,生产过程是创造价值,消费过程是价值实现),由于生产具有计划性很难迅速减少,就会出现供过于求,价格就会迅速下挫,生产企业的利润也会迅速减少。股票价格也会下跌。(看看中国轿车市场和上海汽车的走势)。
  
  房子呢?其实也是一回事,当然要比股票复杂许多。
  
  我想还是用一个相似的实际案例来说明吧。炒股的同志大家都知道德隆吧?知道他的三驾马车吧。翻开湘火炬的股价走势,坚挺啊,湘火炬的基本面也好啊。但为什么会崩盘呢?德隆为什么会破产呢?当然原因很多,说白了就是价格与价值的长期背离,就像按着的弹簧,一旦外部作用力发生变化,他就会反弹。当大量的资金进入房产寻求庇护的同时,也在慢慢失去庇护,环境在变,而且变得很快,等你发觉的时候,按在弹簧上的那只手已经没了。
    
  刚才举了德隆三驾马车的例子。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其实就是为了说明资产流动性这个概念。德隆手上的股票在崩盘前,以新疆屯河为例,还权价格最高是187元左右,目前还权价格为15元。下跌幅度在90%以上。为什么会崩盘呢?由于其高度持仓,其实也就是其资产失去了流动性,为了重新获得流动性,它必须因此付出成本,进行降价,因为他手中的股票不可能全部按当时的市价变现。目前很多基金也面临这种问题,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许多资金喜欢在上海投资炒作,其实也就因为上海是大盘股,换收率比较好,变现能力较强。
  
  那我们手中的房子呢?变现能力有多强呢?政策环境发生突变,大家都想变现的时候,变现是极为困难的。一套房子变现需要几个月吧?
  
  现在再来说明,为什么通货膨胀时,房地产不能成为避险的工具。大家经过去年都应该知道,现在政府考虑是否加息是讨论得最多的是什么呢?是CPI(物价指数)。
  
  有了前边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学习的基础,我们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了。利率上涨一个百分点,我们每月的还款数要增加10%,物价指数增长5%(去年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讨论是否加息,就是CPI是否高于5%为判断的一个标准,注意:我们研究CPI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的知道构成这个指标的组成部分是那些),我们每个月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水电煤(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的费用将增加5%。你知道我们每个季度的CPI用的是同比还是环比吗?所以你会发现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竟然是同步上涨的。它不停的在挤缩你的收入,你每个月的现金流出在不知不觉中不停的增大,我不知道大家的收入有多高,是不是还有存款,收入是否稳定,但我知道,一旦每个月的现金流为负,大家账面上可能有几百万,但却无法还款。对于企业这就叫做破产(企业破产有两种,一种是资不抵债,还有一种就是资金无以为继)。德隆的破产就是例子。到时候,由于房地产具有资产不可分割性,你能卖掉一平方米、拆下几块砖去换大米吗?你唯一可做的就是卖房,为了能快速脱手,你必须折价。当很多人开始抛售的时候,折价必须很高才能脱手了,房价也就开始下跌,下跌过程和原理与股票一样,就不再多说了。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谢国忠说利率上涨对房地产具有致命打击了吧。大家也应该理解政府迟迟不肯加息的原因了吧?去年的小幅加息只是一个信号,是象征性的,告诉大家,要注意风险,不要执迷不悟,也给了大家一段时间缓冲,一个机会。是否珍惜,那别人就没法管了。
  
  同时,由于物价的上涨,居民收入必须花更多的钱来维持生活,同时也渐渐降低了有购房需求居民的购买力(经济学上称有效需求降低)。维持房价的支撑力也会下降,同时由于预期发生改变(跟股票一样,买涨不买跌),到时候很难控制。房价下跌太快,会产生社会动荡,这也是中央政府十分谨慎的原因。但地方政府为了自身政绩,好像并不领会。
作者: kanke    时间: 2005-6-17 19:39

忘记根老豆交待个事情了,今天遇到外国人和我说,你没有女朋友吗?但是亚洲人都很喜欢女人不是吗?

我也不知道他这个印象是从哪来的,反正,我是肯定不会在这边再和什么女人牵扯不清了,在过十年吧,等什么都稳当了,给你们找个孝顺的儿媳妇。
作者: 沙洲    时间: 2005-6-17 19:55

天!
马甲换, 一个人的风格总是不变的...:
作者: Flea    时间: 2005-6-17 19:56

孝心可嘉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