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印合作仍有巨大潜能 [打印本页]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5-3-22 13:34     标题: 中印合作仍有巨大潜能

中国总理温家宝将在下月中访问印度,这是对两年前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的回访。

  2003年,瓦杰帕伊几乎脱掉政客的外衣而以诗人的面貌,和温家宝共同起草了中印全面合作宣言,把两国“建立新型关系”与“进一步推动长期建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写进了宣言。

  4月回访,温家宝和印度新总理曼莫汉星都缺少瓦杰帕伊那种“数风流人物当看今朝”似的浪漫。但是两国关系的大气候,要比两年前温暖得多。

  印度战略专家摩亨认为:如果两国领导再一次把高瞻远瞩与大胆突破的精神搬到谈判桌上来,这次访问又会像两年前一样,变成历史上重要里程碑。

  当前中印之间的大气候可以用18个字来形容:实际交往激增,长期隔阂溶化,与时俱进同步。

  实际交往激增,指的主要是两国贸易在最近几年来年增长率平均达到50%,去年比前年猛增79%,出现136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这纪录说明两点:第一,中印贸易突飞猛进,动力主要来自印度;第二,两国贸易的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8512亿美元,与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贸易额分别是1335.7亿和1263.3亿,连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都达到193.5亿。从人均水平来看,中印贸易额太低。两国人口总数将近24亿,如果人均增加10美元,贸易额就会再翻一番。

  中印贸易的另一大潜力鲜为人知。印度经济属于“以服务业为龙头”的模式。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机制(包括跨国公司、甚至美国政府机构)都欢迎价廉物美的印度服务业。

  印度最大出口贸易是通过电子信箱接外国活,例如软件程序设计、报表计算、医疗检查化验、电话通讯等。中国可以大量向印度输入这些活来使自己的市场经济更靠拢全球轨道。印度大量增加对中国的出超以后,就会更多地购买中国工业制造品,使中国更名符其实地成为全球“制造基地”。这种互补性前途无量。

长期隔阂开始溶化

  中印贸易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长期隔阂溶化。五年前,价廉物美的中国消费品开始大量进入印度市场,被印度舆论形容为“另一次中国侵略”。现在,中国货在印度市场上的销售成倍增加,怨言反而大减。

  更新鲜的是:印度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进口部件,组装成印度品牌的商品而与中国进口货竞争。举个例子,印度电子手表一直无法和中国货竞争,现在印度向中国进口晶片装进印度制造的表壳,卖价比中国货低四分之一,很受欢迎。如果中印合作,那就能垄断世界市场了。

  长期隔阂溶化,也表现在边界纠纷谈判上。2003年,瓦杰帕伊在北京向温家宝提议把边界谈判提高到“特使”层次,温同意了,说人选容后内定。瓦杰帕伊却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劲头当场提名。

  从2003年6月至今,两国特别代表已经进行了四轮谈判,具体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原则,将在温家宝访印时出笼。这些原则将不是过去那些“互谅互让”与“公平合理”等空洞口号的翻版。

  温家宝访印时,两国政府还会签署其他一系列的协议,例如增加两国之间对飞航班、供应西藏水源情报、开展边境贸易、增进经济、科技合作交流等。

  与时俱进同步,主要反映在印度统治精英对中印积极合作、甚至变成战略伙伴的热情上。印度方面,从总理到内阁部长到专家智囊都有两点共识:一、向中国快速发展学习;二、扩大印中在国际上的合作。

  现在全世界都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各国经济总量。2003年,中国生产总值接近6万5000亿,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印度超过3万亿,居全球第四。

  印度行家估计,到2025年,不但中国会跃居世界首位、印度跃居第三位,而且两国生产值的总和会占全球40%以上,等于现在美国和欧盟总和在世界上的比重。再发展下去,中印经济总值就会超过世界其他部分的总和。两国如果合作、双赢就会共荣;如果敌对竞争就会两败俱伤。

  以总理为首的印度统治精英一心向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稳定弧形地带”(East Asian Arc of Stability),并且认为它实际上伸延到了印度西部边界。

中印都强调天下一家

  应该看到,中印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奇特、最容易发展,也是最有前途的。第一,两国是近邻,从远古开始就有着共生性。在公元一世纪,欧洲商人航海到印度港口购买中国丝绸。一直到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西藏和中国内地的贸易交通都是通过印度。将来边界纠纷解决,中国大西南和大西北对外开放与参加区域合作都必须好好利用印度。

  中印两个文明古国,一向提倡和谐与“天下一家”(梵文vasudhaiva kutumbakam)。历史上的“文明冲突”都发生在西半球。如果全世界都吸收中印文明的精髓,目前伊斯兰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危险对峙就会和缓下来,人类才有可能走出“文明冲突”的怪圈。

  虽然说“与时俱进同步”,中国的步伐却不够大,热情不足。这种非对称形势不自今日始。过去半个世纪中,无论印中关系冷热如何,中国在印度心目中都是“重中之重”。中国却是对美国“望得脖子酸”,不把印度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换言之,中国只有“美国热”而没有“印度热”。

  几个月前笔者在北京与一家有名的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朋友闲谈,了解到中国年轻学者志愿研究印度的少得可怜,和美国、欧洲、日本当然不可相比,甚至不及韩国。究其表面原因是:年轻人想出国,第一是去美国或欧洲,其次是日本,韩国也有吸引力,印度就差了。中国人太看重物质生活,怕到印度“吃苦”。印度政府和企业界也不像日本、韩国那样注重吸引中国青年对印度产生兴趣。

  随着岁月变迁,一切都会改变。一位坚持在印度研究岗位上的北大友人,以前抱怨“坐冷板凳”,现在红起来了。希望温家宝在访印以前认真研究印度对中国、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到印度国土上树立国际关系史上又一里程碑。

·文发自芝加哥
作者: 暗柳    时间: 2005-3-22 14:55

"大胆突破"? 想跟咱合伙儿研制核武器呢吧???
作者: 彩笔    时间: 2005-3-22 15:08

ben ren bu xi huan yin-du ~"~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