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学 佛 先 学 做 人zz
[打印本页]
作者:
!@#$%
时间:
2005-4-20 23:10
标题:
学 佛 先 学 做 人zz
昌臻法师
今天讲的题目是《学佛先学做人》,分两部分来谈:
第一部分 学习佛法 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法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法则。人生就是我们自己一生的问题。宇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的环境。我们有幸生而为人。怎么能对自己和所处的环境一无所知?我们要想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就不能不学习佛法。也只有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环境之后,我们才不会为自己、为环境所困惑,所烦恼,才能够由迷到觉,才能够离苦得乐,使我们真正获得解脱、自在。其实,所谓佛法本来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则,是客观存在的,决不是佛陀制造出来的。所以,佛陀常常教导我们:“法尔如是。”意思是他所说的“法”,在自然界中本来就是这样。是佛陀发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奥秘,因而他就得到了解脱,成为彻底觉悟的人。同时他又发大愿心,把这些真相象向一切众生开示佛的知见,使一切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这个就是佛陀对人类,其实不只人类,包括九法界众生最大的贡献。
佛陀揭示了人生的真相和奥秘。这里包括了两个问题:
一.人生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
二.生命从哪里来?死了到哪里去?
先说第一个问题:人生的价值的和意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都在探索的问题,存在许多错误的看法。有人认为,人生就这么一世,死了,死了,死了一切都完了,躯壳烧成骨灰了,灵魂随风飘荡了,圣人死了是一堆白骨,坏人死了也是一堆白骨。好像人生没有什么价值,没什么意义可言,这叫“断灭见”。还有一些人认为,人死了又变人。有些犯罪分子绑赴刑场了,他还说:“二十年后我又是一个小伙子。”这叫做“常见”。这两种见解都不能揭示人生的真相。佛教认为:生命贯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躯壳是要死的,但是,我们的神识永远存在。所以,人生的意义就是利人,利人的范围越大,时间越长,那么你这个人生价值就越大。什么是菩萨?能够自觉觉人、自利利人的人就是菩萨。这里的自利,是断烦恼,证菩提,不求名闻利养。所以,菩萨的精神,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佛陀提出来的四宏誓愿,第一句是目标: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了要度众生,所以必须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提出的。大家修净土法门,往生的目的是什么?还是为了利益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留学,提高自己的本领,也是为了今后在更大的范围内度众生。佛教对于人生、生命的价值、意义的看法是正确的。
第二个问题,生命从哪里来,死了往哪里去?
对于这个问题,佛教的根本观点就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各种因缘合和而生,因缘分散而灭。生命也不例外,我们的生命是由因缘而来。因又叫业因,业是梵文译音,它的含义是活动、造作。就像种子一样,这是生命的根源。缘,是生命生存、延续的条件。我们这个生命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许多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从时间上说,因果网络是互相依存的,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也没有一个绝对的边缘,所以世间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靠而生存,没有单纯存在的东西,人也是一样。从佛教的观点看,人是精神、物质的结合体。物质体就是这个躯壳,由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合成的。地,就是指的筋骨肌肉这类的固体;水就指的血液、水分这样的液体;火就是指的暖气,就是热力;风就是指的呼吸,就是气体。从现代科学来看,认为这个固体、液体、气体、热力,都是属于能量范围的东西,这是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地水火风实际上是一种“能”的体现,这个能就近于“空”。佛教讲的“四大皆空”,空并不是没有,它是“有而非真”。佛教认为“四大”不协调就生病,四大一分散就死亡。这里面精神体更重要,精神体是生命的根源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含义是含藏识,储存信息的,一般的人把它叫做“灵魂”。它是真心、妄心的合和体,它是种子,也就是业力,善恶种子的储存所,可以叫做“种子库”;它也是接受善恶业报的主体,我们受果报,就是它受。《八识规矩颂》对阿赖耶识的特性和作用,用两句话概括了,第一句话叫做“受熏、持种、根身器。”受熏,就是第八识接受前六识把外界的影像摄入内心,而熏染到第八识,就熏成种子。持种,这个种子就储存到第八识里,到了一定的时候条件成熟了,种子起现行,就可以变现为现实的一些活动。根身器,根身就是指有情世间,实际是指一个人的正报,我们的相貌、寿命、命运种种信息都属于根身。器世间是指我们的依报,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为什么每个人的相貌不同,环境不同、遭遇不同,就是因为种子不同,种子就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现在西方国家把阿赖耶翻译成仓库意识,好象是一个仓库一样。这三点概括了阿赖耶识的特性。作用的第二句话是“去后来先作主公”。“去得最后” ,人死了以后,断气了,临床诊断为死亡了,但是,第八识不一定马上就离开。所以佛教主张人死后八小时内不要乱动他,不要哭,要给他念佛,就是根据这个来的。因为它去得后,“来得先”,初来投生,就是这个“中阴身”。躯壳死了,断气以后,还没有投生以前叫做中阴身。中阴身投胎时间有长有短,一般来说,长的可以到四十九天或更长,才去投生。中阴身投生,就是受一念淫欲心的驱使。十二因缘中“无明缘行”,无明就是淫欲心。缘行,就是以淫欲心为条件,而产生男女的性行为。中阴身就是因为这一念淫欲心而去投胎的。所以《楞严经》上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欲心不断除干净,想要出离生死轮回是不可能的。我们投生就是中阴身跟父母的精血相合就形成了胚胎,所以说它来得最先。“作主公”,就是它支配大脑皮质和神经系统都是属于物质体,都是受第八识的指挥。从哪里证明?第八识一旦离开人体以后,大脑皮质、神经系统虽然没有破坏,但是它不起作用了。语言、感觉,这些功能都消失了。阿赖耶识是受业力的支配, 是接受善恶业报的主体。这个业力很大,业力贯通三世,我们生从哪里来,死了往哪里去都是受业力支配。业就是因,实际上就是因果规律在支配。佛经有一首偈就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果);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我们要想知道前世种的什么业因,开悟的人都晓得,凡夫不知道,但是你也可以知道。从哪里知道?今生受者是,今生受的就是果报。你从果可以推因。比如疾病缠身,必定是过去咱的杀业很重。我们现在时时刻刻都在受果报,但是,时时刻刻又在种业因。现在种的业因。又决定未来的果报。所以说因果规律不同于算命看相说的:“铁板数”,它是可以转变的。我们下一世受什么样的果报?今生作者是。我们现在时时刻刻又在造业因,因缘变了,果也要变。我们这个身体是由业报所生的,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做“报身”,也叫“业报身”、“果报身”。一个人相貌好丑不同,寿命长短不同,富贵贫贱不同,这就是正报不同。各有各的因。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亲属子女的关系,以及他一生的生活享受等等,都属依报。所以单从遗传学说解释不清楚。为什么同一父母所生的弟兄姐妹甚至于双胞胎,而他们的命运,生活遭遇相差很大,这怎么解释?这只有佛法才说得清楚。因为他人的“缘”相同,而“因”是主要的,因是各人自己种的,缘是次要的,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依报和正报之间的系,以正报为主。依报跟着正报转,正报有福分,依报必然丰富圆满;正报有没有福分,依报必定贫穷困苦。 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正报和依报,都发来源于过去种的善恶业困。当然,我们在受果报的同时,身口意三业又在不断地种因,这些因又决定了我们下一阶段应受的果报。从佛教的观点看,一个人的命运就是善恶业报的体现,佛教不讲“命运”,佛教只讲因果。这些东西并不是什么神在掌握,也不是别人能够操纵,完全是“自种因,自受果”。
佛法从根本上提揭示了算命、看相的由来和原理。但是,佛教却不主张看相算命,困这这是舍本逐末,是徒劳无益的,命和相,算也是这样,不算也是这样。佛法又不同于宿命论,因为命运是可以转变的,不是什么 命中注定的“铁板数”。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自己的心地。所以说:“心能转业,心能造业”,“相随心转、命由心造”,就是这个道理。目前社会上许多人,以为我到庙子里烧香、拜佛,就可以保险,就可以消灾免难,而自己并不依照佛的教导做人做事,止恶行善。举个例子,有的年轻人在家不孝顺父母,但是他却到庙子里祈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娃娃顺利成长。这个不符合因果规律,是不可能如愿的。观音菩萨像前有一副对联说得明白。上联是:“居心作恶,谁替你救苦救难?”你存心做坏事,不孝父母就是罪恶,希望自己的娃娃好,啊有那个道理!谁替你救苦救难?你造了种种恶因,如果观音菩萨接受了你的供养,那就是受贿,包庇恶人了。下联是:“回头向善,何须我大慈大悲?”能回头向善,自然转祸为福。这说明善业恶业,唯心所造;福报祸报,惟人自招。要改变命运,并不是靠别人,也不是靠菩萨,而是靠自己。佛菩萨是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做,你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做就对;不照着去做,只是求菩萨保佑,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第二部分 学佛从做人下手
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我们是迷着的,但是我们的本性没有迷。佛揭示了这个奥秘: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就是真理。凡夫与佛本性没有区别,迷了就是凡夫,觉了就是佛。所以我们学佛的过程,就是由迷到觉的过程。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陀的思想、言论、行动,以佛陀为师,向佛陀看齐。学佛的目的最后就是要成佛。这一点是佛教与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佛教是希望众生都成佛,本来“是心是佛”嘛,就看自己能不能认识到这点,敢不敢承当。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愿都要度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这就很明白了,往生的目的是度众生,成佛的目的也是度众生,不是别的。
那么,怎样才能把人做好?必须遵循做人的准则,佛教提出两条,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七佛通戒偈》提出来的。过去一切佛教化众生就是这两条,可以说这就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修行的纲领,成佛的基础。唐代白居易,对佛学很有研究。他在杭州做太守时,去拜访鸟巢禅师,他问佛法的精要是什么?禅师告诉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一听,却说:“你这个太简单了,三岁儿童都懂得”。禅师说:“八十岁的老翁行不得”。这是说,这两句话看起来简单,做一辈子也不见得做得圆满。佛教对善恶的标准,要求很高,利人才是善,利已就是恶,损人更是恶。,一般人常说,自私自利,损人利已。而从因果上来看,损人决定不会利已,只会得恶报;自私决定不会自利。自私,是从小我出发,加强了我执,出不了六道轮回;而且,自私是贪嗔痴的根源,还会使人堕入三恶道。所以自私、利已就是恶。
刚才说,利人才是善,也符合因果规律。自、他是一不是二,利人,是种了善因,自然会得善报。如果从利已出发而去利人,这不是种的善因。是善是恶,关键是发心问题。还有《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庆余”。这是贯通三世的因果规律所决定的。中国历史上的范仲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居士。他做宰相时,把工资收入,除留很少部分作生活费用外,其余全部都拿来救济人。他在苏州办了一个“范氏义庄”养活了三百家人,这个不简单,三百家人啊!他当宰相时,家里开支非常节约,他三个儿子只有一件礼服,因此不能同时出街。他去世后,连安埋费都没有着落;但是,他得到很大的善报。他的儿子范纯仁又当宰相,而且子孙后代,代代都出人才,一直发展到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登了一则消息:“来自世界各地的范氏家族在台北市举行一个隆重的集会,将近两百人,纪念范文正公一千年诞辰。这说明种善因,自然就会得到善报。还有,能够损已利人,这更了不得了。损已,现在说吃亏了,但受到了别人的尊敬,而且你这种行为就感化了别人,你不求福报,自然会得到更大的福报。清代末年的林则徐,也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当大官时每次出巡,还把《阿弥陀经》等随身携带,至今还留下亲写的《行舆日课》。他撰联:“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困祸福趋避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可以看出的心愿。他焚毁鸦片烟的时候,没有考虑个人,只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他完全清楚,做了这件事,立刻会丢官,甚至会被杀头,他是作好思想准备的。这个就是损已利人,这就是修菩萨行。他为了要利人,不惜这样做。果然,他把鸦片烟一烧,便被免去两广总督职位,充军到新疆。他这种人真正具有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菩萨精神。他到新疆以后,规划新疆的水利工程,把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一边。他这样做当时看起来是吃了亏,但是却受到了大家的尊崇,感化了很多人。现在,英国伦敦的蜡像馆,对于清代历史人物就选塑林则徐的像,这说明历史是自有公论的。他的子孙后代也非常发达兴盛。根据上海《新民晚报》和《四川政协报》提供的材料,现在世界各地居住的林则徐后代,有联系的竟达三百多家人。上述两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行善就是利人。利人实际上就是利已。佛教的观点是自他不二,但是有些同修以为,我要关着门作功课、念佛,其它的事情少管,先把自己度了再度人。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印光大师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是则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印光法师:《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这段开示说得明白,你只想利已,实际上就是害自己,因为你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看,归根到底就是自私自利。我们对待这个问题应该遵循祖师教导,端正自己的看法。有些人虽然在学佛,却做些损人的事情。比如诽谤别人,别人受了害,受了冤枉,你自己绝对得不到任何好处,害人终究是害自己。事情恳定会揭穿,别人不相信你那一套,大家就把你看白了。不仅你现在犯了诽谤罪,而且,自己将来肯定要受恶报。因为你是出于嫉妒心,报复心,嗔恨心, 这是种的堕恶道的因呀!这些人应该悬崖勒马,忏悔罪业,老实做人。还有一种,是损人来利已,比如把别人财产侵占了,别人受了损失,自己目前好像得到利益,其实,你现在的恶名就流传出地去了,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未来肯定受贫穷困苦的恶报。纵然你今生逃脱了法律,但绝对逃不了因果。佛教关于善恶果报的道理,指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待人接物很有受用。我们学佛必须按照这个来做人、来待人接物。在个基础上修行才会相应。如果天天在念佛,却没有按佛的教导去做人,这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做到诸恶莫作,起码要严守五戒;把五戒守好,众善奉行就不难了。五戒,实际上就是五大布施。我们能够认真持戒,就是对众生布施了无畏。比如我们持杀戒,不仅是人,就是一切畜牲都晓得我们不会害它的生命。我们认真持盗戒,别人不会担心我们侵犯他的财产,这就是对众生的布施,对自己就是种大福田。社会上犯罪的人造罪恶,搞得社会不安宁,可以说都是犯了五戒的。那些斗殴、杀人的都是犯了杀戒;那抢劫、贪污都是犯了盗戒;那些强奸、卖淫、嫖娼、重婚、乱搞男女关系等等,都是犯了邪淫戒;那些诽谤、诈骗、商品的假冒伪劣等等,都是犯了妄语戒;那些酒后肇事、吸毒、贩毒等,都是犯了饮酒戒。所以人人能受持五戒,必然家庭和谐,社会安宁。我们守好五戒,起码后世保得信住人身。五戒都不守,下一世人身都保不住。五戒条文不多,分量却很重。五戒里头,有四条都是根本戒。我们能认真把这五戒守好,有很大的好处。守好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善神暗中保护你,五戒都守好了,就有二十五位善神保护你。什么灾难,什么危险都给你消除了。
作者:
!@#$%
时间:
2005-4-20 23:11
现在,再进一步谈谈五戒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条不杀生。
主要的目的是培养我们的悲心,这个问题的关键,要从小孩培养起。大家都有小孩,应该从小就给他们灌输护生的观念。但是很多家庭都忽视了这个事。前两年,有一位居士到寺里来,带着 她读初中的儿子,讲了一件事情。她的儿子有一天回来向她说,老师搞作文评比。有个女同学讲的题目是<<妈妈教我杀鸡>>,内容是说,她开始很害怕,一刀没有把鸡杀死,鸡一边跑,一边流血,不停地乱叫。她妈便教她怎么杀法,很快,一刀就把鸡杀死了,胆子也愈来愈大了,许多人都赞扬她,请她杀。不仅敢杀鸡,连黄鳝也敢剐了。这位居士的男孩子向她妈妈说,这个太可怕了。为什么当妈的去教这些呢?这就说明小孩子是一张白纸,有很大的可塑性。你叫她杀鸡,那么杀鸡、杀鸭、剐黄鳝,什么都敢做了。这说明测隐之心逐渐消失了,而代替它的就是残暴的那一面就出来了嘛。小时候杀鸡、杀鸭、剐黄鳝他都敢干。长大了,为了个人利益,杀起人来,就跟杀鸡杀鸭一样,甚至可以把父母也当成鸡鸭杀了。这个不是说笑话,前两年报上登过,南京大学两夫妇都是教授,被他们的儿子杀死了。这说明他们从小培养了一个刽子手!还有一篇文章说现在有一种新型的儿童玩具,电纽一按便展现出各种各样现代化的武器来打击敌人。这个人看见小孩子在玩那个玩具,便问:“这些武器你喜欢哪一种?“小孩说:“我喜欢刀。“那人说:“刀是最原始的武器嘛。“这个小孩竟然这么回答:“我喜欢刀,把脑壳砍了看它冒血,这个才过瘾”。我们做父母的值得深思,这培养的什么人?这是培养希特勒嘛,培养刽子手嘛!对这样的小孩我们当父母的没有责任吗?!杀生的恶报是最重的,说花报,(只是开花,这没结果)是疾病缠身和短命;受果报,是死后到地狱道去偿还。
第二,不偷盗。
这条戒本来叫做“不与取“,就是别人没有给你,不管你用什么手段,把它弄到手里,都叫偷盗,这个是佛教对待财富的根本观点。种偷盗的因,得贫穷的果报;种布施的因,得财富的果报。有一本书叫《保富法》,作者聂云台,是曾国藩的外孙,解放前担任过上海商会会长。他学贯中西,中年以后信佛,用佛学的观点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怎样才能够发财,怎样才能保得住财富。现在社会上大家都想发财,却不晓得发财道理,发财的方法。你如理如法去谋求,也可以得到。不是不能发财,发了财以后该怎么用?你发了财只供个人享用,花天酒地挥霍浪费,不为社会做一点好事,那是造罪恶。你把财富拿来为社会做一些好事,那是培福报。
第三,不邪淫。
对当前社会风气来说,这个戒律相当值得重视。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明白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我们要想出轮回,关键的问题就是关闭生死的门户,对于我们今后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这是重要保证。
第四,不妄语。
妄语戒里头特别强调的就是大妄语。现在很多人不信因果,自己瞎吹,说自己开悟了,晓得过去未来等等,这是在种地狱因呀!我们千要注意,以免上当受骗。识别的标准,就是宣化上人说的,他再说得热闹,看他在财色面前是什么态度,就可以看出他说开悟是真的还是假的。
第五,不饮酒。
虽然这个戒不属于根本戒,还是应该重视,对我们身心清净有好处。我们能够遵守五条戒律,就可以做到防非止恶,在这个基础上奉行十善就是不困难了。戒是制止我们作的,作了就犯戒。十善是要求我们做的,你不作那是不对的,这个是积极的。能够认真地守好五戒,积极地奉行十善,这是人天乘修行的纲领,这给我们打好做人的基础,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了生死,出轮回。所以不要认为守五戒简单了,这是修出世法的起点,修菩萨行的基础。
下面介绍一下十善的内容,着重谈一谈与当前我们修行的有关问题。
第一、不杀生而放生、护生:
推而广之,应更多的救死扶伤,敬老爱幼、济贫助残,救人急难,调解纠纷以及其它的社会公益事业,维护和平的事业。我们作为佛教徒都应当勇于承担, 这个就是修菩萨行。举个例子:1998年夏天成都市府南河发生了三个青年舍身救人的事迹,引起种种的说法。很多人赞扬他们这种行为是很好的;也有人惋惜太不划算了,那么年轻就牺牲了;又有些人竟认为这见义勇为的事情搞不得。这 个问题怎么看?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能够舍已救人,就是修菩萨行。我们看过去诸佛在修菩萨行时,舍头目脑髓救众生的事例是不胜列举的。我们凡夫能够发这个愿,当然可以消除自己多生的罪障,增长福德智慧,提高自己的境界。佛经上有个记载:一个妇女抱她的小孩过河,一失手小孩子掉在水里淹死了,这个妇女当时非常悲痛,她也跳到水中死了,由于她这一念是救小孩,小孩也是众生呀。所以她死了以后,生到天道。我们从这一事例来推论,那三个青年虽然死了,但他们下一世必然往生善道。从因可以推果,这不会错。
第二、不偷盗而行布施:
偷盗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财富,但是不知道种了这个恶因,得的果报是贫穷困苦。反过来说,种布施的善因,才能够行到富裕的福报。从因果规律来分析,我们用财富来布施,得到利益的是布施的人,而不是受布施的人。这跟社会上的一般的看法恰恰相反。因为布施的人他一生享用的福报绝不会因为他的布施减少。比如,他该是一个百万富翁,他布施了五十万,以后还是会给他凑还原,不会减少。就好像井水一样,你把它抽完了,过了几天,它又还原了,也不会更多。就是说该有好多,就是好多。他布施出去的这一部分财富,等于存放在“布施银行”里头的,布施银行最保险,而且得息最高。《地藏经》讲的,叫“舍一得万报”,就是一本万利。而接受布施的人,也是过去生中种善因,才会得到的善报。但是,得到布施后,你的福报就勾销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受布施的并不一定是好事。《台州佛教》刊载一个消息:“九0年福建莆田广化寺举行大规模建设,印尼有一些华人,是做生意的,到庙里烧香,布施钱财,数字比较大,回去后生意很顺利。这事传开了,布施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算总账,布施给广化寺重建工程的总额达到一千多万,主要是印尼华人布施的。他们得出结论:越施越富,越施越发财了。第二个例子是:一九九一年浙江新昌大佛重建时,有一个香港商人黄尊祥,他做了个梦,梦见大佛,就跑到这个庙子里来拜佛,捐了一万元,回去后他经营的生意很顺利;他又来捐得更多,回去后利润更大,后来他一个人就捐到一百多万元,最后,他在香港成了三家公司的总经理。这些事例说明,布施的人才是受益的人,布施决不会蚀本。
第三条,不邪淫而修梵行:
梵行就是清净的生活。在家居士除了夫妻关系外,绝不能乱搞男女关系。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这是破坏别人家庭关系的罪恶行为,必然受到应受的恶报。我们学佛人首先应该心寡欲,应该认真持戒修行,做到用佛法来指导生活,把家庭变成道场,把亲属看成法眷,现在大家同念弥陀,将来同生净土,这样,才是真正幸福圆满的家庭。
第四条,不妄语说诚实话:
社会上一些人说假活成了风气,有人怕说真话会吃亏。其实说假话的人,别人最多受你一时的骗,不可能长期骗下去,一旦揭露出来了,这个人就完蛋了。学佛千万不能这样做,应该抱诚实的态度。 即使做生意,用诚实的态度来处理,也是种善因。北京同仁堂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清代起做了二百多年的生意,老板姓乐,认为做药生意就是救死扶伤,是做善事,掺不得一点假,中药里有些要用黄金的,他能认真地把黄金量用够,不惜把家里的黄金首饰拿出来。他的很多亲戚朋友对此很不理解,都说做生意怎么能这样做呢?你就打个广告就说药里有黄金就行了,买主又不在场,你这么认真,要亏本呀!但是同仁堂的祖先的看法就不同。他认为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种因,我是种的善因,不会得恶报。果然,他这个做法完全正确。因为他的药,货真价实,深获用户信任,他的药比别家的贵,但都竟争不过他。这就告诉我们,说诚实语,不妄语,不会受恶报。就是在商场里也是如此。
第五条,不恶口而说柔和语: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是慈悲为怀。菩萨行里的四摄,有一条叫爱语摄,爱语就是和颜悦色,使人乐意接受的语言,这样能广结善缘,才会受人尊重。
第六条,不两舌而说调解语:
这在人际关系当中遇到别人有矛盾,我们我用善言去调解,排难解纷,这就是很好的结善缘。多结善缘自己有好处,特别是受过菩萨戒的居士还要注意一点,《优婆塞戒经》的戒条里把说四众过失列为重戒。我们常常不注意,摆龙门阵就犯了这条戒,这样做对自己修行不利。
第七条,不绮语而说朴实正直语:
绮语,就是那些花言巧语,不正经的语言。学佛的人,直心是道场,我们应当存直心,说直话,这是佛教徒的本色。如果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或者说黄色下流的语言来污染别人的心灵,这个很不应该。而且种这种恶因,必然要受到相应的恶报。
第八条,不贪而修不净观:
这条到第十条是对治贪、、痴三毒的。贪欲主要指的是对财、色、名、食、睡,这是每一个人在学佛道路上的大障碍,这个问题不解决,学佛要想成就很难。
第一是贪财。一般人对于财富都是贪得无厌,因此不择手段尽量谋求财富,到手后又不做好事,而是拿去尽情享受。既种恶因,必受恶报。“贪夫殉财”,事实如此。
第二是贪色。这是我们能不能了生死的一个问题。我们要重视因果,种了恶因,必然得恶报。你种了这个恶因,你的亲属也要受报,破坏了别人的家庭,也破坏了自己的家庭,这是很现实的恶报。同时还影响子孙后代都要受到恶报,是非常可怕的。,作为佛教徒,更应在这方面做出榜样。
第三是贪名。名这个东西,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没有实质,但是,很不容易放下。贪名的根子就是“我执”。有一人说,我学佛做到了“无我”,出功德从来不写我的名字,而写个“无名氏”。一天,他到庙子里,那个功德碑上有个无名氏捐的钱最多,他问别人:“你晓得这个无名氏是哪个?”别人都知道是他,却故意说不晓得。他说:“就是我呀!”大家就赞扬他,这说明“名”这个东西虽然是虚假的,但确实害人不浅!如果我们不把名这个东西搞清楚,的确时时刻刻都会受害。我们虽然种了一些善因,而我执更加重了,出不了六道轮回。
第四是贪食。关于饮食,学佛人应该这样看待,饮食是拿来解除饥饿,维护生命的,用不着更高的要求,有一定的营养,能够维持生命,就行了。但是现在好多人在饮食上贪得无厌,讲究色、香、味,什么山珍海味都吃厌了,去吃蚂蚁、蜗牛、列为上品饮食,不惜杀害大量生命花无数的钱财,浪费宝贵的光阴,而造成种种罪恶,也给自己制造种种疾病。医药杂志上有报道,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三种: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这三种病正是西方国家死亡率最高的,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我们也赶上了。现在西方国发展“素食主义“,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们那个素食主义跟我们学佛的不同,他们不是从悲心出发,而是为了防止疾病。但是他们有一些资料也很好,通过科学分析化验,素食含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与肉没有高下,完全一样。只是提倡素食中加上花生、核桃等硬壳果和水果,这是我们过去没有注意的。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你能素食,戒杀、放生,种这些因,得的果报就是健康长寿。当然,我们学佛人并不是追求健康长寿。这不是学佛的目的,只是学佛的副产品,只要我们认真学佛,必然能得到健康长寿。
第五是贪睡。对这个问题学佛的人与社会上的看法也不同。学佛人当然需要睡眠,用来调解身体疲乏,恢复精力。但是,我们要注意,睡过了头没好处,贪睡会使人头昏脑胀,精神疲乏,一旦形成习惯了,就很麻烦,越睡越想睡,好像永远没有睡够。睡眠过多的人,饥肉松弛发胖,精神萎靡不振。真正修人都是节制睡眠,用功办道。节制睡眠对身体绝对没有害处。美国万佛城的出家人日中一食,夜不倒单。实际上,我们睡眠时间减少了,而睡眠的质量提高了,一样的恢复疲劳,恢复精力。成都昭觉寺方丈清定上师,他是长时间每天晚上只睡两小时,你看他那个气色红润,神采焕发,九十几岁高龄的人,好多人都不能跟他比啊,那些每天吃鸡吃鱼的人不可能跟他比。这说明睡眠少,饮食清淡决不会影响健康。上面几种贪欲都是为了躯壳。通过学佛我们应懂得这个躯壳是罪恶的聚集点。佛经说:“形为罪薮”薮就是聚集点,说形象一点就是垃圾桶,一个罪恶的垃圾桶。我们过去都是为了爱护这个躯壳,造了种种罪恶。现在,我们学佛了,就应该明白,不能再为它去制造罪恶。我们明白了这个,你才能对治种种贪欲,才会减少在这方面造罪恶。以上都是说的是对治贪心,下面一条是对治嗔心。
第九条,不嗔而修慈悲观:这个嗔心也是最麻烦的东西,嗔恨心、嫉妒心的危害性非常大呀!一切人际关系里头,小则家庭不和,社会上人与人的冲突;大则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类的互相屠杀,归根到底都与这个嗔心有关.。我们学佛的人更应去掉嗔心。这个问题,佛教我们修忍辱波罗密,这是个重要的法门,就是拿来对治嗔心的。但是佛教讲的忍辱与世间上说的忍辱完全不同。佛教讲的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观、慈悲观这个基本观点上的,是从三世因果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对待别人无缘无故的侮辱我们、加害我们,是以偿报和悲心来看待的。我们应该受,甚至愿意牺牲自己。佛教最好的典型就是佛对歌利王砍了他的膀子,第一个念头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我们遇到别人给我们难堪、过不去的时候,应该想一想,他还没有砍我的膀子嘛,砍膀子都要度他,给点难堪算什么?这样一想,心量一下子就扩大了,就包容下去了。 这与社会上讲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完全是两回事。那是把嗔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内心,等待机会来报仇。这在历史上著名的是越王勾践,一般都认为他很能忍辱,其实这种忍辱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是冤冤相报,无法了结的。
第十条,不痴而修因缘观:
这个愚痴,不是没有文化、知识、而是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观存在的贯通三世的因果规律。他不懂得这些,所以就分不出是非、善恶、邪正、没有正知正见,受骗上当,干出愚痴的事情。参考消息上登载:一个美国人汤姆逊,他有二亿美金,生前一毛不拔,得了重病快要死的时候立了遗嘱,要律师给他签证。他这二亿美金,取出来放在棺材里头,坟墓用钢筋水泥做,还请两个保安守墓。这就叫愚痴,不懂三世因果。斢因果上来说,他种这个因,即使他下一世变人,也该受贫困苦报。他投生以后还晓得前生的坟墓在哪里?不可能的事。坟里装有巨额美金,要想保得住,也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皇帝就是最会打主意的,一座山都用来做坟墓,但是直到现在有几座皇帝的墓被保留下来的?
上面讲的就是十善的一些基本内容,都与大家有密切关系的,这就是佛陀要求我们做人应该遵守的准则。我们学佛,就是要用佛法来指导人生,指导生活,就是要遵循佛的教导,走佛指引的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修福修慧,幸福圆满的人生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做一个深信因果,遵守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进而念佛求生净土,成佛度生。
最后,再强调一点,要把人做好,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逆境和顺境,才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印光大师在给卫锦州居士的信中,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大圣大贤也不能使其只有顺境,没人横逆”,开示了“因果报应贯通三世,;转变完全由心”的高深妙理,要我们做到“上不埋怨天,下不责怪人,随遇而安,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我们必须奉行印祖的开示,在受人轻贱时,或者受了冤枉,遭到打击时,决不能存怨恨心、报复心,要心甘情愿去受果报,作还债想,还要感谢人替自己消了业障,成全自己一生成就;并且,回过头来,严格地、深刻地反省自己,真诚忏悔,化解冤仇,知过改过,努力行善。你能这样做,善业逐渐增长,恶业逐渐消除,自然可以转祸为福,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不少呀!
如果我们处顺境,也不能生贪著心,因而留恋娑婆;或者,你发财了,就应该广行布施,多种善因,同时勤俭过日子,爱惜自己的福报。弘一大师是一个富贵人家庭出身的,他常说:“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值得我们学习。香港田氏化工集团的负责人田家炳,前两年给四川师范大学捐了八百万元修了一座教学行政大楼。他平时教育儿女从小孩子起,吃红苕不准吐皮皮,红苕皮并不值钱,不是惜财是惜福呀!在他的教育下,他的五个儿女都很成才,都是他事业的得力邦手。《四川日报》对这件事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赞扬他,从吃红苕不吐皮皮,说到一捐就是八百万啦。从佛法的观点看,拥有财富,是你的富报;运用财富,是你的智慧。这位企业家,既有福报,又有智慧,难舍能舍,值得称赞。我们学佛人还应该明白,富贵荣华容易令人迷恋,障碍修行。所以说富贵学道难。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就不会被好环境所转移。
我们真正要想这一生了生死,生净土,成佛道,就必须从做人下手。我今天特别提出这个问题,与同修们共同勉励。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